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7785|回复: 59

[专题] 那些很给力的电影结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6 21: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

1. 命题作文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自己曾引以为豪的一点便是擅长写作,应试教育的锤炼使得我对于各种文体的基本要求以及老师们普遍的评分标准了然于心,其作文逻辑不外乎段落结构清晰、句子流畅、修辞得体、引经据典,再加上一个稍微带点戏剧色彩或是有寓意的结尾,这样就能拿到高分,因此我的周记和作文常被语文老师选为范文阅读,我心里的虚荣和优越感也越来越强。

有一次学校选代表参加全省范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我是其中一员,得知此次大赛前10名可晋级参加全国范围的最终角逐,我就更加跃跃欲试了,梦想着能够拿到殊荣,耀武扬威,诸如此类。参加完比赛以后,我一直满怀期待等着结果。等学校的大字报张榜出来的时候,上面写着我们学校有3人入围,但我却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当天下午课程结束后,语文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到了以后,看到她手里正拿着我的那份参加比赛的试卷,我有些沮丧,这次比赛的题目其实很简单,就是以父母为题材写一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作文,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阴沟里翻船。没想到老师却对我说,我的那篇作文从结构和整体上来说还是篇不错的文章,但是我却忽略了“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另一涵义,便是要跳出以往命题作文带来的束缚、陈旧和虚情假意,用生活里面的真材实料写出一篇有灵魂的文章。

“生活不像命题作文”——我记得老师这么跟我说,“生活中的细节虽然琐碎、平淡、不上台面,但是提炼这些细节去作文远比你去设计结构、编排辞藻、引经据典要重要。”

若干年后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结尾朗朗读书声伴随着音乐悠然回响时,我忽然想起原来自己在作文比赛时写的那篇文章,意识到那篇文章所缺少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画一个画框,把人物相片固定到画框里,再打一束光让他们看起来光鲜亮丽;而是要将人物跃然纸面,展现他们生活中真实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各自有血有肉的性格,这样,文章的“灵魂”才能从那些琐碎、平淡、不上台面的生活琐事中升腾起来。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我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或者老师长辈,他们一直都以一种身份定式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中,似乎他们就应当是按照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以与他们称呼相符的生活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像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然而剥离身份去看待他们,他们年轻过,跟我们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理想,跟我们一样经历过友情和爱情,经历过喜悦和悲伤,有自己心里的一些故事。他们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也是在摸爬滚打的生活中学习如何成为称职的父母,他们也会有失败,也会有软弱,当然也会有哭泣的时候。

生活确实不像命题作文,因为生活里面出现的每个命题,都远比作文复杂和重要得多。




2. 梦想之地

论坛文学版版主任天真之前在一篇帖子里面感叹道:
“看《边城》,篇末有翠翠“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惆怅;
看《纯真年代》,篇末有纽伦眼看心爱的人却不能执手的惋惜;
看《断背山》,篇末有Ennis抱着Jack衬衫哭泣的辛酸;
看《春光乍泄》,篇末有黎耀辉站在伊阿苏瀑布下“我一直以为在这里的是两个人的”的遗憾。
生命因为残缺而厚重,生命因残缺而让人充满敬意。”

电影是生活的某种缩影,亦是一篇命题作文。无常的爱情,有常的疏离,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飘向终点,为接踵而至的一切腾出空间。而一个给力的电影结尾,却往往能回光返照,让这些关系看起来不朽。

接下来且让我们跟随一些很给力的电影结尾去试图还原生活的面貌。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看完上面的片段,你可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忧伤,就像法国作家阿兰·傅尼耶在《Le Grand Meaulnes》中写的一句话:“我寻找着通往梦想之地的钥匙,可或许找到的,只有死亡。”生命里充满着充满着一些希望,同时却也充满着一些无奈。“生活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太过单一而敏感的命题,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正确答案,也没有人能够面对这一命题轻松地完成一篇议论文,因为一旦有了一个具体的命题,它的内容就避免不了要为一个中心思想服务,要为一个中心思想服务,就避免不了刻意安排,避免不了刻意安排,最终也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了……

生活里的事情都是这样,它们环环相扣,由一个浩瀚的链条串联起来,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看到了边界,但过不了多久你又会发现新的疆界。就像电影《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里,男主角原以为忘记曾经那段感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便可以更好地继续生活下去,但结果却发现那些痛苦同时也关联着快乐,如果想把那些痛苦从脑袋里拿掉,那么与之相关联的快乐也将被遗忘,最后连“曾经爱过”这件事实也会一起消失……

《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里Ennis说,“如果无法改变现状,那就只好默默忍受。”,然而Jack最后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他带着埋怨向Ennis咆哮:… You are too much for me Ennis, you son of a whore son bitch!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这句话马上触动了长期处于隐忍状态的Ennis,他抽泣起来,说:好啊,那你走啊,你干嘛不让我一个人呆着?我这么做难道不也是因为你吗……

那座矗立在河畔的梦想之地,不仅只有Ennis和Jack上不去,普天下经历过爱情的人们其实大概都了解王尔德的那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了。”我们都被困于梦想之地与尘世之间,徘徊在痛苦与快乐之间,记住和遗忘之间,就像《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里面的那个塑料袋和《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片尾的那根羽毛,飞不起来也落不下去,只有无助地承受着风起风停,反复地摔打在地上墙壁上,直到最后被吹离人生的画面……

生活如斯。人生有爱,亦会感到孤独。我们怀抱着希望和美丽默默承受着这份无止境的孤独,
远远注视着那座梦想之地,暖暖内含光。

影音文件影音链接

· 电影《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结尾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记得那会儿校园里开始流行包括琼瑶在内的各种言情小说,班里的一些女生痴迷地沉浸在小说中各种或伤感或动人或悲惨或纠结的爱情里,午间或课余,经常能看到她们聚在某个角落尽情地交流着心得感想,交流过程中也不乏有眼睛通红和不禁而泣的,一些男生多半会隔着几张课桌有意无意地注视两眼,然后再皱出不得要领的迷惘眼神。

有时想来,女生在情感方面不仅是比男生更早熟更细腻一些,而且对细节的敏感和对宏观的审视比男生来得要更直接更彻底一些。在《泰坦尼克号 Titanic》铺天盖地的年代,无数男女为之飙泪,甚至连我的舅舅,在跟我舅妈看完了这部电影也忽然给我爸妈打来电话,说应该要去影院看看。那时我觉得,以我舅舅的年纪,会有如此反应,很不可思议。在我的概念里,他们那一辈儿,应该只会对像什么《小花》、《庐山恋》、《芙蓉镇》之类的有感觉,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外片儿,怎能抓住他们的心理呢?

置身事外,未必就能看懂一些事情。就像北京夜景中那些彩灯勾勒出来的建筑轮廓,看上去很美。然而在白天,耀眼的阳光下,这些建筑依旧是灰头土脸,密密麻麻,千篇一律。

而《泰坦尼克号》只用了3个多小时,便使得那些灰头土脸的建筑又重新亮起了五彩的光芒。

这样的光芒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写言情小说的人很美丽,看言情小说看到两眼通红的人也很美丽。纵使被笑话为矫情或不切实际,在生命长河里,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为重要。在所有的相聚故事里,都会有过那些诗意的瞬间,经历之后将是黑夜还是黎明,有时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  分割线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 Come to the edge ", he said. They said: " We are afraid ".
" Come to the edge ", he said.
They came.
He pushed them...
and they flew. "

阿波罗站在悬崖上,
“到悬崖边上来”,他说。
他们说,“我们害怕。”
“到悬崖边来吧,”他坚定地说。
他们走到悬崖边上,阿波罗推了他们一把,
于是,他们飞了起来。

这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诗人Guillaume Apollinaire一篇诗集里面的句子,描述了人们在追求内心理想时的胆怯,
其要义是说:大胆地去追求内心的指引吧!不要胆怯,只要你够勇敢,够执着,就会得到神的眷顾。

像《碧海蓝天 The Big Blue》这种独具浪漫情怀的电影,真的很少见到了,除了从少数的几个法国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还能感受到之外,基本上已经到了绝迹的地步。

理想也许真的很难很危险吧?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很多人大概都明白一点:唯有当我们与命运保持和谐一致时,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取力量,从而改变命运,实现理想。从这个逻辑上来说,我们应该做生活和命运的仆人。电影则可以反过来拍:就是不服,就是不屈,就是要听从内心的指引和召唤!

杯具吗?纠结吗?

但是真的很美,美得还有点让人无法承受 ……

像一把手术刀,缓慢地切开你的皮肉,
并不是要置你于死地,
而是为了找到病灶,治疗它,并期待痊愈。

或许现在的人,伤口实在太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猜易感的人坐飞机都会有过类似的体会:当你的目光从舷窗眺到云端,再瞥见云端下面的青山、河流、田地、城市、灯光、建筑、车流时,某个眨眼的瞬间,你会突然对人间的一切心生悲悯,眼前这宽广、浩瀚、无私的景致,伴随着纯真和福佑,填补着你心灵的感应,倘若这时机舱内再响起一声柔和的提示音,在你耳边播报现在的地面气温、湿度等字眼,感官的活力则会迅速充盈起来,像杯美酒,在你的心里泛起波澜,让你感觉如此美丽欢欣。

直到飞机开始接近地面,一切又变得熟悉起来,慢慢地,地面上的一切都在放大,噪音也越来越大,机舱内的提示音便不再悦耳,那种美妙的感应也就此宣告结束。人间,尘世,我们降落于此。世界并不渺小,但我们却是如此。

世人殚精竭虑地经营各自体面的生活,依托艺术玩味谜样艰深的感情互动,终究发觉执持或放手都是桎梏,几人洒脱,几人疯魔,几人又寄托于能够超度于尘世,飞离这染满地狱火焰色调的天堂……

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一副照片,印象深刻。镜头里有很多人在戏台子前面露天看戏,一架飞机从他们上空经过,众人的目光依旧盯着戏台上那一幕幕悲欢离合,唯有一位妇女手里怀抱的小孩,朝着飞机的方向仰望。

没有了爱情故事,戏是唱不下去的。华灯初上,锣鼓在敲,鼎钹在响,大人在看,小孩已经睡着。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  分割线



大多数的人都是喜欢热闹的,年纪越大越是如此。逢年过节时,大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身边充满热闹的气氛,走家串户,探亲访友,娱乐消遣,这些都是人们欢度节日的方法,大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大人们聚在一起,最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扑克或者搓麻将,女人们边玩边扯家常和爆料,男人们边玩边耍小脾气,附带蹦点时政要闻或者黄段子,一切也就显得其乐融融,很有过节的样子。

记得有一年春节回家过年,老爸的很多朋友来家里玩,丰盛的晚宴后自然是凑一起打牌,我不清楚状况,看其中一个常来的叔叔是独自一人来的,于是就顺口问了句阿姨怎么没来,然后气氛一下子就不对了。我妈马上给我使了个眼色,接着跟我爸打起圆场来。

然后我发现,我的这个提问竟然无意间打开了大人们的话匣子,这才知道这位叔叔目前正在为离婚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他老婆疑心重,而他又不善表达,作为朋友,大家很想开解一下他,但出于礼貌和谨慎,而且又是大过节的,所以没人首先开口提这个事情,到是我的这个提问打破了这种局面。

于是他们一边打牌一边开解,在我看来,他们的语气和说话的时间配合得相当巧妙,就如同这牌局一般。

大家都劝他不要急着办离婚,为他分析情况,再提一提往事,你一句我一句地安慰他,而这位叔叔也渐渐敞开心扉,把一些事情和埋怨倾吐了出来。

家里又来了客人,我离开了他们的牌局转战另一桌,等我再回他们那边加茶倒水的时候,不经意间却听到那位叔叔说:“即使后悔我也要离!要怪只能怪造物弄人了!”。

心里一征。仿佛听到和看到过很多感情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是这个样子,时间如同飞沙走石,吹散了曾经相爱的灵魂,最后只剩下无法被描述的残局与惘然。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男人不会知道女人会为自己做些什么,就像女人也搞不懂,男人究竟需要些什么。

大多数的人都是喜欢热闹的,年纪越大越是如此……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夜在公车上昏昏欲睡,耳边响起报站的声音也仿佛加入了混响效果,连同耳机里面FM的歌声软绵绵地回荡在这趟寒冷冬夜的末班车厢里,要不是前面车厢那一对情侣突然争吵起来,我真要睡着了。

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那女的仿佛突然被安上了几节金霸王的敲鼓兔,面红耳赤地吵嚷着,站起来离开男的走到车门边上准备等车停站就下车;而男的则连拉带拽,一边解释一边挽留。

车厢里这戏台子又搭起来了,不过零星坐着的几个乘客大概也和我一样,昏昏欲睡,兴致不高,所以都只是安静地看着,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眼瞅着下站要到了,这俩人还在门口那说叨,门开了,这俩人仍然在说叨,好吧,这戏也就这么地了。我不厚道地想。

结果是,这女的电量耗完了,重新跟那个男的回到座位上去了。

想起前几天在手机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心理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长期维持亲密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交流沟通,而是“在一起”的强烈愿望。

看着前面车厢那对安静下来的男女,我禁不住地揣摩:是他们谁心底有了这样的强烈愿望,所以能赋予那个人某种悬崖勒马的神力?给了他们勇气,去接受他们不能改变的东西,去改变他们所能改变的东西?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心诚则灵”吗?

我禁不住笑出声来,好吧,我也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  分割线



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的年夜饭无疑是一年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顿饭。一桌团圆饭,互相敬酒祝福,相互张罗着吃菜添饭,这些习俗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世故,远远要深于其形式,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流沟通也就在这些形式下铺陈开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包容与和谐,但却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礼仪和形式上,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所带来的理解和包容,因此,所谓的和谐大部分只停留于表面,甚至,只存在于一顿团圆饭的饭桌上。这样的滋味,如同一年不如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堆出笑容生硬地讨好着所有人的欣赏口味,却是乏善可陈,其中洋溢的热情,也丝毫让人感觉不到诚意。

形式永远只是用来委婉切入正题的,真正的沟通只能通过真心实意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建立起来。人生包含太多复杂的经历和情感,这些经历和情感如同一场盛宴,每个人吃到嘴里的味道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味觉本来也就不一样。

就像电影《饮食男女》的结尾,老朱喝了女儿亲手做的汤,突然恢复了味觉,五味杂陈一下子涌上心头。沟通所赋予的神力,早已突破了味觉这个命题。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友说起当她小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父母迟早会离开人世这个事实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晚上都会躲在被窝里哭得昏天黑地,父母在明白原因之后一边笑一边安慰她。

在生命这个沉重的命题前面,生活同时保持着严肃性和荒谬性。都说死亡是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没有之一。在悲观者的眼里,我们的一生是为死亡做准备。而在亲人和恋人的眼里,在一起就意味着有一天要眼睁睁地看着至亲至情离去。这样的事实或许会因为时间线相对的漫长而显得从容许多,然而其中的残酷与挣扎迟早会公平地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

对于很多深深相爱过的人们来说,事情又更加微妙和艰难一些,他们之间并不是因为生命的完结而分开的,他们随时能够见面,如果他们想的话。他们的分开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即使理由再怎么充分和客观,却始终无法让他们彼此做到像生死分离一样彻底地告别,那不时飘过他们心底上空的阴云总是在不觉之间笼罩着他们,被现时对比的痛苦笼罩,同时也被那些过往的欢乐所笼罩,想抹去痕迹,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他们彼此都非常清楚地感知到,那个曾经爱过的对方已经随着时光而消逝在某个未知的空间里了,但是想要做到遗忘,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他们对于彼此之间的那段过往,既不能去否定,因为那意味着失去意义;同时也不能去肯定,因为那意味着痛苦……

那么最终,这些人和事,或许会随着生命的完结而变得不朽。如果我们无法亲手去埋葬,那么我们就只能背负着他们前行了。

电影《花样年华》结尾的字幕写着:“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只可惜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米兰·昆德拉说,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某些重复的渴望。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  分割线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倒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倘若构思巧妙,便能使文章增色不少。电影中的倒叙也很常见,但我没想到能像法国电影《爱情赏味期 5x2》一般让人感到无处遁逃。影片将两个人的生活故事以近乎纪实的叙事态度分成了5个片段:邂逅、结婚、生子、亲情与友情、离婚,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构架却以倒叙的手法组织顺序,其效果实在让人难忘。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从影片一开始冗长的离婚协议到结尾男女主角在邂逅中青涩而简单质朴的对话,那看似充满未来与希望的画面却一点也让人温暖不起来。直到我们赞同,无非是从来没有过,最后也就不算失去。

如果有一部这样记录你自己生活的电影,你会害怕去看吗?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寒料峭,我哆嗦着下楼去饭馆吃盖浇饭,旁边坐了一群学生模样的愣头青,叽叽喳喳地聊着诸如理想和爱情之类的话题,虽然很不想听,但是没有其它位子可以挪,于是一边吃饭一边无法选择地听着他们聊天。他们聊着彼此父母是做什么的,或者兄弟姐妹亲戚做什么的,什么行业赚钱,有啥理想,八卦班里谁谁谁的花边新闻之类的,很是热闹。

其实我很是怀疑他们说起的那些让人羡慕的人或事是否真的存在,比如一个月拿3万块的父亲,常年在国外的姐姐,还有开大奔的舅舅等等等等。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很多不堪回首的一面,一些虚荣心,一些不光彩的谎言,还有努力维持尊严和面子的痛苦,这些挣扎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而消退,也许会继续随着一种“在别处”的生活理想陪伴在许多人的左右。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饥饿的艺术家”,并不是在搞行为艺术,也不是为了饿而饿,他之所以忍受饥饿只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在生活这顿大餐面前,谁又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食物呢?是不是我们的胃口都有问题?

不禁想起电影《孔雀》里面的“姐姐”来:“俺弟弟当海军周游世界”,“那个一直爱着我的人”,“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

还有电影《北京乐与路》里面的“墨西哥跳豆”,原来不过是因为里面有条虫子拼命挣扎着想跳出囚禁自己的外壳。

填饱了肚子,看街道华灯初上,身后饭馆里的那些愣头青们依旧畅所欲言。电影《孔雀》的导演顾长卫在一个访谈中说,“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也许我们成长道路上所经历过的那些所有卑微的挣扎,无非只是想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吧!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害怕丢掉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 ”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咖啡馆前两天来了一位芬兰的客人,快60岁的样子,喜欢喝酒,也喜欢找人说话聊天,他一直把他的中国老婆挂在嘴边,用不标准的英语说着他们是如何相遇,如何走到一起的,他说这是他的Destiny,从遥远的芬兰到上海相遇再到北京定居,这已经足够让他相信Destiny。

他点了有5、6杯含酒的咖啡,中途看见进来的一位意大利客人和他的中国女友,于是又坐到他们旁边,兴致勃勃地重复着刚刚讲给我们的故事。我们看着些许微醉的他,不禁在揣测他讲的故事里面有多少粉饰的成分。

在电影《大鱼 Big Fish》里,有个爱讲故事的父亲,父亲将他年轻时的经历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这些新奇又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伴随着儿子成长。然而儿子成年后渐渐厌倦了父亲的这些故事,认为父亲是个虚荣和浮夸的人,父子关系因此慢慢疏离。

直到父亲病重,儿子守在病床旁边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没想到却领悟到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也许父亲讲的那些故事当中有很多杜撰的成分,但却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受到生活是充满激情和想象的。父亲终于在儿子的理解和深爱中离开人世,儿子却在父亲的葬礼中见到了父亲故事中的那些亦真亦幻的原型人物……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生活中那些残酷的现实其实已经不用再过多地说起,就像死亡这回事,大家都知道,却轻易不会提到;就像生命卑微,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权力,再高的地位,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像自私,就像市侩,就像那些被所有人鄙视的毛病缺点,终究有一天每个人自己也要不可避免地重演一次……

这些生活的原貌,在教科书里基本都不会提到。教科书里面的文章和故事要么寓意深刻,要么积极向上,要么和谐高尚,要么幸福美满,当我们三、四十岁的时候再回头去看的时候都能发现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可能还不到三成。

这些生活的原貌,在电影和小说里基本都会提到,那些深入人心的小说和电影总是不停下来评论,也不将精力放在对文字或故事本身的雕琢上,而是全力以赴地讲故事,哪怕是用最笨拙的方式,也会显得比最精心的布置要好。因为,它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展露了出来,也将我们的内心,与他们发生了联系。

然而,每到结尾的时候,那些全力以赴讲故事的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放慢速度,思考着如何给大家呈现一个好的结尾。

就在这个时候,那些生活的原貌,却又转变成为教科书般的语境和风格,虽来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

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小说、电影、音乐或者其它艺术,在它们修饰性的光芒背后,究竟隐藏着生活什么样的未知面,又包含了人们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尾声】

作文是可以虚构的,更确切地说,它要求着作者进行一种合乎特定逻辑的虚构。

作家王安忆说文学性的虚构:“我们要虚构要创造的那个东西是我们满意的,但又不是真实的,但又要用真实生活的逻辑去创造它。”“非虚构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样的,而虚构则是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艺术家们用虚构来进行创造,创造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世界,以此来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但虚构除了“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之外,它所展现的生活也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其实在虚构这个问题上,一旦脱离理论的语境,它很容易就彰显出一种难以理解的狭义荒谬性,比如说:虚构有何意义?小说和电影故事都写着“纯属虚构”,那为何还要去看它们?如果不虚构,我们还能作文吗?虚构和编造到底有何区别?如果虚构就是编造,那么谎言与虚构又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基本没有人去关心,即使是现今的文学专业,对于此类问题的理论启蒙和引导也是捉襟见肘,很难做到融会贯通。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有多少部电影不是虚构的?有多少部小说不是虚构的?有多少艺术不是虚构的?

显然这些问题压根儿就不会有人去回答,究其缘由,便正是解答艺术之于生活原貌的修饰性光芒背后所隐藏秘密的线索。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电影《甜蜜蜜》的结尾让很多人一直难以忘怀。就像每个人在情窦初开时对于甜美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于每个爱情故事里人物宿命的执念,都能在这样的结尾当中得到一些温暖的互动和映射,因此成就了它的经典。

然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可辛在日后的杂志访谈中说,“我不相信《甜蜜蜜》的结局,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否定爱情的完美性。我也不想让他俩拥有完美结局,最后他俩在街头重逢,一般观众会觉得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但我觉得他们或许只是坐下来聊聊天、喝喝茶,便又各奔东西了。”

事实上,有很多电影导演对自己以往的电影作品都有过类似的表述——其实他的本意是如何的,其实他想怎么拍…… 其中就有王家卫提到《春光乍泄》、李安提到《断背山》、詹姆斯·卡梅伦提到《泰坦尼克号》等等。

但是我们都很庆幸,电影最终的结尾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结尾。

也正是因为那些最终的结尾,人们从给力的虚构中找到了一种超然于生活,但却无法被描述出来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这意义考验着我们的软弱性,探寻着我们的病灶,触动着我们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大概都喜欢电影里与回忆有关的镜头:或许像旧胶片一样的慢镜回放,将往日那些藏在不经意细节里的情怀慢慢品味;或许像《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年老的ROSE床头柜上摆满了她的照片,摇动的镜头掠过每一幅精心装裱的照片,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构建和还原她生命中的那些原貌 ……

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将那些装裱在相框里的照片替换成我们自己的,我们朋友的,我们恋人的,我们父母的,而当这些照片背后的灵魂微光闪现之时,即是命题作文、电影、小说、音乐的精髓所在,在诠释过程的流光中,给力的结尾自然闪现。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30岁、40岁、50岁、60岁 …… 或许命题与否,虚构与否,都已不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我们回首几十年的过往,回忆生命中的人和事,怀念那些在流逝中改变的时空,
我们如何能够一直清楚地分辨,哪些是虚幻的,哪些又是真实的 ……


影音文件影音链接

· 电影《盗梦空间 Inception》结尾




【全文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11-1-8 13: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好吧。二页山头占上先~~
发表于 2011-1-8 14: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我要在首页出现~~
发表于 2011-1-8 14: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aymond 于 2011-1-8 14:15 发表
恩~我要在首页出现~~



晕,首页早没地方了,同学你醒醒吧!
发表于 2011-1-8 14: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电脑以86度的高温,分享着这点网速在缓冲缓冲缓冲。。。

故园风雨后的结尾当时看来就颇有感觉的,是我喜欢的。
发表于 2011-1-8 15: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党由首页被移至第二页,窃喜中!

还是受不了BBM结尾The Wings的吉他声和明信片,催泪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09:50 , Processed in 0.04965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