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882|回复: 7

这世界仍然值得被拯救,你觉得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8 19: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世界,准确的说人类的世界,经历了数十万年的进化和更新,以理性与秩序框定界限,以信仰抚平或麻醉我们禁锢的本能,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的文明。这个世界现在就如同一艘还安全行驶在太平洋上的船一样,尽管内部纷争不断,但却仍然向前行驶。末日说如同这艘船可能要遇到的致命风暴一样,因为不确定而无法被严肃地对待。

前几天刚去影院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那艘船沉没的时候,于船上的人来说也无异于经历了世界末日。少年得救后给前来调查海难的日本调查员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人与虎的搏斗,一个是人与人的厮杀。人与动物也好,人与人也好,同样是幸存于一个没有秩序的新世界里。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都不能体现一种信仰。在这两个故事里,人与动物或人与人都不过是死亡操纵的棋子,宗教信仰在这两个故事里都是束手无策的。其实选择某种信仰,并不会改变死亡,只会改变人面对死亡的方式。这电影的最后,PI和老虎终于得救,PI说老虎上岸之后,长久地望着眼前的丛林,最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如果说虎象征着恶或兽性的一面,它的退场并不是信仰的胜利,而是生对死的胜利。又或者可以说虎是人求生本能的一种象征,干脆而直接,不需要伪饰,一旦进入秩序或言文明的世界,它迅速隐藏在了人心的丛林里,甚至还来不及“好好告别”。不得不说,人这种生物,其实是最善于自欺的,用信仰或文明来掩饰或抵抗自身的脆弱,消解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我们可以抱有一种“重启”的期盼,末日如同电脑上的一键还原按钮,对善恶好坏来一次回到原点的肃清,但它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里用圣愚梅诗金的口吻讲了一个故事:罪犯已经俯卧在断头台上,在铡刀落下来之前,他心中暗暗起誓,如果他被特赦并活了下来,他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上天保佑,判决书刚刚念完,刽子手刚走到系着铡刀的绳索旁,新皇帝登基而颁发的特赦令果然就到了。罪犯泪眼婆娑地亲吻十字架,被糊里糊涂地架了下来。此后半年里他确实做了一个守法公民,但渐渐地旧日的恶习又恢复了,且越发肆无忌惮了。这只是极个别的例子,不足为证。当然这个世界也不是以罪犯为主,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剩余的大多数不过是庸常的多数,身处其中,只觉得生活依旧继续,末日论不过是谈资,更无反省自身的必要。

一旦末日说一语成缄,我们要面对的结果无非是死或者幸存。那时,于我们而言恐怕不是世界是否值得拯救的问题,有的只是能否自救的问题,而我们的自救,便是世界的自救。至于值得不值得,那是我们中的幸存者要去思考的问题了。
发表于 2012-11-29 17: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种维度

艺术作为人类展示文化的一种方式和交流沟通的一种手段,其存在和发展,已经不仅是人类为了追求脱俗境界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意识形态,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她愈加转化成为一种趋向于实现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达成相对一致的理解这一目标的技法和途径。

古典艺术尊崇以最写实的方式复制自然、景观、生活风貌,然后再让情绪发挥作用,通过艺术家对于理想世界的想象,付诸渲染和笔触来构建艺术作品;而现代艺术则是在人们沟通日益紧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乃至趋于失控的现实大背景下,将艺术家在思想、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情绪和观点通过或抽象或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思、隐喻和纯粹成为现代艺术的三大独特标签,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理论体系最大的不同点,是将对人间的关切放在了首位。

文字和语言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尽管它们发展至今早已脱离了一切宗教的色彩,但却戏剧性地一直在不断地印证着“巴别塔”这个古老的宗教传说。它们之于人类的生活,既肩负着交流和沟通的重任,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地域阻隔、理解分歧、种族冲突等等现实问题。人类文明虽然发展几千年,但之于民族、宗教、信仰范畴的短短一句话,却能造成无比巨大的冲突,轻则带来一场群情激昂的骂战,严重的则可能引发战争,带来一场生灵涂炭的灾难。

而绘画、音乐和电影等门类的艺术,则在无形中降低了精神传达中文字和语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了因此产生的歧义和误解,是对文字和语言有益的补充。在我看来,它们是对文字和语言的二次创作,任何再次将其还原成为文字和语言的行为都将再次面临“巴别塔”困境,一旦成就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乐于思考和评判的人类必然会陷入到某种或“矛”或“盾”的转化怪圈,将文字和语言中的观点进行理解和提炼,进而对个体或群体观念信仰进行颇具火药味的争辩、证明和捍卫,于是,“矛盾”这一死循环的戏码便再次上演。


“The human heart has hidden treasures, In secret kept, in silence sealed; The thoughts, the hopes, the dreams, the pleasures, Whose charms were broken if revealed.”

— Charlotte Bronte


《简·爱/Jane 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在她的诗篇《Evening Solace》中写下上面的诗句,然而正如同诗句本身所描述的主题一样,这简短又简单的诗句翻译起来却存在很多个不同的译本,在传达原作意蕴、语境、精神的同时,却也因为文字和语言的局限性而在转换的过程中不得不将其内核打散再进行重构:不同的版本运用了不同的词藻,有不同的语义转承,因此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这种无法避免的主观附加同时也成为了“巴别塔”的一个例证,越是翻译简单的文字,越是能够洞悉藏在文字背后那无形的“神谕”和难以跨越的鸿沟。

很巧。说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我也是赶在IMAX下映之前看的,正是在观影后,我才替换了论坛的版头图片。继而才出现了小白鼠的这篇帖,出现了我的这篇回复。对于这部电影,我想说的同样是这篇回复所想表达的观点:包括绘画/音乐/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中所传导的任何一种隐喻或观点,它们都深植和统一于这件艺术作品中,不可分割。将其解读、提炼并转化为文字的行为印证着人类寻求答案的一种本能以及在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寻找理解和安慰的一种分享精神。但与此同时,这种看似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们热衷于在解读、提炼、转化的过程中掺杂许多个人意志,将其变为捍卫自身观点的“武器”。这样的后果是,倘若这件艺术作品传达的观点符合了当下大多数人的信仰和愿想,它便可得以包括金钱鼓励形式在内的“崇尚”;相反地,它便很有可能会遭致“鄙夷”和“唾弃”。久而久之,我们身边的很多艺术品便都会逐渐演化为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产品”,失去艺术对于人间关切的首要本质。不难想象假设这一现象发展到了极致,人类的“自由”精神和意志会遭到多么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在上文中提到的那篇夏洛蒂·勃朗特的诗句,流传最广泛的一个译本出自电影《确定地可能/爱情三选一/Definitely, Maybe》的中文字幕:“人类的心灵充满着隐藏着的宝藏,在未说的秘密和未打破的沉默中;那些想法、希望、梦想、快乐,其魔法将因透露而破解。”

在这里,我想用我有着主观解读的个人理解来为这篇文章写上一个结尾:

“人类的内心充满了隐藏的宝藏,
它们因封印而获得永生。
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希望、美妙和欢愉
皆会因解读和揭示而幻灭。”


艺术作品面前,或许我们做个充满纯真,只会用天然的感知来回应的孩子,就已经足够了。
当我们不再需要文字和语言,就能深层去理解一种意识流或是体会到一种人世间彼此的关切,当我们彼此的交流有了这样超凡的维度,也许才足以打破“巴别塔”的困境。

这样的维度存在吗?你觉得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9: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作为一种维度

首先,我对宗教在内的信仰模式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信仰一旦生成就具有排他性,同样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纯粹理念的演义,艺术比信仰要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互联既迅速又便捷,但是艺术(音乐、绘画和电影等)是否真如你所言“成为一种趋向于实现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达成相对一致的理解这一目标的技法和途径。”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在我看来,面对“巴别塔”困境,文字和语言与音乐、绘画和电影等艺术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各自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并无优劣之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话语符号,它们的意义能且只能被人赋予。因此,人类对于音乐、绘画和电影艺术的二次解读而产生的误读,并不是文字和语言的无力,而是人类不同区域不同族群意义生成方式差异的结果。对于意义的追寻,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而“意义只存在于语言中,人类的话语外不存在意义。作为人类,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话语中,现实都要经过语言的过滤和重新解释,我们的话语并不指称外在的事物。”(这句话,我忘记出自何处了,但印象极深。)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让人从这样的“矛盾”中解脱出来,是不是一种倒退呢?所以,我试着以我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人类的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巴别塔”困境:追求意义,意义又无处可寻。在这种反复中,不断进化。

回到世界值得被拯救这一话题上,我认为“生”是生命的实质,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此视之,世界当然值得被拯救,而且我们必须自救(联想到《阿凡达》最后整个星球的生物都联合起来保卫潘多拉星)。而一切其他形式:文字、语言、绘画、音乐、电影都要让位于此,即使它们会在末日里毁灭殆尽。话说至此,尽管我对人心始终保持着恶意的揣测,但同时我又对人心,以及人的智慧保持着乐观的期望。

其实,说来说去,我认为不存在什么其他的维度,唯一的维度只是“人”,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12-12-2 23: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阿凡达》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华彩篇章均与宗教/信仰相关,我们在无助的时候总会向某个未知的“维度”索取救赎和意义,倘若有了回应,便成就了《阿凡达》的“神奇”;倘若没有回应,也会留下《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奇幻故事。在我看来,虽然它们的过程里都有“自救”的“事实”,但最终升华的部分,都是由某种“维度”来完成的。这也成了诸多艺术作品惯用的手法。

我们追寻的东西,都是超越“人”这一维度范畴的,不管你是喜欢听什么音乐什么歌曲,还是喜欢某部电影,都是因为它们的某些片断或细节能够常驻在你的脑海里,跟你的精神产生一定的互动,从而给予你慰藉甚至是动力。这一切或许只对人起作用,离开“人”这一载体,或许这个维度就是不存在的。

这也正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片尾留下的思索——老虎兄在跳入丛林前是否会想起和PI在一起的漂流时光,究竟两个故事哪个才是真正发生在PI身上的,这些都任由观者去想象,去选择。

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制度/体制,人们在历史的角度讨论它们的“先进性”,基本上都是从是否能把人从某种“矛盾”中“解脱”出来作为依据的。倘若二者均无法指导人“解脱”,人们才会转而寻求智慧的帮助,因而我认为人类智慧的困境并非是追求意义,而是如何在流变的格局和复杂的环境中给人提供一个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终极”方法。

也正因为“终极”本身的虚无性,才有了“维度”存在的可能性。

在《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中有句台词:“如果有上帝,也一定不在我们中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在你我之间那难以捉摸的空间里;这世界如果有奇迹,也一定是在人们寻求理解或者分享的过程之中…”

动物能感知不同于人的“维度”:次声波,或预兆;人也有不同于动物的“维度”:信仰,或意义。它们的存在与否,现在我们只能玩玩文字游戏,但人类的语言之外,我认为是存在意义的,这意义关联着万物本源,这意义不需要任何载体,就如同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微观粒子那样,它对于这个宏观世界的作用和随机的运动关联规律,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0: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花微笑

在认真地读了你给我的回复之后,我对我所持的“怀疑论调”有所反思。

在我看来,“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固定的概念,它处于一个进行时态中,每一秒都有新的发生。这些新发生的运动轨迹似是一场布朗运动,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线上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方向,种种发生的指向都是随机的。这个念头在我心中正逐渐变得强烈,我常常因此走入虚无主义的深渊。因此,我的言行总是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总是抱着“怎样都好”的心态为人处世。

想来,我的许多思考因为陷入到这样的窠臼里,以至于我没办法保持着一份孩童的心态去看与听,内心逐渐变得有些麻木不仁。想到已经不止一次,有朋友说我是一个“无心”的人了。真是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然成了我最不愿成为的那一类人。在我观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我既无法认同PI的父亲那种科学理性,又无法理解PI对信仰的虔诚;所以,我才会在这个话题里浅薄又武断地怀疑“终极”,拒绝相信其他的维度的存在。

想起曾经参加过一个以“实践美学”为内容的讲座,演讲者曾经谈到“美”的产生,他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在实践中的一种状态。这与“如果有上帝,也一定不在我们中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在你我之间那难以捉摸的空间里;这世界如果有奇迹,也一定是在人们寻求理解或者分享的过程之中…”这段话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思之,上帝也好,奇迹也好,美也好,都是“虚无”,但选择相信它,追寻它,我们就有了方向,才会使自己的内心丰满,才会看到我们不曾有的美与奇迹。

---------------------------------------------------------

这样来看,才发现老大你这两篇回复也说出我现在思考到的和未思考的地方,心悦诚服。
发表于 2012-12-5 1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在人生的历练过程中,许多人都免不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一类人,我也有亲身体会。
所以人们常说,经历过了,才会懂得一些事情,才会对不同于己的观点意见和不曾去了解的人和事物逐渐有了一份心底的包容和恻隐。这或许也是人这一生的意义之一吧。正如诗中所写的,人类的内心充满了隐藏的宝藏。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对方的迷乱,却没注意到对方心底的忧伤。

为所有偶然间看到这篇帖子的朋友奉上一曲来自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尾的MV,常石磊演唱的《心依恋》:

[vod=640,480]http://118.244.191.57/hd.yinyuetai.com/uploads/videos/common/D8790137020B9370B2BAA24C350A0C8A.flv?sc=e2445742aa73c363&br=1070&ptp=mv.mp4[/vod]
发表于 2012-12-5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对我来说也够深奥。但我也细细读了。纪录片好看。2012马上就过去啦还用但心吗。

“如果有上帝,也一定不在我们中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在你我之间那难以捉摸的空间里;这世界如果有奇迹,也一定是在人们寻求理解或者分享的过程之中…”
这句话。不错。寻求理解吧。
发表于 2012-12-13 1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那个满天类似孔明灯的图片,很有感触啊。。虽然有时候想2012就划一个句号得了,但还是有很多不舍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3:00 , Processed in 0.05099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