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933|回复: 19

[推荐] 白先勇小说中的认同焦虑与自我建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1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这个帖子是因为偶尔读到了下面这篇评论,有没有也喜欢白先勇的同仁啊?

"对白先勇来说,对存在主义的持久兴趣来自一种境遇的相通和自我认同建构的需要。白先勇的小说表现出个体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的忧患。前者映照出作者个体生命认同的困局;后者则寓示着战后台湾以及海外中国人存在困境。将个体悲剧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是白先勇能够不囿于西方现代派、建构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原因。"

From: http://big5.chinataiwan.org/gate ... hanglx/A153515.html

“他的父亲是近代史上顶顶有名的白崇禧大将军。

他是官宦子弟、贵族。原籍南京,1937年夏天,出生于广西桂林。

八岁的一场肺痨大病,让他过早体验到人在世界中的孤独与寂寞,奠定一个作为文学家的思想基础。

青少年时期,经过中国近代最动乱的时代,随父亲先后飘泊在重庆、上海、南京…等地,一下子上海话、一下子广东话,让他产生了一种人生幻灭无常的感觉。

民国三十九年,他来到台湾进入建中就读,父亲失势,家族衰微,以及其情感的独特性,一步步丰富、复杂、深化他的文学心灵。

直到民国四十六年,他考上台大外文系,遇见了夏济安教授,从此确立文学的生命。

他的第一篇作品『金大奶奶』发表于夏济安教授主编的「文学杂志」。

之后,与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创办「现代文学」,陆续发表『玉卿嫂』、『黑虹』、『小阳春』… 

民国五十二年冬,赴美留学,开始他一系列反映台湾留学生生活的小说,如『芝加哥之死』…总篇目为「纽约客」。

民国五十四年春,发表『台北人』首篇『永远的尹雪艳』,此后五年,陆续发表『一把青』、『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代表作品。

白先勇三个创作阶段,大学时期是青涩的寓言式幻想。「纽约客」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最成熟的「台北人」则是他追求苍凉感、历史感、无常感的美学观点的最高境界。

他写三十八年以后,从大陆流亡到台湾,上流社会人物的腐朽、堕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情,是一曲旧制度没落与死亡的挽歌,同时也反应台湾近代的命运。

他俨然是落拓的王公贵族。至今未婚,常住美国。”

(以上简历摘自:http://www.pts.org.tw/~prgweb1/2000/writer2_09.htm
发表于 2008-11-1 16: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小勇么?听到过。但是没看过他的东西。抱歉。目前为止我还是喜欢周国平写的。可能看得不是很多。再次惭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哪里推一个!
发表于 2008-11-2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誠品京華 的帖子

写得很好么??哪一篇比较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比较喜欢《台北人》和《孽子》。尤有一篇《树犹如此》是他为早逝挚友所作,让人心有戚戚。其他的作品还很多,简体版出过一套作品集。戏曲上,常为人所道的还有近些年,他主持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
参见: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content_3040004.htm
发表于 2008-11-3 12: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接触到白先勇先生的是小说《孽子》……

那段时间正好是高考前夕,说实话,纠结得很,特别是看了连续剧版本的孽子……

http://blog.sina.com.cn/liuwenxuanwuya
发表于 2008-11-4 15: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白先勇的精选集,但记忆深刻的还是《孽子》。你的标题是我朋友的一篇年度论文探讨的内容,呵呵。
发表于 2008-11-5 19: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LS。
除了精选集以外,只看过《孽子》。
《孽子》的连续剧版也很值得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2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任天真 于 2008-11-4 15:39 发表
读过白先勇的精选集,但记忆深刻的还是《孽子》。你的标题是我朋友的一篇年度论文探讨的内容,呵呵。


啊,失敬失敬,在版主和您的朋友面前班门弄斧了,呵呵!我尝试着搜罗一下网上的部分评论吧,做一个转贴连载。

下面是一篇:《浅谈白先勇与中学传统的关系》,by 李奭学。
From: http://140.109.24.171/modern/taiwan/Lee10.htm

"当代台湾文学史上,白先勇是众议佥同的小说大家,《台北人》以降,对文坛的影响无时或已。去年长篇小说《孽子》改拍成为电视剧,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至今余波荡漾。开播之际,白先勇曾应邀莅临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演讲。我忝为座下听众之一,尝抓住机会就〈游园惊梦〉请教了一个问题︰《台北人》里这篇公认的意识流代表作,是否受过西方小说巨擘的启发?白先勇好整以暇,一回答就转进福克纳与凯瑟琳.安波特的美国传统。在英国方面,他则拈出了近代意识流的经典著作︰维吉妮亚.吴尔芙的《戴洛维夫人》。

〈游园惊梦〉的主角是昆曲女伶蓝田玉,一出《游园惊梦》打动国府军事将领钱鹏志的心,于是迎之为夫人,希望歌声常伴晚年。我耳聆《戴洛维夫人》之名,回想到小说的情节,一时间钱夫人或英国政要戴洛维的夫人倒真的难分难解。《台北人》之名从乔艾斯的《都柏林人》而来,这点学界公认,早已是不移之论。但〈游园惊梦〉和《戴洛维夫人》的联系,就我有限的了解而言,文哲所雅会,则是白先勇首次提出。在这之前,如果不涉意识流的技巧,白先勇谈到〈游园惊梦〉,重点多在《红楼梦》「以戏点题」的章法的影响。论者眼俊,此外应该也看得出《红楼梦》语言的巧用与善转。所谓「以戏点题」,白先勇特指曹雪芹每借戏曲关目,化为自己小说场景所拟凸显的旨要。不论就《红楼梦》或就〈游园惊梦〉而言,所谓「曲目」,汤显祖的《牡丹亭》都居其一。单就白氏所作再言,后书〈游园〉一折还是关目中的关目。《戴洛维夫人》突然出现在白先勇口中,我因有纶音乍响之感,霎时由中国纵面再把《台北人》横而引向西方的传统。

《戴洛维夫人》写英国下议院议员戴洛维的妻子克蕾莉萨在一九二三年某日的生活,吴尔芙意在表呈记忆和人心当下交错的复杂情况。这当然是心理写实,脱胎自博格森的理论。《红楼梦》里贾府常有戏班唱戏,廿三回林黛玉无意中听唱《牡丹亭》,一时心旌动摇,如醉如痴。这段故事是〈游园惊梦〉里钱夫人唱戏时所以魂回南京的缘由,因为〈惊梦〉一段也令她魂为之动,回想到昔日在南京和副官郑彦青的一夕的缱绻。尽管如此,窦公馆的盛宴----尤其是钱夫人在歌声戏影中的回忆----和《戴洛维夫人》的情节恐怕也互通有无。一九二三年这一日,戴洛维夫人在晨间外出,想为晚间府内即将举行的盛宴买花。她似乎取代了〈游园惊梦〉里的窦夫人,然而一早出门后的心绪则更像钱夫人。一路上,戴洛维夫人心系着餐宴,一边却也由街上偶遇的朋友回想到下嫁戴洛维之前的情人彼德,推想当初的选择如果和眼前对调,如今可能会是怎番人生的景象!钱夫人演唱昆曲,在意识下重回南京,心痛神痴,为之醉,也为之碎。如此忆往刻骨铭心,程度比戴洛维夫人强烈许多,故事亦因白先勇志在短篇而益显精致,但是一九二三年这一日,彼得的身影就如南京钱府里的郑彦青,戴洛维夫人是如何也挥之不去。

白先勇一生写过的短篇小说无数,篇篇几乎都见中西宗匠的身影交织在其中。长篇小说《孽子》垂憨世间同志,同样教我想到法国作家纪德。但是就场景的刻画而言,我看到的白先勇往往走回中国。南京东路乃白氏小说常见的街道,国府旧都南京如在目前。《孽子》中,南京东路的巷弄内还有「安乐乡」,刻画上每亦令人反省唐传奇〈游仙窑〉里几乎雷同的笔法。在中国传统之外,钱夫人和戴洛维夫人确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游园惊梦〉写窦公馆一夕欢宴,高潮缩小到钱夫人唱戏忆往的盏把工夫。《戴洛维夫人》是长篇之作,绵延的时间稍长,但也不过十二个钟头左右。小说中戴洛维夫人常和彼得在时空的迭合处会面。那所谓的「迭合处」,说来有如钱夫人和郑彦青的故事一样,我们正是以「意识流」的说部巧技称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20: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tonia 于 2008-11-5 19:07 发表
同LS。
除了精选集以外,只看过《孽子》。
《孽子》的连续剧版也很值得一看。


电视剧版相当赞!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2: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先勇主要作品︰

《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集,收入《金大奶奶》、《玉卿嫂》和《寂寞的十七岁》等早期作品,以及7篇描写「纽约客」的作品,共17篇。1976年远景出版社出版。

《台北人》        白先勇赴美后的作品,包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等 14篇短篇小说,1971年晨钟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好评如潮。

《纽约客》        《纽约客》系列小说内容,主要写旅居美国的第二代台灣人的失落感和疏离感,包括《芝加哥之死》、《骨灰》等9个短篇,1975年香港文艺书屋出版。

《孽子》白先勇至今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描写台北低下层同性恋者的故事,反映整个台湾社会面貌,对人性和亲情有动人描写,亦是作者力求突破的新尝试。1983年远景出版公司出版。

《蓦然回首》论文集,当中的《蓦然回首》是了解白先勇家庭和个人经历的重要资料,1978年尔雅出版社出版。

《明星咖啡馆》论文集,反映白先勇的文艺观,是研究台湾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1984年皇冠出版社出版。

《骨灰》短篇小说集,收入《夜曲》、《骨灰》等短篇,1988年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第六只手指》散文论文集,收入《第六只手指》、《天上人间》等作品,《第六只手指》亦是了解白先勇家庭和个人经历的重要资料,1988年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八十八年散文选.树犹如此》记念好友王国祥,《八十八年散文选》1999年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

From: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clit/writer01.htm#
发表于 2008-11-17 00: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人生有太多的事情不能掌控,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于是我们只能面对太多自己的不情愿。
只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8: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老師近日在台唯一一場公開專題演講

天下文化邀請文學大師白先勇與您面對面
白先勇老師將以深沉而細膩的文化情感、深厚的文學素養
深刻剖析如何以「文化」豐富軟實力,讓「文化城市」接軌全世界
邀請您,一同感動,文化的軟實力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101/speech-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8: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认识的白先勇1》 白大哥就是白大哥!----南方朔 摘自2008-09-07联合报

白先勇的作品,以及他所完成的事功,包括「现代文学」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所带动出来的两岸多地昆剧热,都有太多够资格的人去细数这些艺文家珍。

而我对白先勇则只有衷心的崇拜,而且是带有谜样的崇拜。纵使到了今天,我仍然不知道他文学创作里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深沈沧桑感,他对文字艺术的固执热情和奉献,以及他那种少有人能及的慷慨与提拔后进,还有他待人处事有如儿童般天真的态度,这些极端异质的元素是怎么统一在他身上的。

我初识白先勇是在民国六十年春。在此之前,白先勇的弟弟白先敬创办了「晨钟出版社」。它在当时颇能引领风骚,许多刚出校园的青年初试翻译都从「晨钟」开始。而白先勇从美国带回来的原版西书就是原材料。我第一次接触到罗洛梅、容格、普鲁斯特,就是这个管道。

民国六十年春,白先勇又筹了一些钱回台让拖了好久未出的「现代文学」得以维续,这就是从四十四期到五十一期这个阶段。他回来时携带了一大批书,当时的「晨钟」总编辑郭震唐即通知我们去送书,并因此得识白先勇。他当时已名声显赫,但对我们这些懵懂后辈却是像大哥照顾小弟般视同家人,当时我们也用「白大哥」称之。他带我参加过「现代文学」的编委会,也带过我们一群小辈去见世面,去品尝当时只在「云和楼」餐厅才有,但我们却由他的小说《花桥荣记》和鹿桥《未央歌》早已耳闻的过桥米线。

讲这些记忆犹新的琐事,其实只想表达我对白先勇那种「大哥就是大哥」的感受。白先勇自己绝顶聪明,能将现代小说拉高到新的境界,但他做事做人却和他作品里的沧桑悲怜完全不同,他诚恳、亲切、慷慨、对人尊重体贴,特别是对年青人不吝惜多做鼓励。今天台湾许多叫得出名字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都从白先勇那里启蒙和得到最早的鼓励。他这两种很不搭的特性,难道不是个谜团吗?

自从民国六十年像个无知青年般初识白先勇后,再次见面已是民国九十二年《孽子》的公视大戏登场和学术讨论会了。暌违卅年,人都老了,但白先勇那种热情和慷慨大度却始终如一。他见到旧友像雀跃般欣喜。当然还有后来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所带动出的热潮。他除了创作的才华外,还有那种少有人能及的「创造未来」的能力。随着年岁渐增而不再懵懂,我私下曾反复想过该如何替白先勇定位,结论是他对中国及台湾文字艺术的贡献,就像当年英美文学及文化教父庞德及艾略特一样。他们都才华超群而又像大哥般,遂能带动风气,改变了整个文化风景。

前两年「印刻」出白先勇专号,承蒙他指名要我做对谈人。当然是大哥主角、小弟作陪,偶尔穿插一些忆旧和崇敬。我始终认为,白先勇还差一本小说来替中国百年沧桑做总结,就像英美现代文学大哥艾略特用《荒原》长诗为二十世纪做总结一样,这事除了白先勇外,没有人可能。还差一本,白大哥!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101/page06_0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1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认识的白先勇2》白先勇与典范---李昂 摘自2008-09-08联合报

白先勇代表的是一种华文作家的优雅姿态,虽然未必「空前」或「绝后」,但至少这类风范,将随着时代过去,而愈发难以为继。

当然有人会说,何不说他是个「中国」作家?理由其实简单,先勇童小在大陆,青年期在台湾,之后一直在美国,虽然旅行不断,在圣塔芭芭拉的「家」,恐怕还是纷纷扰扰后,先勇最爱的休憩去处吧!

将先勇定位为「华文」作家,主要的也为标示他的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这说法容或粗略,自五四以降,不都是朝这样的路数发展?

然先勇的「中国文化」部分,的确与许多人不同。我很少看到像先勇这样的风范,我看过他出席在不同的场合,俱得体亲和,举止优雅,应对进退有据,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有某种「身段」。

我想这就与他的家世背景与作家身分有关了。因为家世背景,先勇有这样娴熟的面对外面世界的姿态,也因为作为一个真诚的作家,先勇不致让人觉得「表面」。他永远是一个最能听懂你倾诉的人,而且给予最适切的安慰,有时候只是几句话,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

你知道,他懂得。我最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回他提及他最小的弟弟,知道我也是家中最小、胡乱被宠爱大的小孩时,云淡风清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老么最会作怪。」还露出羡慕的神色。是啊!老么最会作怪,这是我走过多年横冲直撞人生后,觉得给自己定位的最佳脚注;因为老么,被宠坏、为所欲为惯了,所以,最会作怪。可是先勇为何露出那样羡慕的神色呢?

因为他不容许自己「作怪」,但他那真诚面对生命的洞察力,又使得他必须藉文学来抒发。这极端不同的两面,想必在他的身上拉扯,可是他那般看尽一切的心态,使他不仅不曾变为一个愤世嫉俗尖刻的人,反倒成为一个最知心体己的朋友。我因为写的作品被争议,常需要武装面对外在,尖锐刻薄难免。看着先勇豁达的优雅姿态,我常告诉自己,这才是要学习的目标。

我要以一次美食聚会来结束我这篇文章。以往常说「富过三代才懂吃穿」,我常爱说以现代旅行的方便性,富一两代就够享受遍世界美食,较以前的人「富三代」还累积更多更全面的美食经验。

直到有一回在一个顶极美酒美食的饭局里,先勇懂得,是的,他十分懂得,而且如此适度的低调,让我看到「美食」的另一面。而席间他谈话风生,间或招牌的哈哈大笑,让气氛生动活泼。

所以,这篇文章并非要终结在同意「富过三代才懂吃穿」。啊!不!一点不是如此,我要说的反而是:即便先勇有这样富丽的家世背景,但如果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好作家,一个真诚的人,不会使得他如此可亲可爱。而要结合这两者在一个人身上,的确不容易。尤其是,培育先勇那样家世背景的时代,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不见。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先勇推到「华人」作家的广度上,因为,他有的,已不只是「中国」所有。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101/page06_0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6:01 , Processed in 0.04560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