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楼主: Isabella

[介绍] 《天水围的日与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5: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边一片云    于    2009-4-22    23:57    发表
看完了,上来顶顶,不过,看的不细致,看了贝拉姐的影片概述才对那些细节有所了解。总的说来,还是很多可取之处。相比《画皮》之类的电影,还是要好很多。鲍起静表演的不露痕迹,影后还是当之无愧的   



恩恩,这家人都很油菜的说。话说鲍起静年轻时演过婵娟,那是相当的漂亮~~
发表于 2009-5-8 2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看完的时候很想改下电影的结尾音乐,虽然跟影片的氛围有些出入,而且过于煽情,但可以将这部表面平淡但骨子里温暖的电影主题表现出来。原片结尾选用黄莺莺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是着意表现一种时代变迁,但个人觉得过于老旧,这样的点题对于一些80后来说容易有代沟和迷惑。等我改一下放上来。
发表于 2009-5-8 2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水围的日与夜》片尾音乐修改

影音文件影音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改,两个版本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原版更加含蓄的怀旧些,新版表现出来一种很直接的温暖。
其实,我最初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对于为什么结尾选这个歌有点迷惑,我并没有看出时代变迁的寓意,还以为是应中秋的景,又是明月,又是相思的嘛。后来再想想,或许用这个歌,是为了表现对故人的怀念,代表性的就是贵姐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这电影通篇没有煽情,这首歌或许是用来小煽一下的吧~
发表于 2009-5-9 0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国人对于此类型不煽情电影的观感也折射出了某些中国文化因素。
从小学开始,我们学习书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引导下完成的,经过诸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各种模式化的分析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这种引导思维固然可以帮我们学习如何理解,如何写作,但是这样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美感。而对于语句词藻的“设计性”和“观赏性”的追求,也会逐渐让人陷入到远离生活的虚荣性写作中去。

所以当除去引导,煽情和粉饰桥段的电影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有很多人会不明所以,不知道电影想说什么,这与很多带有粉饰和煽情手法的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随即产生:

1. "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 电影是否一定要高于生活?
2. 一些电影在拔高我们对物质、对生活、对爱情的期望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空虚感,这种空虚感到底应该怪罪生活还是应该怪罪电影?

个人认为,写实风格的朴素电影应该是电影未来几年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会给民间DV创作开辟一条道路。
这是一种本质回归。呈现生活原有而不是应有的面貌对于电影导演来说是需要勇气的,而观众也同样需要勇气来接受。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些平静真实的展现在眼前,需要自己去感知的东西,在这个快餐时代似乎是很不合时宜了,人们的思维逐渐在衰退,已经懒于去自己思考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改版之后的结尾,倒是真的更合适些,在这个时代,这首看似直白的歌仿佛为这个电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完全同意对于“写实风格的朴素电影”的判断,所谓至繁则简,万事万物最后终究要回归。

PS,楼上你的两个问题,我很有兴趣讨论一下,可是现在困的脑袋乱了,明天我再说~~
PPS,“电影来源于生活”,8是“来源与生活”。
发表于 2009-5-9 01: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abella 于 2009-5-9 01:06 发表
在这个时代,这首看似直白的歌仿佛为这个电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实就是靠音乐来完成这“高于现实”的一笔。
看来现在人还是很需要这一笔的引导和安慰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8:17 , Processed in 0.03365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