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楼主: hocc

[交流] 多篇恶意批评“断背山”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4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HEO 于 2006-3-8 13:48 发表





我×!遇见这种弱智算是要了亲命了!

异性恋的爱情怎么就“美丽、伟大和忠贞”了?
男女之间的性交易、家庭暴力、婚外恋、感情不忠的事难道不够多么?!
既然异性恋的电影可以回避这些假恶 ...


Seriously agree!!!!
发表于 2006-3-16 1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的文化呀,也就这样了,可怜可怜他们吧。。。。
发表于 2006-3-17 17: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都是他妈的贱人!!!!!!!!!!!!!!!!!!!!!!!!!
发表于 2006-3-26 2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笑

真正的基督徒是不会以同性恋者为敌的
发表于 2006-3-26 23: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痴線!
難道同性戀一定會破壞家庭幸福??
同性戀就一定會有愛滋???????
发表于 2006-3-27 16: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真爱是不分男女的,也不影响下一代啊,只是个人对爱的不同倾向而已,
这些人就是危言耸听~~~~~~~~~
发表于 2006-3-29 20: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有这么多象上面写的不宽容的人,杰克和恩尼斯也不会那么惨,他们也用不着和别人成立家庭给和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我们这么多人看到是爱,那些人怎么就能看出可怕呢?郁闷……
发表于 2006-3-30 15: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些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断背山所要表达的真谛,和他们理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如果他们真的用心将BBM看上个一两遍,他们就绝不敢再说这样的蠢话,哼哼~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背山》上的羊与狼


近期有基督教报章提出「在同性恋这个禁忌与敏感的议题上,教会除了神学和道德的论述外,还有什么对话的空间,能够从人内心和价值观去改变某些取态?原来我们最缺少的,仍是那份情,以及对人性的体贴,人心的触动。如果只剩下决绝和对立,最后只有比较拳头和权力了。」

字里行间掩映着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高举「人为中心出发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毋庸讳言,报纸作为传播文化的其中一个主要渠道,办报人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因为文化影响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而且深刻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文化是社会经验传播的形式,当中有着调节的功能,形成艺术的标准,影响对美与丑的概念,与及对待大自然和民族特征的处世态度。人在文化世界中养成他的价值目标和取向,他的习性、兴趣和人生理想。
「断背山」无缘问鼎奥斯卡最佳电影是理所当然的。电影是能够让绝大多数人领悟的一种艺术,因此在大众文化体系中它的作用特别巨大。一套好的电影除了必须要有的高度观赏性(即拍得专业)外,更要具备陶冶情操等高层次的教化作用。

《断背山》拍得很美,而且还很动人。然而,这种美缺乏了责任,也扭曲了人的价值。电影中,围绕着他们那段缠绵的是一幕幕破坏、拆毁,以及伤痛。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杰克和恩尼斯在四野无人之下,任由欲念主导自己。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把爱情放在一旁。放羊的人没有专心牧羊,放大了自己的需要,漠视了真正的责任。他俩并非不晓得夜间会有狼来吞吃群羊,所有当第二天清早,当血肉模糊的羊横尸山头,不是意外,而是不负责任的牧羊人的必然后果。

耶稣教导门徒,小心披着羊皮的狼来败坏一切。耶稣提醒基督徒,地上总有很多悦人眼目,从人文角度值得欣赏的事物,把人心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渐渐模糊,是非中间的灰色越来越多。基督教的确很重视人文关怀,因为上帝教导要爱人如己,但也明确训示,这份爱要建基于天国的标准中,而不是地上的标准中。可惜的是,人文关怀却渐渐衍生出信仰的人本主义,入世的信仰变成了同流合污,忘记了上帝所言:人要心意更新而变化,不要随从今世的潮流风俗。

我们实在极度忧心和失望,当狼来到了,仍有基督教刊物、教会领袖,乃至基督徒学者和文化人,只看着眼前的美,欣赏一番,最后真的有羊被吞吃了。这不是文化、艺术评论的事,而是关乎牧羊人要好好牧养群羊的天国责任,关乎生命得救与沉沦的大是大非。

「断背山」充其量只可以用作放纵私欲与罪的损毁性的反面教材。在杜斯托也夫斯基最后的一部不朽作品《卡拉马助夫兄弟》里面有这样的名句:「因为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被容许。(指的是道德)」。 基督徒传媒人不应再为罪恶搽脂抹粉,把「断背山」中的同性恋说成「在患难中相扶相爱相吸引的恋情」、「真情是如何的伟大」、「自「断背山」以后,爱从此进入了西部片的中心」。

《卡拉马助夫兄弟》这部被公认的伟大文学作品,一样描述爱情。作者透过爱情表达一个简单但隽永的道理:人类需要爱与被爱,因为渴求美善与义的灵魂不能得着满足。单纯的爱是不伤害他人,单纯的爱讲求分享承担,经历他人的苦难,让他人因为得到爱的安慰而勇敢的活下去。这种爱,正是十字架的真谛。

这世界有伟大的爱、舍己的爱值得我们穷一生来追求、学习、效法,但在情欲之中,却只有不能自拔的快感,不负责任的交往,以及自以为是的自由。自由人人向往,但圣经中的训诫,社会中的法律、道德、操守就是提醒我们,自由是要有责任、节制的,何止不能伤害别人,也当好好爱惜自己。自由与放纵,就如真爱和情欲,必须小心区分,否则就会抱憾终生,懊悔莫及。
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在世上所起的作用就像盐对于肉有着防腐剂作用一样。罪的腐败早已开始,这一点已在人类各种活动,包括道德、宗教、社会、政治等方面表现出来。 罪把理性蒙蔽,看不见人在受造界的责任,只追求自我满足和成就。结果人就沉迷于种种错误的思想中,就如相对论主张「没有绝对的标准」;个人主义认为「我是最重要的」;不可知主义:「我怀疑神是否存在,因此,人不需要倚重神来生活」。流亡美国的前苏维埃基督徒作家Aleksandr Solzhenitsyn亚历山大‧索忍尼辛曾说:「我们若不一心追赶真理,真理便会离我们而去。」他在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说: “A World Split Apart” 指出人类为着文明与进步将世界分裂,一切的思想主义其实最终都是以人为中心 (anthropocentricity = mankind in the centre)。我们肉体的本质,就是渴望靠自己,掌控身边的一切;而罪的本质,就是人要脱离神,独立于祂以外。 “I in the middle”的意识形态为人带来的是sin, guilt, crime, lie, pride,最终引向 “die”─圣经一语道破的「罪的功价乃是死」。
而有更多的人,有意识地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消极宿命论观念:「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坏,我们对此毫无办法。」这些观念是十分可悲的,也是不符合圣经原则的。虽然我们无法“undo”现存的腐败现象,但我们能长时间的抑制它,使神对这个世界的恩典和怜悯得到充分的彰显。然而,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不再起任何作用时,腐败现象就会达到它的高峰,其结果定将十分可怕。
面前只有两种选择:我们若不为真理奋战,就将被恶胜过。我们可以使用神交付给我们的善道─圣经的真理,战胜包围我们的邪恶歪风。否则,那湍急的败坏洪峰势必把我们吞噬净尽。
马可与路加分别记载了基督对门徒的吩咐:追随祂的人有责任,以圣经的亮光,将事物的真相向世人显明。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被人知道的。基督并且告诫: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
「断背山」为同性恋合法化摇旗吶喊的意图是呼之欲出的: 主角之一的Jack死了,而Ennis活着:令人不禁纳罕,为甚么男主角的名字要用Jack 和Ennis?英语里的Jack 可以解作fellow man「人」、俗语的every man Jack解作「人人、张三李四」;Ennis与拉丁语anus「肛门」发音完全一样。这样的诠释无疑会招致某些人的大力鞭笞。 但是同样引用诠释学大师利科(Paul Ricoeur)的说话:「在字面意义之下钻探」,就这一点上,唱好《断背山》的人无疑就等于为同性恋主义高呼万岁。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颖智牧师:勿让《断背山》败坏人心


李安导演用了一个很柔的手法,描写细腻,他没有很清楚赞成或反对同性恋,但暗中又缔造了一些气氛让人很容易被误导,矮化了异性恋,而美化同性恋,婚外情是一种对婚姻的不忠,建立自己的地下情,他突出了同性的关系如何的纯真柔情,讲述了生儿育女的痛苦。电影用了很多衬托对比,对同性恋有很多的美化,在他们破裂的婚姻原来有出路的,同性就是出路,可以不顾一切的走在一起。不理旁人,只为建立自己的梦想世界,一夫一妻制已荡然无存。

被受好评的电影会不断流传,背叛成为了一种美德。拍得好的电影不等于这是一套好电影,片中讲述不忠、自私、发泄情欲,美化了婚外情,令里面的人有一种心思思的感觉。各方面的冲击使道德价值荡然无存,令人好担心。我们有需要担起先知的角色去提醒他们,不应独善其身,基督教媒体亦担当了在媒体当中发声的角色。我们没有办法阻止这些人去看,但今日基督教媒体有得选择,提供另一个选择,去维系健康的家庭。我们看到社会同一时间有人患艾滋病、婚外情导致妻子烧炭自杀等等,每一日都有这种新闻,风气也越来越盛。同性恋有很多都是后天的影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是情欲,我们的行为圣经会审判,心有断背山不紧要,但是不可以走上断背山,现实社会经常有这些事发生。第三样就是我们心里不想负责任,我们想发泄情欲,有些东西我们心思思想做,不节制我们的行为,就会是一种哀歌。要消除心里的断背山就是要靠着耶稣基督。异性恋被矮化了、被丑化了,对文化有很大影响,甚至悲剧收场,现实社会不忠,带来冲击,我们是否还值得去看?内里讲述家庭责任的痛苦,成为一种累赘,但是如果你觉得享受,子女都会觉得相处是一种享受,是相互性的。即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与错,有弟兄姊妹同行便不会觉得孤单,不辛苦。没有耶稣基督的爱与救恩,人无从改变,如果不节制我们的行为,就会是哀歌。

任何道德的东西都不只是给信徒的,是给全人类的,影响像沙士、禽流感一样,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这一代和下一代都会有影响。台湾电子报有一个论述,这被受好评的电影,担心会对年轻一代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成为一种美德,拍得好的电影不代表就是好的电影。」

我们针对罪的行为,而不是罪人。有人说道德为何加在人身上,要知道罪的影响力,在旧约我看不到上帝只应用道德在信徒身上,而不应用在外邦人身上。信徒面对不道德方面的事不可以不作声,教会不会纪律所有人,但教会要纪律信徒,告诉人严重性,会影响个人、家庭、影响社会等问题。对于有些基督教报纸的评论,上面写道『缺乏情,对人性的体贴』等,我是不太认同的,是over-generalize 了。教会应该用一些资源,关怀他们,有些人能成功改变性倾向,能分辨性与爱,建立相交,有弟兄姊妹的关怀与欣赏。我们要为他们的改变感恩,将福音传开,这是对人灵魂的承担。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李安的断背山鼓掌


要去铨释李安的断背山,实在太好玩,观众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审视角度。至于电影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标准,能横扫西方电影工业下不同的奖项,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不一定与电影的功力有关,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放在任何一个时空、任何一个民族而都能感动人心的,这才是真正艺术大师的级数,在这一点李安显然力不从心。举个例子,如果这套电影能在四十年前,依旧在美国一时无两的,就另当别论。

尽管李安的名言:每个人背后都有座断背山,说出人生的无奈与失落的必然性,才是这部片子的精神,但一般眼光还少不免规范了它,将断背山定位为一部同志电影,可喜的是这不啻是一部赞成同志生命的反面教材。真正的爱是和谐的、是专一的、是施予、令到周边的人也感到幸福的存在,明白生命的意义和活下去的价值。断背山内的一幕幕画面,却尽是坎坷、争吵、悲怜、纠缠不清、与及畸形邪僻的性欲场面,最值得人鼓掌是整部片子最后一幕,同性恋的结果原来只是带来心底一连串人生无出路的眼泪。

片中的主角,都有不成熟的心智,在没有受过优秀教育的熏陶下,幼时胡乱作工,没有计划,成年后生活自然一塌糊涂,以致无力照顾家庭,家庭的供养责任落在太太的身上,失去了男人的光彩,到了落寞中年,内心深处自然怀恋于幼时一椿不负责任下的绮丽春光,藉以获得自我认同,希望藉以寻回一条人生出路,找到一己生存下去的原因。

同性恋者、性沉溺者看完断背山后有甚么感受?除了又来一场自伤自怜,抱头痛哭懊悔之外,实在得不到任何的慰藉、鼓励和出路;另方面也会令性疑惑的边缘人重新思想自己未来的出路,自己的一生会否如断背山的男主角最终一事无成。

片中男主角女儿出嫁有期,她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参加自己的婚礼,看见真正幸福的开始,多么希望这个父亲能临崖勒马,回头看看一段新生活的开始,而不要再自伤自怜下去,因为假使整个故事放在现实生活版,如果这位主角仍然沉伤于外在现实与内心的不协调,最终只会走上人生不归之路,自己结束生命而已。

假使有同性恋者、性沉溺者看完断背山后,惊觉原来过往生活是如何的不智,而愿意身心灵从新回转过来,找到爱的源头,生命的价值,我想那天我才会为李安鼓掌。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我不看《断背山》


Tim Wilkins撰稿陈志扬翻译获得八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比任何一部电影所得提名都要多的影片《断背山》,风头越来越劲。挟着这样的势头,连基督徒对部电影也越来越感兴趣。我会刻意回避这部电影,就好像鼻涕虫会避开翻倒的盐樽一样;我实在不明白基督徒怎么会对它有兴趣,虽然这样的人似乎很多。令我困扰的是,在我认识之中有不少无奈被同性吸引的男女都去看这部电影。英文《基督新报》(The Christian Post)一位记者访问作为一个前同性恋者的我对该片的意见。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意见只是根据所读过的有关评论 - 结果我收到无数电邮批评,认为我若没有看过该片,就不能理智地发表意见。他们认为我如果看过该片,可助我响应记者的提问。我向他们和记者表示,我去观看《断背山》,就有如一个前酒鬼进入酒铺,为邻居买香甜热烈酒一样。那些对为同性恋倾向者带来医治释放的事工持相反意见的人会马上叫嚷:「嘿!这不证明你仍受到同性吸引吗?」对于这点,我不会否认。马丁路德(美国著名已故民权领袖)便曾说:「假如你的头是牛油造的,就不要走近火!」这些反对者会指斥医治同性恋者事工「只懂得教人逃避!」。事实上,我们逃避任何可能造成试探的东西,是恰当和符合圣经的做法。圣经有以下相关经文:「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要躲避,不可经过,要转身而去。」(箴4: 14-15)「就是禁戒…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徒15: 29)「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 22)「你们要逃避淫行。」(林前6: 18)「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帖前4: 3)(「奸淫」和「淫行」意即「不合道德的性行为」)我知道那些执着字面意思的人会反驳指观看该片不会构成不道德的性行为;然而「奸淫」在圣经中不单是指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个思想。简单地说,我会力劝那些对蜂螫敏感的人逃避蜜蜂、皮肤白晢娇嫩的女士避免晒太阳、对乳糖敏感的人不要碰奶制品、哮喘病患者避免接触香水、花粉热患者远离花粉。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R. Albert Mohler博士在CNN电视新闻台名咀Larry King现场节目接受访问时说:「我要讲一些与文化对极的话,就是我深信作为基督徒,有一些东西我实在不宜去看的。因为这个原则,所以我没有去看该影片。我亦不鼓励任何人去看这部电影。我不会因这样说而感到尴尬。」一个自称不快乐的同性恋男子致电邮给我,他说「看过该片后哭了三天」,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另有人写道:「作为一个一生都在同性恋中挣扎的男子,当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决定要认真去看它了。」(这些预告片多厉害!)另一人甚至写﹕「我宁愿正视问题,面对挑战,也不会选择逃避。」这些人似乎很英雄,就好像一人冲进戏院,拒绝回避这个令他饱受痛苦的同性恋问题。但我不禁要问:「同性恋者持续不息的伤痛,部份原因是否由于长期持续浸淫在同性恋的事物上?当敬虔的约瑟被波提乏的妻子引诱时,他面对「挑战」的方法就是逃跑,离开现场(创39: 12)。为免我的话听起来好像不顾同性恋者的感受,我必须重申自己深明同性吸引所带来难以测度的痛苦、绝望和幽郁。这亦是教会向同性恋者传福音缺乏进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未能代入同性恋者感受的极度痛苦之中。让我回到原来的重点 – 观看这部电影很可能会削弱日后人对罪的防御。这好像一个大胖子节食成功,并嬴得众人称赞。然而,有一天,他走进办公室时腋下却挟着吃剩半袋的甜圈。同事们关心他为何会「跌倒」。原来他在上班途中,改道经过当地一家甜圈店,结果那闪烁着「热卖甜圈」的霓虹招牌吸引着他。问题是:停车场满了!他告诉同事们:「在那一刻,我跟神说如果祂想我停车买甜圈的话,就请祂在店前留一个车位给我 – 果然,我绕了第七个圈之后,就发现了车位!」去年十月,美联社发表了一篇名为研究报告支持「离久则情疏」(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理论的文章。这个由Brian Wansink带领的研究,把盛载糖果的瓶子放在一组特选的秘书小姐附近。其中一些瓶子是透明的,另一些是不透明的。一些瓶子放在秘书的桌子上,另一些则放在距离她们桌子六呎以外的地方。实验结果是:「若盛载糖果的瓶子放置在她们桌子上,如瓶子是透明的,平均每日有7.7粒糖被吃掉。若瓶子是不透明的,只有4.6粒被吃掉。若盛载糖果的瓶子放置于六呎之外,如瓶子是透明的,每日有5.6粒被吃掉,如瓶子是不透明的,只有3.1粒被吃掉。」研究报告继续说:「秘书们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糖果,比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难以抗拒的程度大两倍以上。他们表示假如糖果能被看见又放得近的话,她们便会两倍地想念着这些糖果。相对地,假如糖果被隐藏起来并放在远处,她们会两倍地说她们忘记了有糖果。」这正好说明为何我不会去看这部两小时十四分钟的电影,我情愿利用这些时间亲近神。祂并且是那位在我受试探的时候,为我开一条出路,叫我能忍受得住的主。(林前10: 13)(二月八日报道,取材自http://www.christianpost.com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背山的第三者


当女人勾搭上别人的男友,她被称为狐狸精;但当男人勾搭准婚男人,却成了「可歌可泣」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Brokebacking」被美化成「梁祝恨史」式的优雅词汇,成为美国人甚至香港人的「同性恋」代名词。

 难道在今天的社会里,对情人与婚姻不忠的亲密行为,可以「合理」的发生在男男之间?在浩浩荡荡的「断背声」中,目光锐利的奥斯卡评审们仍执意挑出一股清流,把电影大奖颁予《Crash》,重申甚么是道德的意义。

错误相遇 同性挑逗

 《断背山》改编自美国作家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说。内容描述怀俄明州的断背山下,两位年轻牛仔因工作长期相处而产生的微妙感情。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当时的美国与中国社会一样,同性恋是一种「禁色」,男男之间的亲密关系被视为有违上帝的意旨,普遍不为社会接受。当牧场的主人从望远镜中看到他俩的行为后,立即痛加责难,这亦反映出当时社会根本容不下这种违反道德、不合自然的关系。

 电影以细腻的手法来叙述这段所谓「超越和穿透文化差异」的爱情,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由同性恋者主动挑逗非同性恋者而致的「婚外情」,假如Ennis没有在山上遇上挑逗者 Jack,就不会有那次「启蒙」式的「断袖」之旅,令他脱离了正轨,之后他的妻子也不会有一个不忠的丈夫,子女亦不会有个背叛了家庭的父亲。

 明显的,断背山上的两位牛郎,不幸地遇上,导致后来发生在两个家庭上的悲剧。如果为其解说,或许可作「超越道德和性别」的同性恋婚外情故事,宣扬压抑的同性恋才是故事的主题。

不伦之恋 病入膏肓

 电影中亦充满了性暗示。就如原为同性恋者的 Jack 的姓氏都是意指「扭拧」的「Twist」,令人联想到的性取向;而 Ennis 后来和太太 Alam 做爱时,突改变姿势,强把 Alam 翻身进行,细心的观众应已发现 Ennis 视 Alam 为 Jack,正在模拟着断背山上的甜蜜,镜头下其实是那男男亲密中的影子,这种身心不合一的行为,对妻子的伤害是最深重的。

 婚姻的不忠者在忍受思念的折磨,其身边的人的痛苦则更大。连妻子也看到了 Ennis 与 Jack 在窗外接吻,连儿女都知道父亲的秘密时,整个家庭所承受的伤害与痛苦,比沉沦婚外欲的不忠者,有过之而无不及。Ennis 每次与 Jack 相约「钓鱼」时,小女儿总向他说希望爸爸钓到大鱼回家,Ennis的心中亦记挂着家庭,他亦希望钓大鱼回家,但身体却摆脱不了欲望的驱使,到断背山上与情人幽会,「钓鱼」的矛盾使他充满罪恶感,其实是两边都不讨好。

 一些平常而微不足道的细节,的确看到导演的细腻,同时亦看到背叛者的下场。

 圣经中有记载,羊是上帝最喜爱的动物,代表了纯洁与神圣;虽然戏中的 Jack 和 Ennis 骑马牧羊,却时常离羊群而二人独处,显示出二人并非是代表社会大多数整体的羊群的其中一员。当 Jack 和 Ennis 离群进行了亲密接触后,他们发现羊只被猛兽破肚吃掉,这亦暗示了破坏大自然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人终会尝到恶果。

 尽管偷来的爱是如何的刻骨铭心,令人沉沦,但若是一场病入膏肓的隐疾,无论如何优雅的装潢,都难以越过道德的审判。因为这份「不伦之恋」的确深深伤害了男主角身边的人。

奥斯卡的道德批判

 正如美国纽约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林沛理所说:「两个主角本身性格上的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s)才是他们的悲剧的根源—他们对身边的人有一种无意识的残忍、不假思索的冷绝,而这种道德感的迟钝,使他们陷入自我伤害、互相伤害和伤害他人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于是,「同性恋在影片中成为了一股由人的自私释放出来的毁灭性力量」。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与道德意识的载体,奥斯卡自然不会选择以讴歌不正常关系为题材的电影作最佳电影大奖得主。病态的纵情纵欲,沉沦式的爱,在银幕上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和家庭制度,作为手握奥斯卡大奖选票的评审,美国影艺学院自然重视作品对社会与文化问题的探讨与承担。

 我们不妨从获得电影大奖的《冲击效应》(Crash又译《撞击》),看看奥斯卡评审心目中甚么是最佳电影。

 《冲击效应》能夺得最佳电影大奖,无疑与其浓厚的社会与文化意识有密切的关系。电影描写美国洛杉矶社区的种族问题,刻划当地人性的善恶、族群的对立、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一切种种均体现出社会的现实问题,剧作家兼导演保罗.哈吉士(Paul Haggis)的触角延伸到美国社会的最根本深处,主题正确,别具写实意义,选择社会性强,文化正确的《冲击效应》为最佳电影得主实在无可厚非。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山那山,上山下山        


  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不断地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得奖,又同时引起国际间不少的讨论。《断》片改自同名的短篇小说,描述美国六十年代两位牛仔在断背山牧羊时建立了感情,进而发生性关系,其后两人分别与女子结婚生子,却仍维持着关系,在山上幽会,致使一方离婚收场,另一方虽期望两人能同居,却知难为社会所容。故事结果是另一方意外身亡。

  有人说《断》片拍得很美,很罗曼蒂克,而美国传统家庭促进会总干事谭克成博士则表示,无论如何美化,也遮掩不了它丑恶的一面;电影高举同性恋恋情,以为它比婚姻中夫妇恋情更浪漫,并暗示同性恋者悲剧的结果是被社会礼教所害。

  现在的电影及小说常常将婚外情描写得十分凄美、浪漫缠绵、可歌可泣,让人看了后产生不少憧憬,减低了对婚姻不忠时的罪恶感,亦减低了对家庭承担的责任感,即或真的家散人亡,也不一定要懊悔,还可以责怪社会的不谅解。这类电影及小说,正正是用糖衣包裹的慢性毒药,荼毒了不少的人。《断》片在凌厉的宣传气势下,其同性恋加上婚外情的情节,无疑又再一次美化和合理化有关的思想行为。

  同性恋的议题,是目前社会和教会所关注的。近日见到一本外国的儿童漫画书,是在中国印刷的,书中描述一位小朋友的家庭生活,他微笑地看着双亲融洽一起,每页漫画分别写着play together, eat together, wash together, sleep together…,而他的双亲,是同性的。同志运动已开始寻找渠道,深化教育未来的一代认同同性恋,要竭尽所能地将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结构逐步解体。

  不单市民,就是信徒也同样会被各样的信息潜移默化,在一知半解下对同性恋采取中立立场,而不再多关注,多跟进了解,只是单讲爱心关怀同性恋者。关怀同性恋者是对的,但不要疏忽圣经中论说的爱,是包括了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参林前十三6)。教牧及信徒领袖,如果还以为教会对同性恋自有免疫能力,而没有深化教育信徒,讲解同性恋的问题、圣经的立场,应如何去响应等等,则后果堪虞。愿珍惜目前尚有的空间,去教育信徒,更深认识神所设立的婚姻与家庭的美意,同时了解同志运动今天正在作什么,好让教会在这时代负起先知的角色,传递出上帝的信息。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这山、那山,上哪一座山,下哪一座山,求大牧人引领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5: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惆怅断背山电影世界与真实世界


  电影《断背山》获得多个国际电影的奖项,同时亦引起社会对故事内容的反响。

  美国教会对断片的反应最大,他们认为这片对当地愈趋严重的同性恋问题雪上加霜,破坏传统的家庭及婚姻制度。当有些人认为美国教会对断片的反应太敏感时,本文作者却认为可能是我们太不够敏感,看不到电影对社会的真实影响。

  电影世界,究竟是现实还是糖衣陷阱?

  到底现时大家对《断背山》有多推崇备至呢?从以下一篇方块文章中可了解一下,作者说:「前前后后读了不少关于电影《断背山》的文章,总的感觉是:有人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如果知道你不欣赏,竟然出言不逊,几乎要大骂不欢喜这电影的人。推崇备至而且推到极致的一位朋友,举《断背山》为『灵山』,任何人进入代表身分、文化的Starbucks咖啡店的人都会看毕这部电影后下泪!再夸张一点来称颂:不认同《断背山》的,是铁幕阵营一个卑微的分子,认同的,就是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包括克林顿的同路人。」(黄子程:〈两男的爱情故事〉,香港《大公报》,2006年2月11日)

  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美学一旦变成教条,就会窒碍了许多本来可以很有意思的讨论,而所谓的批判精神,更是荡然无存。这实在提醒我们应该重提看电影(包括福音电影或富有基督教精神的电影)的几个基本态度。

  第一,「我」是衡量电影的标准。我认识一位电影博士,他时常说:「电影没所谓好与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开始的时候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后来才想通,纵然有些文化人喜欢将电影的文化地位吹捧得多重要,但电影毕竟是人力、财力、物力密集的工业,很难与商业因素脱,所以电影的本质是消费品,跟资本主义的运作息息相关。观众看一部电影,是来寻找娱乐、消遣,以至「谋杀」时间,而不是来接受教化,以至洗脑。所以,没有人有权要求我们一定要看哪出电影,要怀着甚么心情进电影院,以及一定要有怎样的情绪反应,那是完全不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不看那出戏你会损失或遗憾啊!」诸如此类的话,你可以这样告诉他:「不要紧,我一生损失或遗憾的事情已经不少,不差这一件。」

  不过,因着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满足人综合的心理需要,加上刚刚提到,一般人是怀着消遣娱乐的目的进入电影院,心理防卫的机制较为松懈,所以电影观众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较为容易受骗,而且预备受骗。譬如说,没有人会无聊到批评《蜘蛛侠》和《蝙蝠侠》内的科技发明不合科学原理(拿它来作为介绍科学知识的引子则是另一回事),而观众对戏剧世界中种种不合情理逻辑、犯驳的剧情,也怀着最大的包容心情,除非它离谱得好像陈凯歌的《无极》,将武侠片拍得好像卡通片。

  但纵然如此,我们却无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伦理价值、品味喜好来阅读一部电影,否则我们就不应批评张艺谋在《英雄》里对秦始皇的翻案。这同样可以是衡量我们喜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标准。艺术性与思想性是衡量是否喜欢一部电影的两个重要指标。

  现在有些人很想将电影提升到一种人文关怀的高度,不过我始终认为,要认识世界、提升人文素养,最好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而不是看电影。这是因着我们对电影应有的第二个态度,就是:不要混淆电影世界与真实世界。

  一位在美国念书的朋友说,研究所来了一位中国学生。初来乍到时,竟跟人说:你们美国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不过我就了解美国,因为我都有看你们的电视、电影。朋友听见自然吓了一跳,毕竟他在美国多年,知道电视、电影中所反映的美国,其实很片面。

  电影世界跟真实世界并不是等同的,否则我们就不会叫荷里活做「梦工场」。其实同志电影由来已久,香港每年都有同志电影节,不过那些电影大都属于情欲三级片,《断背山》跟它们相比,小儿科得很!说来有趣,如果现在有个XX电影节,每年公映的都以三级色情片为主,你会认为XX文化是甚么的一回事?当然我再说,电影世界跟真实世界并不是等同的,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多有实感,我们都不宜误以为现实世界果真如此,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拿电影来论世情。有人看了对黑社会歌功颂德的电影后,竟断言黑道中人比起正人君子更有情有义,你想跟他讲论黑社会的真实情况是如何,他却表现得兴趣缺缺:「我没有兴趣知道现实的黑社会是如何,我只看见电影中的黑社会比起名门正派的人更有情有义。」「可是…….」然后他已转身离开。电影摄人功力之深厚,现代人求真精神之薄弱,同样教人乍舌!

  我们必须明白,不单观众,就是电影人本身,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品味喜好,讲得白一点,就是他们也是带着偏见来拍电影的,而且他们仗着自己的专业技巧、高科技设备,以及庞大的资金,能够更有效地美化或丑化一些事物。

  我们理解戏剧世界及真实世界的方式,是有分别的,前者多为一种审美理解,后者则多为逻辑理解。甚么是审美理解?以《断背山》为例,当你看到怀俄明州的好山好水,成千上百的绵羊在山上蠕动,加上两位男主角俊俏的外形,已经够心旷神怡了;再加上李安细腻的电影语言,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的烘托,你对两男相恋以至肛交的抗拒自然减弱了。不过,如果撇除这些外在的美学因素后,你对现实上的同性相恋和肛交的了解又有几多?试看这则被誉为「港版断背山」的新闻:

  「去年十月十一日晚上八时,三名巡逻警员途经油麻地白加士街男公厕,其中一名巡警如厕时,突然听到一个虚掩的厕格内传出不寻常的男子呻吟声,警员遂通知同袍,决定由一名警长把守公厕大门,两名警员则分别爬上厕格墙壁、及从厕格虚掩的门隙窥看,赫然发现一个男人正趴在另一人的背上……」(〈各有妻儿两个大男人 公厕演断背山〉,香港《太阳报》,2006年3月1日)

  不知你看了这则新闻后有何感想?报道还提到他们「各自有家庭,但是因互相吸引,在情不自禁下犯案」。咦,不是跟电影中的两位主角很相像吗?分别只是一件发生在李安镜头下的怀俄明州,一件发生在警察巡逻时的油麻地公厕而已,但给我们的印象就很不一样。

  是的,透过电影来理解世界是片面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代,甚至可以有许多掩人耳目、震人心弦、言之成理,却远离事实的内容。电影可以作为探讨现象的一个很好引题,但若缺乏实证的就将电影等同现实,则是浅薄的。

  我们对电影以至其它影像媒体应有的第三个态度是:看的时候要把它当作真有其事,但看完之后却不要把它当作一回事。不当作真有其事,不会看得过瘾;把它当作一回事,则会显得无知。但若要出入自如,则要求我们要有相当强的批判精神,因为影像多媒体的威力实在太厉害了,我们实在难免受影像的影响,要不然商业机构才不会每年投入那么庞大的资金去卖广告,而共产国家也不会那么紧张电影业,甚至将它直接由政府管治。而影像媒体对我们的影响,有时不一定是其主题讯息,往往却是些周边的东西。

  接收信息,尤其是影像媒体,就要有心理准备受到影响,分别只是受讯息的哪些部分影响,以及影响有多深而已。要相信,作为一个消费者,不看一部戏,只会是片商,而不是你的损失。

  虽然我也强调观众要有批判精神,但必须承认,人的才性秉赋各有不同,要求人人都很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可能只是在满足一些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所以当有些人认为美国教会对《断背山》的反应太敏感时,我却认为可能是我们太不够敏感,看不到电影对社会的真实影响。

转载: 王礽福 (基督教周报文章第 2171 期 (2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9 08:00 , Processed in 0.04253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