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967|回复: 0

[交流] Bravo!Ang Le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5 1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来凑巧,刚顶着盗版的风险在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CCTV-6转播的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下午就在图书馆抄到一句话,是马克斯∙韦伯用来形容美国人之哲学的----说他们的资本主义精神核心是“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一个“牛”一个 “人”,不偏不倚,两个主题都恰好被《断背山》狠狠击中,由此可见李安确实是“牛人”,最佳导演奖怎能旁落?!

联想到前两天凤凰卫视一个脱口秀节目里某位资深电影人说的话----奥斯卡影片之所以能够反映美国精神,就因为那些以主题获奖的作品几乎都能切中时下美国社会的敏感议题(原文大意如此)。由是观之,则《断背山》赢得的不是炒作的票房和温婉的眼泪,更不是造作的形式与无情节的噱头,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政治战役。

同志话题于电影而言已屡见不鲜,欧洲某电影节甚至常把这一题材奉为上宾而以礼相待。文艺复兴的作用确实影响深远,欧陆的风气早已被60年代的边缘抗争击穿;几个年代以来,道德和审美的防线在大西洋东岸大部地区从结构到后结构已经被解构得体无完肤(如果不至于溃烂的话),而相比之下世界上最强势的自由之邦呢?白人中产基督教的森严戒律和异见频生的种族分立却一直未能被淡化而变得轻松。美国《标准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的资深编辑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勾勒一个美国新兴族群的同时详细记录了布乔西亚和波西米亚在自由国度争得主流社会一席之地的艰难奋斗历程。他的戏谑让人深思:什么是所谓“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是谁在固步自封那些所谓的核心价值?这些问题其实不应该是中国人来问的,旁观者清也未必能够让这些无聊的宏论增添什么实质性的解答。可是通过《断背山》,李安的深刻质疑却给了我们顺戈一击某些霸权文化的可乘之机。

中学历史课本里就不断给我们灌述美国“西进运动”的宏大史迹,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洱瑞(John∙ Urry)在把美国精神定性为汽车文明(文化?)的时候也把美利坚西部的旷野作为背景式的意象来呈现。如果说福特主义的汽车文明锻造了美国人的现代气质,那么牛仔文化则正是这块自由大陆在被机器语言彻底侵蚀之前所固守的独特精神内核,而李安却正是从这一核心深处坚定地切下了第一刀。牛仔文化是男性气质的、倔强坚韧的,是时常会在生存绝境中挑发决斗的阳性文化土壤(这种土壤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中美洲沙漠里的绝望仙人掌),而同志恋情在这一环境中滋生,则可能偏偏是作者(在这里姑且把李安和剧本原创者们统称为作者)想要试图证明这种为世俗禁忌的感情或许是普世共存的非个案式人性体验----它有着超越霸权式宏观文化建构的顽强生命力。(在影片中,农场主的角色正反映了这种主流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挑衅?一种质疑?还是凭借电影中虚拟的人物想要隐含表达的一种独特猜测?美国一些基督教团体和保守影评人的感情为什么会被伤害?他们关心的是信仰的尊严还是某些核心价值被冒犯的颜面危机?好一座断背山!兴许今后一些美国人不会再以侵犯性的白人男性文化讥笑英伦式的中产阶级蓝色忧郁情调,在一个顷刻风靡的怀俄明同志故事中,《费城故事》的市井柔弱已被放大为根植于荒凉西部的“史诗式”叙述。

如果不把《断背山》的主题过分上纲上线,试想假使故事的主角换了一男一女,这部戏也绝不至于引发如此这般的震动(或者连票房轰动都不会有)。李安直指某些精神内核的深处,或不过亦是在借奥斯卡的美国外壳同时表达出一些东方人的审美宽容。宽容指涉人性。而这恐怕也称得上是李安在《断背山》中使出的另一狠刀。排斥电影同性主题的大有人在,看过电影为之动容的主流人群也不在少数。如果不是策略式的考虑,这部戏大概不会因感情的酝酿而把故事的情节拉开得那么悠缓。时间的延宕是一种使非主流主题人性化和合法化的策略,因应社会认知的常态:一男一女可以一见钟情,而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同性人群就似乎只有一次性的身体交易。事情果真如此?艺术家总是在尝试挑战世俗定律,值得庆幸的是当今社会已不会再有殉难的王尔德!中世纪的教义规定同性爱者当处死,而两三百年后,神坛却早已被换成了人坛;信仰的失宠如果不是偏见的消弭却又是什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纠缠不清,自由意志效忠的个体主义在自由国度竟也会遭遇可能性的局限(the limit of possibilities)?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心灵纠葛嘛!李安说咱们中国人的宽容还甚于西方,在某些问题上,在社会还没有给某些特定人贴上标签之前,我们的宽容或许还的确是可能做到的。由此又想到福柯,他说话语的权力就在于它们总是将每一种事件和物品贴上标签,因为它们的存在,这个世界就固有着定义和被定义的关系,以及绝对的权力与支配。

近期也不断听到有传言说《断背山》将在中国内地被禁止公映,公映不公映,该看的也看过了,不想看的也没必要搅入这种争论,省得大家都劳神。李安得奖感言的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问候两岸三地的华人,不知道执掌公映大权的人会不会听到。李安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是每个人的初恋,抑或是一些无法言喻的感情经历,任由个人去玄想。“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每个人不是都有一个梦想吗?李安的个人梦想已在昨夜成就!荣耀首先是属于个人的,说它是属于群体的未免太过堂皇。奥斯卡是美国人的精神游戏,一个中国人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下做到了,这或许倒是一种集体的骄傲!从《喜宴》到《断背山》的李安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一个轮回?借着别人的舞台说出了别人的故事却又在自己的文化世界挑起波澜。Bravo! Ang Lee! 不仅仅为这出《断背山》。

From: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essay/200603/350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1-22 15:18 , Processed in 0.04923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