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楼主: Lixy

[专题] 奥斯卡80年专题系列之奥斯卡最佳影片(更新至:80届《老无所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4 2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极爱极爱极爱音乐之声滴,看多少次都看不够的说~~~

教父啊,经典中的经典!
发表于 2008-7-14 2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下载教父这部经典,期待他的精彩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48届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年代:1975/导演:米洛斯.福曼/主演:杰克.尼科尔森、露易斯.弗莱彻
获奖5项: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改编剧本/评分:5

越疯人院》是继《一夜风流》之后又一部获得五大主要奖项的影片,足见其在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重要性。影片表面上只讲述了一个疯人院内病人与护士长斗争并最终失败的故事,但观众却不难觉察出其中反英雄、反体制和反压抑的强烈隐喻与象征色彩,这首天性VS病态、自由VS压迫的挽歌,引发了观众内心强烈的共鸣和认同。病人抗争不成反遭额叶切除手术(可使手术者丧失大部分性格)的饿悲剧结尾,更是令人极度震撼和不寒而栗。因此尽管《飞越疯人院》级别为限制级,成本也不过区区三百万美元,却在北美取得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在评论届和影迷中更是倍受推崇,在美国电影学院“影史百部佳片”评选中,《飞越疯人院》位列第33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49届
洛奇 ROCKY
年代:1978/导演:约翰.阿维尔森/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获奖2项:最佳影片、导演/评分:3

艺术水准上,《洛奇》取得的成就远不足以捧回小金人,在当年的主要竞争对手《出租汽车司机》和《广播电视网》面前,本片就象面对重量级拳王的洛奇,弱小却创造了奇迹。《洛奇》投资仅100万美元,在几个月之内红遍美国,取得了百倍于投资的票房成绩,九个奥斯卡提名,拍了六部续集,就连国家艺术博物馆也因本片成为费城的标志和最著名的观光地。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未象该类型其他作品那样用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甚至是原始的东西。《洛奇》是一部反传统的竞技片,影片不看重拳赛的结果,洛奇也是一个反传统的英雄,他迟钝、粗野、土气,没有很强烈的欲望。1976年以后,几乎所有竞技题材都借鉴了“洛奇模式”,或者被拿来和《洛奇》比较,而《洛奇》的基本架构也成为好莱坞最成功的剧本模板之一。



50届
安妮.霍尔 ANNIE HALL

年代:1977/导演:伍迪.艾伦/主演:伍迪.艾伦、戴安.基顿
获奖4项:最佳影片、导演、女主角、原创剧本/评分:4

1977年,《安妮.霍尔》奇迹般地打败《星球大战》获得奥斯卡奖,从而成为历届获奖作品中最知识份子、包含最多文化指涉的影片。影片主人公艾尔文.辛格是一个纽约客,自由主义者、犹太人,知识份子,一个对不可能之事物的积极探索者,一个让任何事物都变得不可能的专家。问题在于,他本人清楚地知晓这一切,他是环绕在自己身边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强迫症的创造者,而非受害者。影片独创了“神经质式浪漫”:主人公不断地坠入情网,又立刻跳出来,片中引用了Groucho Marx的名言:“我不能加入一个肯接纳我做会员的俱乐部”,并引申为:我不能加入一段其中一方是我的爱情关系。有趣、机警、悲伤。

时,它也是70年代美国大片的黄金时代逝去的信号。70年代,好莱坞大制作特效大片大行其道,那些爆米花电影中的角色不会谈论观众没有听说过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更象被情感驱使而非来自理性的思考。《安妮.霍尔》告诉人们,电影完全可以背大片之道而驰。艾尔文.辛格的智商显然远远超出好莱坞电影允许的限度,但影片依然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51届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年代:1978/导演:迈克尔.西米诺/主演:罗伯特.德尼罗、克里斯托弗.沃肯
获奖5项:最佳影片、导演、男配角、剪辑、音效/评分:3.5

70年代是一个丧失了纯真的年代,嘻皮运动和越战的疯狂逝去之后,只剩下死灰般的寂寞和恐惧萦绕在阴翳的天空下。影片以婚礼开端,以葬礼落幕,片尾“天佑美国”表达了人们对建立新秩序的期待和渴望。尽管《猎鹿人》并未正面表现越战,也没有喊出反战的口号,但它还是成了80年代反越影片的开先河之作,越南战争闯入了宾夕法尼亚州几个俄裔蓝领工人的生活,并永远改变了他们,影片用残酷的俄罗斯轮盘赌表现暴力过剩的场景成为经典。《猎鹿人》是描摹情绪最为精准的影片之一,它提到了男性,提到了盲目的爱国心,提到越南战争和尼克松所说的“沉默大多数”……很难说它就是关于什么的,因为一旦给它定性就会有失偏颇,只能说是对那个伤感悲伤时代的最好的铭刻。继《邦妮与克莱德》、《教父》和《纳什维尔》之后,《猎鹿人》是又一部商业与艺术成功结合的美国电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8-7-22 12: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插话,俺对史泰龙咋就总也不感冒涅~~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2: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abella 于 2008-7-22 12:21 发表
插话,俺对史泰龙咋就总也不感冒涅~~


俺也是!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6: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1991
复归伦理时代


入80年代,就象圣经里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一样,好莱坞电影在六七十年代闪耀的理想主义、叛逆情结、个性解放很快就濒临破灭。电影中那种本真的、放肆的、尖锐的个人表达也在现实面前慢慢失去了观众。整个时代的风气开始向保守主义复归。1979年,描写一对夫妇间交流困惑与亲子关系的影片《克莱默夫妇》出人意料地挣得了一亿美元票房。70年代那种描写边缘人物混乱生活以及悲剧性结局的电影慢慢消失了,人们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是梦醒之后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对家庭的重新认识,是社会结构的重建。于是,象《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为戴西小姐开车》这样描写真情、亲情,着眼于小视角、小故事、小人物的电影大兴于世,即使是《火的战车》、《走出非洲》、《甘地》这样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也充满着昂扬或者平和的面貌。总体说来,80年代的奥斯卡看重的是人的气息,是回归俗世生活、重拾伦理道德。除了《莫扎特》、《末代皇帝》、《甘地》等几部影片,这个时期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总体水准并不高。时过境迁之后,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是影片承载的时代记忆,而不是电影本身的独特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52届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KRAMER

年代:1979/导演:罗伯特.本顿/主演: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
获奖5项: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主角、女配角/评分:4

《克莱默夫妇》之前,美国并不存在明确意义上的家庭伦理片。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嬉皮精神对抗一切社会规则的时代,传统的家庭模式也被摈弃。那时候一些所谓的家庭伦理片——如《转折点》或是保罗.莫扎斯基的社会喜剧《没结婚的女人》等等——在伦理片的外表下,讲述的却都是女性独立、事业为重的道理。但是,情况在1979年发生了转折。《克莱默夫妇》在奥斯卡的大获全胜,不但扭转了之前电影中对于家庭观念的阐释,也奠定了家庭伦理片这种类型,并使它跻身主流,开启了一轮新的家庭片热潮。在之后的四年里,两部家庭伦理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普通人》和《母女情深》,五部获得了提名——《告别昨日》、《矿工的女儿》、《金色池塘》、《温柔的怜悯》和《心田》。

然,现在看来《克莱默夫妇》的艺术价值绝对比不上同年的《现代启示录》(它获得了九项提名,最后却只获得最佳音效和最佳摄影奖)。但是,电影毕竟是“时代的艺术”,苛刻地讲,本片即是时代感超越了艺术性的一例。这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因为敏锐地嗅到了时代的气息而在当年引起轰动,票房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现在看来,它更象一部被打磨掉棱角的严肃剧,过于圆滑和讨巧。

莱默夫妇》不但暗合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保守主义的回归,中产阶级式的家庭观念再次被重视的社会潮流,也同样预示着,经历了妇女解放运动之后,新的家庭模式的诞生。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母亲,在抛弃家庭、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后,重新想要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这位出走后的女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对“第二波妇女解放运动”的反思,甚至是否定。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父亲,从一个只顾工作无暇关照家庭的男人,最终在和儿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父亲。这显示着母亲和父亲的职责发生了转变,女性步入社会,父亲相应的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当然,电影最后得出了一个十分通俗、易于接受的结论,过于自我的父母导致了孩子的痛苦,没人能从离婚中全身而退。

片巧妙地处理了性别政治的困境,取代以父子戏码引导观众的感情。而耶鲁大学戏剧高才生梅丽尔.斯特里普对于电影结尾那场法庭戏的改写,使得她的人物更加令人同情,另一方面这也平衡了电影中两性关系的对峙。使得电影更能得到女性观众的认同。

1979年《克莱默夫妇》的出现,开启了80年代奥斯卡、乃至整个美国主流电影的新趋势,反叛成为了过去,以家庭、伦理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主导力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7: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53届
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年代:1980/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主演:唐纳德.萨瑟兰、蒂莫西.赫顿
获奖4项: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配角/评分:3.5

片的独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第一次近距离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了美国普通家庭平静外表下的重重矛盾和暗潮汹涌,此后,美国一系列揭露中产家庭虚伪的影片,如《美国美人》,都受到这部影片的启发。片中的杰瑞特一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收入颇丰、职业体面,影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家四口人郊区生活的景象,从看似和睦到分崩离析;其次,影片也是心理分析影片的先河之作,对于杰瑞特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矛盾,影片并没有展开社会意义上的批判和分析,而是将之归结于一次灾难之后的心理阴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以《沉默的羔羊》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影片。《普通人》是导演罗伯特.雷德福的处女作长片,锐气逼人且不缺对人性的深厚关怀,实在难能可贵。



54届
火的战车 CHARIOTS OF FIRE

年代:1981/导演:休.赫德森/主演:本.克罗斯、伊恩.查尔斯
获奖4项:最佳影片、原创剧本、原创音乐、服装设计/评分:3.5

国电影《火的战车》是奥斯卡历史上跑出的最大一匹黑马。它根据61年前传诵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两位青年短跑选手为参加奥运会而刻苦训练,双双夺冠的事迹。很难想象这部形式古朴、摄制成本低廉,也没有任何演技派明星的英国影片,是如何超过了《赤色分子》、《金色池塘》、《夺宝奇兵》和《大西洋城》这四部强大的美国对手,第一个闯过终点。但在美国电影已经逐渐被色情、暴力和恐怖等嚼头包围时,充满简约风格的《火的战车》的确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可见,在题材的积极性变成第一原则的时代,国籍完全不是问题。《火的战车》的获奖给困难重重的英国电影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资助本土电影的拍摄,英国电影进入了复兴时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7: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55届
甘地传 GANDHI

年代:1982/导演:理查德.阿顿伯罗/主演:本.金斯利、坎迪丝.伯根
获奖8项: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原创剧本、摄影、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剪辑
评分:4.5

多影艺学院成员不想再看到英国人夺走奥斯卡,卡他们还是禁不住在选票上填上《甘地》的名字,因为英雄甘地的精神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影片截取了他为印度独立自主而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为了巴印冲突而抗议的和平思想,在史诗片的画卷中展现了圣雄的伟人风骨,真实、朴素而有力。导演理查德.阿顿伯罗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的确,《甘地》已经不是简单的传记片,也超越了电影的艺术和商业范畴,具有积极的国际意义。它的获奖不仅创下了英国电影蝉联奥斯卡的记录,也是美国影艺学院的一种荣耀——它实现了英语片在艺术和社会效应方面的最大双重价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56届
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年代:1983/导演:詹姆斯.布鲁克斯/主演:黛博拉.温格、雪莉.麦克莱恩、杰克.尼科尔森
获奖5项: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女主角、男配角/评分:3.5

片被认为是好莱坞进入伦理片时代后最感人的温馨小品,在平淡中诠释母女从隔阂到相互理解的亲情关系,据说许多与父母闹过不和的人在看过之后都会大哭一场。电视导演出身的詹姆斯.布鲁克斯很会处理家庭题材,在原著小说中加入了一个退休的宇航员角色,由炙手可热的明星杰克.尼科尔森扮演,这样一个男性角色就好象柔顺剂,调整了刚愎自用的母亲和贤良隐忍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使血脉亲情与价值观的冲突越发好看。当然,也有少数评论认为《母女情深》的格调不甚高雅,这并不影响它获得奥斯卡。而且,美国人都以《母女情深》为骄傲,因为小金人被英国电影连续两连霸占之后,终于回到了美国人手中!



57届
莫扎特 AMADEUS

年代:1984/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主演:默里.亚伯拉罕、汤姆.赫尔斯
获奖8项: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改编剧本、艺术指导、服装设计、音效、化妆
评分:4

虑到98%的美国民众都没有听古典音乐的习惯,《莫扎特》在当年大卖实在是出人意料。但影片的成功并非毫无缘由,《莫扎特》没有将莫扎特描绘为一个伟人,而是尽可能地将他世俗话,他酗酒、举止放荡、追逐女人,从不将创作当作一件崇高的事,而“只是记录上帝念给他的旋律。”片中华丽的宫廷场景亦让人眼前一亮。“天才”题材影片天然具有将普通观众排斥在外的特性,但《莫扎特》巧妙地用道德判断让大部分人参与进来,才华横溢、坦率真诚的莫扎特被妒火噬心的三流音乐家暗害致死——多好的情节剧题材!人们对莫扎特命运的嗟叹并不纯粹来自对他才华的欣赏,与其说本片是堂高雅音乐课,不如说它是一次道德训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2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58届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年代:1985/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
获奖7项: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摄影、原创音乐、艺术指导、音效/评分:3.5

80年代中期,新好莱坞浪潮逐渐平息,美国电影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影片大多兼顾商业和艺术,技术上比较成熟但普遍缺乏锐气和新意。《走出非洲》便是此阶段影片的代表。这部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史诗将背景设置在一战时的非洲,当时有大批欧洲移民为了躲避战争迁往这里,肯尼亚草原就成了一个逃避世俗羁绊的乌托邦。影片展示了异国的风光奇景、悲怆的爱情、对逝去年华的深沉回忆和一种自由、自然的世界观,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的表演也无可挑剔。在非洲草原的落日斜阳之下,优美的音乐响起,将人带入一个梦幻般的理想世界。片中乘坐小型飞机俯瞰大草原,并激起在湖面上栖息的群鸟的一幕已经成为影史上最浪漫的经典场景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59届
野战排 PLATOON

年代:1986/导演:奥利弗.斯通/主演:查理.西恩、威廉.达福
获奖4项:最佳影片、导演、剪辑、音效/评分:4

南战争是美国在上世纪后25年里反思得最多的问题,《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和《野战排》又是越战题材影片中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品,但相比于前两者,《野战排》更多了几分入骨的疼痛。影片取材自编剧和导演奥利弗.斯通在越南战场上的真实经历,没有修饰,没有隐喻,没有幻想和传奇,也不为传递讯息,他只是在银幕上重现了自己对战场的回忆。

叙述回忆的过程中,奥利弗.斯通不经意间创建了一种新的编剧类型——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和结构性冲突,观众和影片中的士兵一样分不清方向,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就象在《野战排》呈现出的越南战场上,没有敌我双方,看不见攻击对象,士兵们徒劳地消耗能量,开枪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开枪、对谁开枪,从这个角度来看,《野战排》无疑是最贴近越南战争本质的影片。




60届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年代:1987/导演:贝纳多.贝托鲁齐/主演:尊龙、陈冲、彼德.奥图尔
获奖9项:最佳影片、导演、原创剧本、摄影、艺术指导、音效、剪辑、服装设计、原创音乐/评分:5

败而又华丽的古中国宫殿,弥漫着末世的味道和鸦片的甜香,想要挣扎却终难免随波逐流的大清帝国末代皇帝,和他的几个女人沉浮半生的悲剧,却最终归结于童年那不可磨灭的“权力的阴影”,这就是外国人对于他们并不熟悉的中国的奇诡臆想。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齐用这部奢华的史诗,完成了西方人用自己的文明、精神分析的方法等等,对于中国历史的武断重构。《末代皇帝》史无前例地赢得了全部九项提名。这是史诗的胜利,好莱坞从中嗅到了四五十年代豪华巨片的怀旧气息,这更是西方对于东方窥阴式的满足,从此,东方的形象被固定起来(而中国导演则开始暗合这种想象,比如《霸王别姬》、《菊豆》等电影)。当然,对于贝托鲁齐来说,在本片中他显示了高?恼瓶亓?突?蔽?虻哪芰Γ?肥?晡暗募芄挂廊幻挥醒箍甯鋈耸降慕彩觥?/siz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8-7-28 2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不错不错,越来看着越眼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20 05:45 , Processed in 0.04384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