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449|回复: 14

[推荐] 最美和最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10: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王鼎均的一篇文章,最近看到,非常喜欢,就贴上来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大清亡国了的京都的民间,一天,一个小巷里住进了一位娘娘,据说她是真的娘娘,因为大家都这么说。皇宫被废了,娘娘们都各自逃散,失落到了民间。这位娘娘不跟任何人来往,每天就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恪守一个娘娘该有的身份。

过了段日子,小巷里又来了一个太监。太监也是逃散了的,他听人说这里有个娘娘,就赶过来,靠着娘娘的屋子边上住下来,天天早晨去娘娘那里请安,伺候服侍她。有时候两人什么话也不说,就是对着哭。

娘娘有些首饰,没钱了就取一件给太监,太监就拿去当了,买回食物。一天捱过一天,一下子过去好几年了,两个人山穷水尽了,娘娘哭着,命该如此,决意等死。太监回到自己的小屋,也哭了一夜。

后来太监仍每天清晨去娘娘那里请安,服侍她吃东西,娘娘也从来不问他的钱哪里来的。小巷的孩子们好奇,他们跟踪太监,原来每天下午,会有一个向导,带着各国不同数目的人去太监的小屋,一群人围在黑漆漆的屋子里,过一会门开了,太监系着裤子在门口收钱送客。

原来如此,是啊,都什么年代了,在这样的一个深深的小巷里居然能见到一个太监,还是真正的太监,当然就有好奇的人宁肯花钱也要看一眼太监是怎么回事了。

就这样,一个真正的娘娘和一个太监,就这样在北京的一个小巷里一天天的生活着,然后悄无声息的死去。

有时候,会觉得很难向外国人解释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中国人舍生取的那个“义”,中国人秀才人情半张纸里的那个“半张纸”,中国人的清愁,傲骨和侠风。可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准确体会的故事,什么也割断不了,流年总是淡写,而岁月绵延流转到今朝,不发一言,我们的血脉思维举手投足之间,永不能摆脱,也永不会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鼎钧

每人讲一个最美跟最丑的故事,很好。你们每一位都已经讲过,最后才轮到我。这时候,夜已深,你们已经非常疲乏,屋子里的火炉快要熄灭,而屋子外面的露水正凝结成霜。
我不想讲什么,可是不能不讲。你们未必想听,也不能不听。当初的约定像绳子一样捆住我们,无法解开。你们在前面浪费时间太多,在最后残余的一刻,我必须把故事浓缩得非常简洁,让你们听了以后承认这不但是最美与最丑的故事,也是最好的。
同时,这故事也是最真实的,一切我亲眼看见,亲耳听见,正如你们正在看见我,听见我。如果有谁不信,可以看看我妻子手上的戒指,你们都见过那只戒指,上面镶着一粒晶莹的珍珠。我讲的故事,就是这颗珍珠的来历。
这颗珍珠,本来戴在一位娘娘的手上。你们见过娘娘没有?我见过。那时,抗战胜利,在北京。她的丈夫是满洲国的皇帝,你们都知道那皇帝的下场如何。她在变乱中逃走,跑到北京,定居下来,因为她本来就是北京人。啊!那是二十五年,不,二十七年以前的事情,我们复员,回到北京,自认为是年轻的英雄,有资格怜爱别人,经常给饭店里的侍者过多的小费,大把抓辅币给乞丐,为满足女店员的期待而乱买不必要的东西。我们时常去看那位娘娘,同情她的遭遇,而不承认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想想看,多有意思,在1945年,还能看到一个娘娘。这就好像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忽然发现童年时期的玩具完好如新。好像考古学家看见了刚刚出土的殷商铜器,好像在最能够代表现代文明的摩天大楼里面挂上原始非洲人的脸谱和模型。那种新鲜、那种刺激、那种快乐、那种优越感、那种兴奋!看娘娘去!看娘娘去!就是今天,你们今天说看少年棒球队去,也不会比我们更响亮、更轻快、更踌躇满志。
告诉你,那个娘娘二十二岁,绝对美丽。二十年来我奔波了四千多公里……由繁华的都市到最迷人的都市,到最糜烂的都市,再到营养学和化妆术最发达的都市,从没有见过一个女孩子比她更漂亮。她既然是娘娘,就不能与穷苦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聚在一起,需要单独的住处,她以为应该这样,她的爸爸、妈妈也以为应该。她那间临时租来的“皇宫”很小,砖瓦破烂,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条长凳子,还有一只古色古香红漆描金的木箱。我们去了,就坐在长凳上,她的态度是不招待任何人,也不拒绝任何人进门,她只是端端正正坐在床沿上,双目下垂,一只手压在木箱上,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据说,除了吃饭、睡觉等等必要的事情以外,她整天这样坐着,不管屋子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也不管屋子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尽管她比海还要沉默,比山还要端正,尽管她把自己坐成一条虹,可是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单身汉还是常常去看她。只要有一个人说看娘娘去,其他的人毫无异议跟着走,而每星期总有一个人或是两个人这么说。我们塞满了她的小房间,自己谈天说笑,甚至后来我们自己带了啤酒酱肉在她的桌子上大吃大喝。她好像没看见我们,而我们也装作没看见她。
慢慢的,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娘娘发誓不再结婚,她从她的皇宫里逃出来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包首饰。她变卖首饰维持生活。她已经对她的父母、对天、对地立下血誓,什么时候首饰卖完、吃光,她就自杀。她吃的非常少,用钱尽力节省,也就是延长她的生命。慢慢地我们又发现,这位娘娘的处境,虽然艰难,但是,还能够有一个太监来伺候她。这位太监由关外逃到关内,听说北京有一位娘娘,就跑来向她报到。他在郊外找了一个容身的地方,每天早晨进城到这一间光线暗淡、空气污浊的房子里,跟娘娘请安;把整个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替娘娘买菜做饭。饭做好了以后,他绝对不肯留下来吃,连一片菜叶、一粒米也不肯沾,他回到郊外的茅草房里去啃他又冷又硬的窝窝头。
我们又有事情好做了——看太监去。
太监已老,弯着腰。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他的秃顶和头顶四周稀稀落落的白发,然后我看见他发肿的眼囊,残缺不全的牙齿,黄澄澄的白眼球。他的态度跟娘娘完全不同,非常客气地请我们进去,可是房子太矮了,我们进去以后又退出来,在门外站直了身体跟他说话。我们很想知道一个太监怎样成为太监的,但是他什么也不肯说,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能听到他一句话:“先生,何必谈过去的事情?那连一点意思也没有。”
双方僵持了一会儿,这位太监有了新客人,一个人带三四个人。那个带头儿的人显然是一个向导,另外三个人显然是游客。太监非常客气、非常熟练的把游客请进屋子里,看见屋子那样的肮脏、矮小、黑暗,有一个游客站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跟他的同伴一块进去了。太监关上门,把我们关在门外,那个向导也留在门外,他自己点上一支烟,问我们看见了没有。
看见了什么?
你们不是来看太监的吗?
是的,我们已经看见他了。
你们怎么知道他在这儿?还有,你们花了多少钱?
花钱?我们一块钱也没花。
那怎么可能呢?你们不花钱他吃什么?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又吃什么?
我不知道向导说什么,就仔细追问。那三个人都是来看太监的吗?是的。都是你带来的?是的。他们来看太监要花钱?当然。为什么要花钱?向导愣了一下,反问我,不是为了钱,谁肯脱了裤子让人家看?说完,他看看那扇紧紧关闭着的门,自言自语:这些家伙怎么还不出来?看得那么仔细!
他又回过头来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还没看过。你们一定没有找到门道。如果你们肯花钱,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他很坦白的对我说,不看实在可惜,这是唯一的机会,以后不管你花多少钱,也不可能再有太监让你看。
他见我们不作声,又用煽动的语气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太监,很多外国人来看他看完以后都表示非常满意。钱是花了,可是一点也不冤枉。
我们这才明白他所谓看太监是什么意思。我们同时明白关在屋子里面的三个人跟那位满头白发的太监正在做什么。我们弄清楚了这个向导和那个太监生活的办法。这实在太丑恶了,这是我一生之中所知道的最丑恶的故事。这个巨大的、重要的意外发现,把我吓呆了。我们都没有反应,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们失去反应能力的几分钟,门开了,太监捆他的腰带,游客开他的皮夹。太监弯着腰,客客气气把他的主顾送出门外,那么大方,那么老练,就好像北京百年老店里面训练有素的店员。
我仔细观察太监的表情,他一点也没有惭愧的表示。每天下午,他在这里等生意上门,第二天上午,诚心诚意地到娘娘住的地方尽他的本分,有人听见他说过,如果不是娘娘在,他早已不活。看起来,他真的说过这句话。他从娘娘住的小屋子里找到了生命延续的理由,只要能够伺候娘娘,活着就值得。既然有理由活下去,那么,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有理由。他不让我们看见他的悲痛,在他眼里,我们不配,尽管我们能够出钱看见他的残缺。他是替娘娘卖首饰的人,娘娘什么时候没有钱用,就拿一件珠宝交给他,他弯着腰慢吞吞的走出去,好久好久以后,又弯着腰慢吞吞的走回来,双手捧着钱,浑身发抖。他望着娘娘接过钱,锁在木箱里,坐在床沿上,一只手压在木箱的盖子上,眼泪一颗颗掉下来。他就朝着娘娘跪下,脸贴在地上,呜呜痛哭。娘娘的邻居都经常听见他的哭声。卖一次首饰哭一次。只有娘娘看见他的悲恸,虽然娘娘并不一定真正明白他的悲恸有多大、有多深。
后来,我离开北京,美和丑还是深深印在我心上,遇见从北京来的人,就向他打听,想知道娘娘、太监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了改变。奇怪,那些人能说出北京市的鸡毛蒜皮却不知道有这么两个人。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在我心目中,那是一对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重量夜夜压在我的胸口,使我从梦中狂叫。怎么,难道这两人只有对我而言才存在……以后,世界一分为二,再也不会有人从北京来,再也不会有娘娘的消息,这个最美同时也最丑的故事,也就从此没有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0: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弄晕了,貌似第一个是散文版,第二个是王鼎均口述版?
不过看了第二个有助于对第一个的理解。
发表于 2009-11-4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清愁,傲骨和侠风。
面子换银两。
发表于 2009-11-4 12: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Sea. 的帖子

“面子换银两”——我一时语塞。
发表于 2009-11-5 1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现在脑子乱乱的看不进去~~
发表于 2009-11-5 16: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早有一个电影,嫁到宫里的男人。
结尾基本既是如此。
只是太监与娘娘深究其心理也只是尽力维护他们能够觉得正常的生存状态吧。
倒是“半张纸”提的颇有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3: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楼 pnxlz 的帖子

作者大概是借这个故事说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吧
发表于 2009-11-6 1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ngkin 于 2009-11-5 23:24 发表
作者大概是借这个故事说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吧


我想是吧。

只是看他的说法:
有时候,会觉得很难向外国人解释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中国人舍生取的那个“义”,中国人秀才人情半张纸里的那个“半张纸”,中国人的清愁,傲骨和侠风。

觉得这个事情是否能说,它表达了以上的中国特有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pnxlz 的帖子

当然可以表达啊,你觉得哪里牵强了?
发表于 2009-11-6 16: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ngkin 于 2009-11-6 10:51 发表
当然可以表达啊,你觉得哪里牵强了?


哦哦…………
我觉得反正就他列的那些,都有点牵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楼 pnxlz 的帖子

这篇文章可能只是一个小片段,也许有很多的铺垫,放在整本书中应该会好点吧
发表于 2009-11-6 22: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哭是因为落差吗?换钱的是面子吗?太监那么做是为了恪守对皇室的忠诚吗?这些好像都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发表于 2009-11-8 00: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事情从N个角度看,会有N种理解和感受,试着多角度想了一下,脑袋要晕掉了。算了。他们做的都是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也就行啦。
发表于 2009-12-4 1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流年总是淡写,而岁月绵延流转到今朝,不发一言,我们的血脉思维举手投足之间,永不能摆脱,也永不会改变"
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2-4 01:30 , Processed in 0.05304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