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楼主: 天边一片云

[专题] DVD必定收藏的影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9: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30.中 文 名:《惊心动魄》  
英 文 名:《Astonishing》 88min  
出品公司:鼓掌音像  
导 演:邱礼涛  
主 演:钟丽缇  
    方中信  
    侯莎莎  
郭斌妮  
影片点评(部分评论引用了其他作者的文字):  
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吓到,因为这不能算做一个恐怖片,更没那些让你心惊肉跳、血肉模糊的血腥镜头,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子,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方中信,而是看了这电影真的让我感触很深。  
一个沉醉在幸福世界的女人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竟然失去了一切,包括自己……影片《惊心动魄》果然是够名副其实的,看似完美的布局未必经得住精心推敲,可传达出的东西却着实震撼人心。  
无忧无虑的幸福美满日子,颓废绝望的女人,游离在人群穿梭中的孤立无援。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强烈的对比感,原来每个人的一切拥有都只是建筑在他人的肯定之上。酒吧场面一再出现,诱导着人们一再进行更多的推断和臆测。堪称全片里运用尤其出色的手法。而结尾时数个镜头的替换尽管未必合理,却是精彩绝伦,所有线索的汇集把全片推上了最高潮,也让悬疑停留在颠峰阶段。已发生过的事一再重叠交替出现,简单的阴谋被结尾的数声惊骇尖嘶声里瞬间变得复杂,所有自以为是的结论一次次被推翻,究竟真相是什么?未来将会是怎样?留下来的惟有一个悬而未解的疑问。就这点而言,本片与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隐有相似之处。  
雯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结果就失去了身份和姓名等拥有的一切。尽管只不过是一个布局,一次实验,却不能不让人感到十分惊心动魄。原来我们的所有竟然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原来我们自以为牢固的一切竟然如此脆弱,原来除了失忆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令我们不再是自己。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31.中 文 名:《驱魔人前传》  
英 文 名:《Exorcist: The Beginning》 115min  
出品公司:华纳兄弟(Warner Bros)  
导 演:兰尼•哈林(Renny Harlin)  
主 演:斯特兰•斯卡加德(Stellan Skarsgard)  
    詹姆斯•德雷希(James Darcy)  
    伊莎贝尔•丝卡鲁克(Izabella Scorupco)  
    詹姆斯•贝莱米(James Bellamy)  
    伊萨尔•艾德拉莫(Israel Aduramo)  
影片点评:  
相当不错的一部恐怖片,这个片子与其他类别的恐怖片不同,它是与宗教结合的经典之作,影片从化装造型到音响效果,足够给你以一种全新的震撼。  
宗教,这个古老而又庄重的话题永远让人压抑、难以轻松,在某些人的眼里,空旷的教堂就是一个恐怖的地方。《驱魔人》可谓是魔幻类恐怖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了。片中丽格疯狂自残的场面一直到今天仍让人不寒而栗,在接连拍摄了三部系列作品之后,该系列电影已经在影迷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很多只是变换了受害者的克隆版续拍片不同,《驱魔人前传》将以更加惊心动魄的剧情打造影史最恐怖的“魔”之前传。于是31年后的今天,雷尼•哈林用他的《驱魔人前传》带我们回到那最恐怖,最黑暗的恐惧源头。  
恐怖片的续拍片中鲜有成功之作,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德州链锯杀人狂》、《猛鬼街》、《鬼屋》等续拍过多次的影片,虽然运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拍摄出更完美的影音效果,却永远无法达到初识时的震憾效果。这就是恐怖片的精髓所在,真正令人恐惧的,往往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在看电影时,观众可以面对战场上的士兵中弹、流血、死去而无动于衷,却会被黑暗之中突然窜出的老鼠吓得猛地一缩。黑暗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们无法预知其中隐藏的危险,所以,黑暗中的东西并不可怕,人类最恐惧的是黑暗本身。  
“你可知道邪恶深藏于你心深处,但我会始终在你的左右,握着我的手,我会让你看到神迹,抱紧信仰,除此你一无所有!”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32.中 文 名:《狂蟒之灾2:搜寻血兰》  
英 文 名:《Anacondas:The Hunt For the Blood》 93min  
出品公司:Screen Gems(Sony旗下影业)  
导 演:赖特•H•里托(Dwight H Little)  
主 演:约翰尼•麦斯纳(Johnny Messner)  
    莫里斯•柴斯纳特(Morris Chestnut)  
    彼得•科蒂斯(Peter Curtis)  
    尼古拉斯•冈萨雷斯(Nicholas Gonzalez)  
    尼古拉斯•霍普(Nicholas Hope)  
影片点评:  
又是一部绝对不错的影片,有非常好的特技,有非常好的电脑合成,还有每常好的自然景色,剧情更是相当吸引人,相信喜欢《狂蟒之灾1》的朋友,一定都会对《狂蟒之灾2:搜寻血兰》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评价。  
人们是否会被相同的东西吓两次?第二次的恐惧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是恐惧?是否会有人观看同一部恐怖电影两次?这些问题都说明重拍或拍摄一部恐怖电影的续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针对这种情况,本片的剧本做了大量的改变,目的就是和第一部被叫做《狂蟒之灾》的电影完全区别开。(Sony公司对题目的不断改变同样也是处于这个目的,因为前作根本就不是他们公司出品的电影)第一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而在续集影片里,食人蟒出没的地点被改在了婆罗洲,一个位于马来群岛的未开发区域。在这里,除了大发淫威的巨蟒,蕴藏杀机深不可测的神秘丛林也成了影片重要的恐怖元素。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33.中 文 名:《零号嫌疑犯》  
英 文 名:《Suspect Zero》 99min  
出品公司:派拉蒙影业 ParamountPictures  
导 演:埃里亚斯•默海吉 E. Elias Merhige  
主 演:阿朗•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凯丽-安•摩丝 Carrie-Anne Moss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朱莉安•雷耶斯 Julian Reyes  
哈里•伦尼克斯 Harry Lennix  
威廉姆•麦普瑟 William Mapother  
      
影片点评:  
描写变态杀人狂的电影在我们心中都拥有特殊的地位,这部《零号嫌疑犯》不仅让我们感觉非常熟悉,同样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影片的编导刻意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故事,而且导演埃里亚斯•默海吉在故事中也注入了许多新的风格,不过导演对于影象的追求,使得影像最终还是盖过了影片营造出来的氛围。不可否认默海吉在视觉感上极有天赋,但是他最大的毛病也是在此,往往给人以“影像第一,故事第二”的感觉。看过这部《零号嫌疑犯》就会马上理解,他对影片的想象和复杂的追求,到底还是会让一部分观众望而却步。  
导演埃里亚斯•默海吉几年前就对遥感能力兴趣十足,此次终于一偿夙愿将其用于片中。影片中出现了一个“零度怀疑理论”。  
“Suspect Zero”,零度怀疑理论,抑或最低怀疑理论。由于该理论比较专业,也只能在浅层次做以介绍,希望有助于观众理解影片的故事。片中托马斯曾经拜访一位专家,他提出了最低怀疑理论,以解释奥莱安留下的“ф”符号。我们不妨举同样的例子解释一番:你曾经见过50英尺的鲨鱼吗?假设你的答案是没有。目前我们捕捉到最大的鲨鱼有24英尺,但这就能证明不存在50英尺的鲨鱼吗?一群生物学家便如此解答了这个问题。你知道饥肠辘辘的鲨鱼会接近人类,但对于一只50英尺的鲨鱼来说,海洋永远是藏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它可以靠鲸鱼和大章鱼维持生活,它可以永远不用浮出水面威胁人类。因此这些生物学家认为,即使有50英尺的鲨鱼,我们也不会见到它们,所以应该有50英尺的鲨鱼,只是我们从来没看到罢了。最低怀疑理论与此相似,假设有一个连环杀手足够聪明,可以在某个特定时期躲过被捕,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晃进晃出。  
实际上,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男人深入另一个男人的灵魂暗角并发现困扰自身的心结的过程。”影片有一个非常有张力的结尾,整部影片在带给人感官和心灵震撼的同时,用一个并不平实的结尾将整个事件平息。  
我本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相当高,我觉得该片将悬疑、惊悚类连环杀手题材影片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的影子,但是绝对又不同于那两部影片,所以,我愿意把这部片子看作是《七宗罪》+《沉默的羔羊》的结晶品。  
是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电影打分:9.5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34.中 文 名:《暗花》 85min  
出品公司:银河  
导 演:游达志  
主 演:梁朝伟、刘青云等  

影片点评:  

没想到这样的老片再次拿出来品味,还是有那么多感慨,不能不承认这是港台片的经典之作,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典型的代表游达志风格的杰出作品之一,游达志象一个高级的圈外电影票友,拍的电影十分极端而自我。这部片子诡异而精致,精于细节,并且绝对另类,片中已没有了正义与邪恶的讨论-----片中没有一个所谓的“好人”,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故事悬念的营造,人物内心自私与恐慌的描绘。  

这部影片从一开始是厚实的希望,但逐渐这希望被剥去了皮,一点点散失,直至最后突如其来的宿命,换个方式来说,冷漠与暴力是这部影片所独有的,其最终点是绝望。梁朝伟在这部片子中蓄上了小须,可以说,他的表演是完美的,甚至代表了整个电影的格调,阴冷、暴力、紧张、绝望——那个揩汗的手帕里面渗着丝丝点点都是演技。而刘青云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由于受到角色的局限,所以除了酷点,没有其他的发挥空间,当然,这也是梁朝伟太出色的缘故。  

影片的结尾,梁朝伟即便杀死刘青云,气定神闲地来到码头,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既然已经身处绝地,就一定不可能逢生,江湖的险恶,不是一句身不由己就能概括的!  

另外我极喜欢本片的音乐,最好的电影配乐是听不见的音乐,这部影片中的音乐便是如此,不是听不见,而是完全溶入剧情当中了,贴切的就象你的肉体和你的皮肤。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不太相信命运,就象我们不总是陷于某类不可自拔的状态,不太相信所谓命里注定的缘分一样,因为我们知道思想尚且可以遗忘,状态当然注定稍纵即逝。至于缘分这个词,更总是先在地为一些事情埋下借口,而事实上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我们并不为每次相遇寻找借口。有谁永远在拿着自己的身体走路,又有谁始终是满怀欣喜地处在幸福的待命状态呢?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35.中 文 名:《爱情黑名单》或《PDA 情史》  
英 文 名:《Little Black Book》 105min  
出品公司:哥伦比亚(Columbia)  
导 演:尼克•胡兰(Nick Hurran)  
主 演:布莱特妮•墨菲(Brittany Murphy)  
    罗恩•利维斯顿(Ron Livingston)  
    凯茜•贝茨(Kathy Bates)  
    霍莉•亨特(Holly Hunter)  
    凯文•苏斯曼(Kevin Sussman)  
    拉什达•琼斯(Rashida Jones)  

影片点评:  

因为不择手段地去做一期节目,毁掉了可能不止一个人的生活,然而从中也带给了人们很强烈的思索,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认真品味的,很好地体现情感、反思情感的影片。影片融入了很多轻松幽默的题材,使得观众在认真回味之余,不至于那么压抑,尤其影片的结尾更是做得十分西方化,没有以往那些情感题材影片的压抑。本片的两位编剧创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将小女人的天性放大到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程度,通过这种人性好奇心本质淋漓尽致地体现,揭示给人们一个简单再简单不过、却又经常把握不好深度的现实问题。  

有个网站上作过这样的调查:“当你的朋友守口如瓶,你是否曾努力去了解他的过去?”91%的参与者表示曾经尝试过。好奇心使得很多人揭开过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同样也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罪魁祸首,所以对这种行为你应该慎重考虑。好奇心是女人的天性,你的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是否也会有这样或那样永远没有尽头的问题,试图去揭开你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如果有,千万警告他们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知道了我的过去,你是否真的就能掌握我的未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双方都要做在一起,好好玩味一下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这是一部大多数影评人士不看好的影片,然而,我个人却给予了这部影片非常高地评价,不过,评价不重要,能深刻认识一些内在的东西,能够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含义更重要一些!强烈建议那些刚刚恋爱的和没有恋爱的的人们看看!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36.中 文 名:《寻宝假期》  
英 文 名:《Without a Paddle》 95min  
出品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导 演:史蒂文•布里尔(Steven Brill)  
主 演:塞斯•格林(Seth Green)  
  马修•里兰德(Matthew Lillard)  
黛克斯•施帕德(Dax Shepard)  

影片点评:  

这是一部充满了优美大自然风光的探险题材类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刻画男人之间友情至上的情感题材影片(在几个关键环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四个从小长到大(大学毕业以后分开)的好朋友,却因为其中一个人的意外,使他们十年后重新相聚,在这个葬礼上能发生什么?答案是一次充满刺激、欢笑和带给我们很多思索的“寻宝记"。因为好友比利的葬礼,三个童年时的死党再次相遇了,他们是一个成功却有些神经质、胆小如鼠的医生丹•莫特(赛恩•格林饰),一位极具野心的商人杰瑞•康里恩(马修•里兰德饰),还有一个好赌成性、疯狂的骑手汤姆•马邵尔(黛克斯•施帕德饰)。当他们重聚于俄勒冈州的这次葬礼时,重聚的意义就不只是怀旧那么简单了,在他们儿时的树屋中寻找童年的回忆时,三个人却发现比利原来一直在追查着他们儿时的梦想,即寻找传说中著名的银行大盗库珀藏匿自己所抢的20万美元赃款的藏宝地。这次,看着比利留下的指南针和藏宝图,丹、杰瑞和汤姆决定去完成他们儿时的梦想,并以此来纪念他们早逝的朋友。驾驶一艘独木舟,他们开始了寻宝之旅,当然,这一旅程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遭遇了许多危险:大棕熊误把他们中的一人误认为自己的幼崽,将他衔回洞穴并严密保护起来;他们还遇到了极其凶狠的罗特韦尔犬的追赶(这是德国种最著名的猎犬);他们一不小心破坏了种植毒品的野外农场,进而还成为了这些罪犯的猎物;他们驾驶的独木舟也遇到了急流,从瀑布上垂直跌落进水中;同时他们也遇到了身材惹火的美女和丛林中生活的野人(伯特•雷诺兹饰)……在所有的困难面前,三个好朋友再次回忆起同年时的友谊,正是这种感情,让三个大男人极其尴尬地浑身赤裸地搂在一起取暖,也正是这种感情让他们用简单地头脑战胜了一切困难,而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之后,他们开始考虑到底是疯狂寻找宝藏是错误的,还是相信它的真实就是错误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即使没有找到意想中的宝藏,他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仍然收获了很多……  

挑选三个神经大条的男主人公挺麻烦,他们既要有喜剧细胞也能应付动作戏,不过史蒂文•布里尔对最终结果很满意,他尤其欣赏小个演员塞斯•格林,这三个精力充沛的活宝凑在一块,用句老掉牙的行话形容就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影片中不仅有美国原始自然环境的美丽,更突出了一种真挚地情感,相信是那些喜欢怀念旧友、追思过去、总结情感的男人们值得一看的影片。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37.中 文 名:《异度空间》 100min  
英 文 名:《Inner Senses》  
出品公司:星皓  
导 演:罗志良 (Chi-Leung Law)  
主 演:张国荣 (Leslie Cheung)  
林嘉欣 (Kar Yan Lam)  
李子雄 (Waise Lee)  
周嘉玲 (Valerie Chow)  
徐少强 (Norman Chu)  
  
影片点评:  

与其他类型的恐怖影片不同,这是一部通过客观的心理分析来诠释恐惧形态形成过程的影片,影片通过大量的电影美学特质,重视作品本身灵异素材的完整形态,将传统迷信与心理学科相结合,着重反应电影人物表现出来的自身矛盾张力,目的在于使观众在获得感官感受的同时也能有较大的思考余地。  

引发恐惧幻觉的根源可能是自我生存的压力、社会客观现实的影响、人为的一些悲剧、生存危机等等,这些影响情绪的根源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没有合理地整合,则有可能引发恐惧的幻觉不断重复,甚至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精神失常。影片极力想让现实中的人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在现实中承受和被承受的关系,明白如何去释放,明白怎样去生存!  

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事件实际上就是纯属巧合,但是,如果放任自己的想象力,那么可能就会导致你的幻觉,让这些巧合在你的内心演变成未知的灵异力量,当然,在面对这些事件的态度上,极度放任与适当控制自然造就两种毫不雷同的两种结局:一种是杯弓蛇影,一种是相安无事。其实,话说回来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其实只是人们自身的想象力,如果由一个本原延伸,通过外界给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再极度放任就会让这种恐惧的心态越演越烈。  

影片里的相关台词是,“我说有鬼,你脑子就会想起,你相信有鬼,鬼就存在。"反映的即是自我精神的催眠式信仰。每个人都有留存于精神里的最深层次恐惧,对恐惧本能的回避状态通常会封锁记忆,但通过某一种契机让精神赢余后恐惧会加倍扩张,透过外界细小事物的刺激产生出过度紧张的幻觉。  
电影的结尾是晴朗而纯净的天空,配以柔和的音乐,透露很明显的雨过天晴的寓意。其实颓败的情绪不是消失了,而是可以做到真正心安理得的放置在一个地方,所以心情相对释然,暂时不会再感到内心不安。颓败的情绪因人而异,只是等待某一时刻由某一细节一触即发,当放任幻想扩张出深层恐惧,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讲,见鬼一说也不是什么不可信的事了。所以切记:境由心造!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张国荣,这是他的遗作,当时有人就说他拍片时候的痛苦表情不是表演而是内心的真实体验,现在看来也许是真的,但是,他在电影的角色中他走了出来,不过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跳了下去。所以,可能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承载着一些自己内心无法承载下的东西,学会去调整吧!  

影片通过一种恐怖电影的手法,要告诉我们绝不是什么鬼故事(不过电影的音乐效果和拍摄手法让人看起来还是很恐怖的),而是教会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强调这种调整的重要性,这才是影片的主题。这种揭露人性个体内心本质题材的电影真不多见,值得一看!  

电影打分:9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8.中 文 名:《放牛班的春天》或《唱诗班男孩》  
英 文 名:《Les Choristes》或《The Choir Boys》 94min  
出品公司: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导 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 演:杰勒德•尊诺 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 Didier Flamand  

影片点评:  

也许是因为我的童年跟影片里的孩子一样顽皮和淘气;也许是因为少年的记忆里也有那么多相似的恶作剧;还也许是因为那些记忆还没有久远的让我无法记起。所以,这部影片能够跟我产生强烈地共鸣,它从始至终地感动着我!  

以下是引用的影评!  

马修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号称“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这个学校里的孩子全是“问题"学生,被冷酷无情的哈珊校长以严苛的方式管理着。马修一方面要在校长的压制下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对顽劣的学生。宽和的他尽量避免关禁闭之类的惩罚方式,总是用善意来化解各种事端。一次他意外发现这些野孩子居然喜欢唱歌,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教他们唱歌。从开始时的粗声跑调到后来的美丽和声,孩子们的心灵和行为也随着歌声变化着。  

孩子们投入于合唱之中,马修也重新燃起了自己的音乐家之梦,连校长冰封的外壳似乎也被和暖的春风吹开了一道缝。可是现实是严酷的,很快一切都被打破,马修也被赶出了学校。不过他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不会这样轻易被抹去的。  

在所有的学生中,受他影响最大的是莫杭治,马修发现这个有着天使面孔和天使声音的孩子有着非凡的天赋,并帮助他进入音乐学院学习。莫杭治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指挥家,也就是影片开头出现的皮耶尔。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新鲜,很常见的叛逆学生与爱心教师的套路:学生和老师从开始的对立到后来的和解,蛮横无理的校长,合唱团被外界承认和肯定,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了。  

使得片子打动人心的是热拉尔•朱诺演绎的平凡教师形象。马修已到中年,矮胖,秃顶,放在人群中马上就被淹没了。他郁郁不得志,写的乐曲无人理睬,只能给人教音乐度日,已经放弃了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梦想。他没有桀骜不驯的个性,没有耀眼的才华,所有的只是对学生的宽容与爱护,以及幽默乐观的性格。面对学生的种种“劣行",他总是以善意的目光来看待,给他们恰当的惩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面对校长的高压,他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在制度下尽力周旋,给学生留出一点自由的空间。而且,影片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并没有来个大团圆的结局,老师和孩子们从此过着自由愉快的生活。马修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学校,一直到处去给别人教音乐维持生计,直到去世。这个结果更具有现实感和可信度,也让人平添了一份心酸。马修是天使,不过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使,而是堕入凡间的秃顶天使,他给别人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却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本来天使就是对别人而言的,对自己反而是做不了什么的。  

整部电影最让人沉醉的就是穿插其中的孩子们的歌声了。尤其是扮演莫杭治的让巴堤莫里耶,他的独唱部分犹如天籁,几次让我泪盈于眶。如果说马修是心灵的天使,他就是歌声的天使。在其他孩子美妙和声的衬托下,他那纯净清亮的声音好象湛蓝天空下的飞鸟,自由轻灵,穿透人心,让人感觉自己的心好象也被插上了翅膀,跟着他的歌声一起飞翔。  

片子的缺憾也是有的,就是对人的情感描写不够饱满。倒不是说希望有多煽情,而是一些本该有的感情也缺失了。最突出的就是莫杭治对马修竟然出奇的淡漠,对于这样一位完全改变了自己人生的父亲一样的老师,他始终表现的很疏远,而且居然都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这样的安排反而比煽情显得更刻意。  

看过一些人对这部电影的感想,多半都设想如果自己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该有多好,心里大约也会想一下目前备受争议的教育和师德的话题吧。我不知道如果马修来到现在的中国,即使是面对着最出色的学生,也要每天早六点半出门,晚六点半进不了家门;一星期四五个晚上在学校加班上课,每个月有一天休息;周周考月月考,自己的收入和饭碗都要靠考试成绩来维持;学生一旦出了任何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工资奖金就要被扣,还有可能被降级以致辞退;寒暑假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补课,余下时间的3/4用来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便到年底的时候能够拿到奖金和有评职称的资格。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能不能继续用片中的方式对待他的学生呢?当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被压榨到这样狭窄的程度的时候,大约什么都顾不上了吧。至少我知道,很多教师的孩子因为家长无暇顾及教育而成了“问题学生",讽刺的现象啊。最讽刺的是南京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结果高考成绩一落千丈,无奈又重拾恶补填鸭的老路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永远是这么巨大,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是学生期盼的,也是教师们愿意施行的,可是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一切都只能退让。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在这样的电影中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暂时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温度已经开始变得很低,南方的潮湿空气更是让寒意渗入肌肤,而我却在这样的寒夜被刀子拉到街边的排档吃宵夜。一桌坐着的都是他初中时的狐朋狗友,烧鹅、萝卜还有三毛,他们每一位都是从工读学校毕业的。  

在那个时候被送去工读学校的都是问题学生,我们都这么定义学校里的那帮不安生的学生们。在很多年后我和他们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从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了最初的张狂,只剩下被生活蹉跎的无奈,只有偶然聊到当年学生时期的威风时才又显露难得的意气风发。生活或者社会让每个人似乎都没有太好的光景,如果可以也只是搞个小生意了以渡日,更谈不上人生的功成名就了,就象是被遗忘在北风之中。  

我给每个人点上一支烟,微光照亮着每张风尘的脸庞,心想着这便是实在的生活,而那只是美丽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克蒙特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号称“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他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的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样的寄宿学校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工读学校,同样装满了大群的问题孩子,但在电影里我看到了那个温情的克蒙特,在身边看到的是这几张在工读学校中不曾遇到过克蒙特的脸。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工读学校寄宿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学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天生厌恶的老师,而很少有克蒙特出现。所以我们会感动,我们会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动,因为他给了一个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动,让我们在现实中失落的心灵在观赏影片时得以抚慰。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克蒙特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雅克•贝汉,《迁徙的鸟》、《喜玛拉雅》和《微观世界》的制作人,本片开头那位优雅迷人的白发音乐家——老年的皮耶尔就是他扮演的。  

克里斯巴哈蒂,雅克•贝汉的老搭档,一起制作了《迁徙的鸟》、《喜玛拉雅》、和《微观世界》,有过十年以上音乐制作人的经历,这部电影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雅克贝汉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这个在演员和导演双重身份上都取得杰出成绩的人,他让《放牛班的春天》几乎成为了又一部《天堂电影院》,同样在两部影片中担当着制片人,又同样在两部影片一个几乎相同的开篇中饰演了一位回忆者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家,《天堂电影院》中的导演。但是由于有《天堂电影院》这样珠玉在前,难免让《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部不错的电影留下暗伤,与经典失之交臂。同样个人以为影片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在于学生们对克蒙特老师的情感宣染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作为莫杭治而言,他的人生因为克蒙特而改变,却似乎一直对于他和克蒙特老师的相互情感着墨太少。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不论是《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摇滚校园》也能让人为之动情。但法国电影就是如此与美国电影不同,他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那么,影片中途出现的有些心理问题且行为躁动、反叛的“蒙丹"有何作用呢?表面上看,这个人物与主题并不相干,而实际上却是导演埋下的一种与莫安琦等享受音乐的孩子的对比。这种对比是建立在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爱和校长对蒙丹的酷刑上的,隐喻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漠不关心,这个畸形教育所产生的受害者无疑是一种悲哀。而当警察带走蒙丹时特写他对克莱门特的一笑和之后蒙丹在孩子们去玩时火烧校舍两处不知是否为导演安排的蒙丹对克莱门特的一丝感激,不得而知。  

在克莱门特与校长互相斥责对方那场张力十足的戏后,克莱门特愤然离开了学校。镜头很漂亮地让克莱门特呈稍斜的方向拐过了弯,一脸茫然附和着旁白“我不知这些孩子是不是冷漠得居然不过来送我……我是多么希望他们站在这里拥向我、送我……"童声的合唱再次响起时,他发现了孩子们抛洒下来的上面写有送别他的纸飞机,镜头由那挥着手的窗户向下俯视着克莱门特,到随着他远离的步伐回头仰视着那伸出一双双小手的窗户的渐渐消失,再到他随音乐踏着有节奏的步伐离去,一切都飘在那伤感的美中。  

《放牛班的春天》如像《死亡诗社》、《生命因你动听》等励志影片一样,在描写着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而本片充满着温情与一种仿佛经历过什么后的平静。永远也无法忘记在演出时,当克莱门特示意莫安琦开始属于他的独唱时,对话式的镜头缓缓地推向了两人的眼睛,童声中的两个心灵彼此汇集到一起,那是给予的高尚和被给予的感激,一切因音乐而来,来得那么自然和优美。  

仍然沉浸在那如天籁的童声中,仍然回味着克莱门特那平凡中的伟大,仍然直视着莫安琦那双清澈的、充满感激的眸子……影片所赋予我们的太多,也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尽情地热爱生活吧。  

电影打分:10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39.<指环王>系列  
片子让我们感受的,其实是对崇高精神或理想的一种追求和洗礼。  

这世界太平静了。没有四起的狼烟,没有跨洲越洋的决战,更没有大面积的饥饿。所以造就了我们这些庸人,时代也造成了我们回避崇高的现实,但人们内心仍有一分本属于自己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我们内心崇拜英雄,那崇拜绝不亚于古罗马人,我们也向往崇高,那向往也不曾逊于狂热的圣徒。  

《指环王》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崇高的人,一项拯救生灵的崇高事业,这是一首关于英雄的赞美诗。所以,《指环王》大获全胜。  

看罢《指环王》,其实包括电影中的角色,包括电影情节,都是在描述一种寻找的意义,寻找一条可以像宗教一样的自我救赎之路。正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对白说的: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崇高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崇高,Eminence,这是一种美,而这种美的成功便是道德的回归。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40.<辛德勒的名单>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辛德勒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辛德勒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  

  《辛德勒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同时由爱尔兰影星阿姆?内森饰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获奥斯卡金奖的本?金斯利饰演犹太人斯特恩所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使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40.<阿甘正传>  

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过程中。 但是,相反,这个不幸的人已经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个足球明星,一名战争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  
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影片通过对一个存在智力障碍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影片改编自温斯顿&#8226;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  
汤姆&#8226;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阿甘正传》的成功,也使汤姆&#8226;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汤姆&#8226;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一段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41.<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很受影评人的青睐,得到相当好的评分。老实说,它也的确有“奥斯卡相”:不平凡的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励志题材,这些都是奥斯卡评委们最中意的东西。  
  纳什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默默无闻的,但他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却被认为是牛顿、孟德尔、达尔文式的伟大人物。罗素&#8226;克罗在演绎的过程中,没有陷入滥情的泥沼,他在展现纳什被病魔缠绕而变得疯狂的同时,仍然不忘用智慧和沉静的力量来给人物增加厚度。  

  影片中有大量的细节,由于其真实性而更显得耐人寻味。比如诺贝尔委员会的代表来访问纳什的一段,当该代表向纳什委婉地表达了他已经被“考虑”授予诺贝尔奖的时候,纳什想:只听说过有来通知奖项被“授予”的,从来没听说过还有来通知被“考虑”的,于是他坦然地说:“我想您来这儿是想看看我疯没疯,如果我疯了,而又得了奖,肯定会把你们的事儿都搞砸的。”当然,事实是纳什得了奖,他也没有把事情搞砸。  

  谈到自己的“痊愈”,纳什认为这并不完全是一件“乐事”。他说:“如果查拉图士拉(哲学家尼采笔下的狂人)没有疯狂的话,他就肯定要成为亿万个普通人那样,他们活过,然后就被遗忘。”  

  如果没有疯狂过,纳什是否也会是一个活过然后就被遗忘的人呢?这也许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2.<勇敢的心>  

曾经为之动容过的诸位,一定不会忘记,威廉华莱士在临死前的那声“――Freedom――”。  
这呐喊所引起的震撼,配合着背景音乐,经久不息,直到影片的尾声。  
不想和人争辩,这和以前我们影片中先烈就义前的“打倒……!”、“……万岁!”有什么区  
别。我要说的,可不是现在。等我说完以下的话,你们会知道我的观点。  
影片中有许多小细节,让我思索了很久,甚至,那些细节给我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影片  
高潮――“自由!”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边,看看历史的长河,如何造就英雄,你会从自己身边发现,生活中一  
直存在着他们的影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7: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43.<荒岛余生>  

这本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结局,它并没有落入诸如破镜重圆的俗套,而是男女主角清醒的认识到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在一个雨夜深情拥吻后,各自重新开始了自已的生活。时间是最好的医生,难道不是吗?无论再痛苦的记忆,无论再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后皆归于时间的烟尘...不要怪别人无情,也不要痛心这世界已经没有所谓永恒的爱情。因为现实就是现实,你必须去面对,也必须去妥协...  

如果女主角选择和男主角再续前缘,就必须抛弃现在她所爱的,和爱着她的人...这是多么残忍啊。也许人性就是这样,只愿意看到人快乐的一面,只愿意接受完美的结局,而伤心的那个人最终将被人遗忘...我想如果是中国的导演一定会让女主角回到男主角身边,来体现两人的爱情是多么的坚贞,两个的爱情是多么的伟大!甚至不会让女主角在以为男主角死去后再重新去爱另一个男人...  

看过“泰坦尼克”的朋友一定为杰克和罗丝的爱情所震撼,但在最后一刻,罗丝并没有随着杰克的死去而殉情。却另嫁了男人,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  

这也许就是东西方人生价值观的不同了,为什么不说是爱情观?因为我认为爱情观是建立在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上,怎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会产生怎么样的爱情观...如“泰坦尼克”或者是”荒岛余生“里体现的爱情观在十年前的中国肯定会被视为背叛的。但现在,我想,大多数年轻的中国人都不会这么认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20 19:29 , Processed in 0.04501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