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2000|回复: 16

[观点] 新版《红楼梦》引出的现象和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8 14: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妆照参见】: http://yule.baidu.com/zt/tv/xhlm/


其一:

红楼人物造型 别动不动就干预
转自红网  作者:秦川

  新版《红楼梦》定妆照掀起的轩然大波还在继续,大多网友对新造型不能接受,掀起了一股抵制之风。一位名叫“晴儿”的海外华人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回信,大家来帮忙,一定要讨个说法!》的加精帖子中写道:“今天我实在忍不下去了,打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市文化局便民热线,除了没人接或者接不通的电话,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都说要找广电总局受理。”“晴儿”只是抵制新《红楼梦》人物造型的其中一个。

  又见抵制!这年头似乎没有比抵制更摩登的了,抵制是因为不爽,不爽就要说不,一个人孤掌难鸣,就撺掇大伙儿一起说不,这就成了抵制。抵制无罪,在公民个体意识菲薄的年代,人们不敢抵制,也想不起来抵制。由此而言,学会抵制,敢于抵制,起码证验了公民权利的苏醒,也佐证了公民越来越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

  但抵制不等于压制,为了使抵制得逞,达到预设目标,就求助于权力,让权力介入,冀望权力挥舞大棒,使抵制对象万劫不复,这就不是抵制了,这是压制。泛政治化不好,泛权力化也不好,权力本来就无孔不入,时不时地侵犯公民私域,此时再欢呼权力干涉这个、干涉那个,这不是“引狼入室”吗?到最后,权力的触角就会越来越扩张,甚或连抵制者也难逃权力的侵袭,最终自食其果。其实,一些权力部门的权力触角已经够长的了,今天封杀这个,明天禁止那个,大伙够厌恶够痛苦了,你再叫嚷干预,权力部门简直正中下怀,封杀起来也就师出有名了。

  当年,严复把穆勒的《论自由》译成《群己权界论》,意思简单明了,权利是有界限的,在界限范围内你当然拥有自己的权利,但是,如果权利扩张到界限之外,影响到他人享有权利,就属于不当的权力了。你不喜欢新版《红楼梦》定妆照,没关系,你可以拒绝观赏,抵制也无妨,但他人有激赏的权利,你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因为你不喜欢你就求助于权力封杀它,这就侵犯了他人喜欢的权利。

  针对纷纷扰扰的质疑,《红楼梦》美术指导叶锦添接受采访时颇显无奈:“现在我只能说都是外行人在说话”,他甚至相信"艺术不可能民主,否则就叫公共艺术了。"艺术究竟可不可以民主,当然见仁见智,至于抵制者是否都是外行,也可存疑,但叶锦添的不满还是引出了一个话题,你要是不满造型,你就用从容的态度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合理的商讨,进行艺术上的切磋,哪怕是技术上的争鸣,但不能恼羞成怒,妄想一剑封喉,借用权力让人家死无葬身之地吧。

  这些年,抵制之风四起。有人抵制《功夫熊猫》,自己不看倒也罢了,竟然上纲上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泛意识形态化。有人抵制家乐福,自己不去倒也罢了,还站在家乐福门口阻挠购物者去,凭什么啊?“学术超女”于丹迅速蹿红,十博士联合抵制,出言不逊,贬抑于丹“荒悖无知、意淫、猥亵、最浅薄、别有用心、极度无知、无良”,语言如此暴力,已是对他人的伤害了。十博士还干过抵制圣诞节的事,对此,连温润儒雅的学者秦晖也看不下去了,称:“十博士他们自己不愿意过圣诞节,我完全支持,他们如果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不过圣诞节,我也并不反对,大家他们如果要求国家出面,用权利剥夺一些人过圣诞节的权利,我觉得那是非常可怕的。”

  抵制不可怕,不论抵制的目的是哗众取宠还是纯粹表达观点、表达立场,这都无可厚非,可怕就可怕在泛权力化、泛意识形态化,为了一逞私欲,不惜绑架国民,不惜动用公权,不惜侵犯他人权利,这样的抵制显然不是真正的抵制,说穿了仍是强权思维支配下的压制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 《红楼梦》能容几多梦

转自《人民日报》  作者:仲 言

  去岁,演砸了的“红梦秀”草草收场,今年“重整河山”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尚未开拍又大造声势。从编导易人、角色重选,到场景安排、定装造型,甚至连导演的庆生晚会,都不厌其烦地高调炒作。特别是近乎戏曲头饰的贴片额妆、与角色身份极不协调的怪异装扮,以及有违常识的公子黄袍、尼姑戴花、丫环盘头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虽然制作方一再声称要追求与原著相近的“梦幻风格”,但依然挡不住网友们强烈愤怒的一片“雷”声,人们不能不再次为名著改编的命运深深捏把冷汗。

  在前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四大名著无一幸免地遭遇新一轮改编。其改动之大、意念之新、口号之宏伟,早已使新版改编剧先声夺人,呈未拍先热之势。这当中,《红楼梦》改编闹得最为红火,从铺天盖地的全国选秀赚得钵满盆盈,到制片方与导演矛盾激化使风风火火的“红梦秀”戛然而止,从李少红隆重登场的电视剧重新启动,到胡玫重新披挂筹拍新版《红楼梦》电影,再到斥资亿元的“红楼梦故事”系列电影的开拍,接连不断“撞车”的“红楼”让人眼花缭乱,喧嚣的炒作和花哨的招式,谁也不敢判断到底哪一个能“梦”想成真?一窝蜂的名著改编吹皱了文坛一池春水。是欤?非欤?令人恐慌。

  名著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历经岁月残酷淘沥、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善待名著,不仅是今人文化承传的历史责任,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改编名著,或以新的文化式样推动名著普及与传播;或借鉴名著艺术经验,给当代艺术以有益启迪;或借助名著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当下文化市场的发展繁荣,无疑都是值得肯定与倡导的好事。但是,假如抛开名著本身的文化蕴含,既没有对名著的深入领会,也没有对名著的深刻理解,更没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名著做出切实际、有深度的解读与阐释,仅仅借重名著的躯壳和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脱离开名著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忽略历史常识、丢弃文化内功,一味追求脸蛋的漂亮和服饰的新颖,以自我膨胀式的张狂去迎合世俗的低级趣味,随心所欲地删削或篡改名著,信马由缰地为名著涂抹流行色彩,其结果,只能使文化名著在时尚化的演绎中变成不入流的闹剧,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炒作中点金成石,遭到恶意损毁。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市场经济时代,受名著改编潜在的票房诱惑,看重名著重拍的商机,人们可以给予足够的理解。但是,名著不是唐僧肉,文化资源须珍惜。改编作为一种公共稀有文化资源的消费行为,必须坚守最起码的传承责任和道德担当。倘若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名著的热爱,不是在领悟原著精髓基础上做出合逻辑的诠释与开掘,那么最好不要轻易染指名著改编。名著翻拍捷径与陷阱并存,机遇与风险同在,如果没有从容淡定的心态,眼睛盯着时尚、胸中燃着欲望,重拍既可能糟蹋名著,也可能毁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那点遗产,经不起后辈无节制的挥霍与蚕食。

  红楼一座,容不得争相下榻。面对着清幽蕴藉的红楼遗存,还是多些尊重和敬畏,少做点沽名钓誉的黄粱梦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 重拍《红楼梦》谁是主人谁是客?

转自《新京报》 作者:解玺璋

  现在有很多事都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有朋友问我,《红楼梦》定妆照公布以后,挨了很多网友的板儿砖,你有什么看法?我能有什么想法?拍电视剧又不是搞群众运动,难道还要人人表态、人人过关?退一步说,即使我有自己的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不做数的,最终还是导演说了算。不过,有一点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部电视剧已经进入了紧张的拍摄阶段,导演不集中精力拍戏,怎么还有兴趣跟观众玩这种文字游戏?这对拍好《红楼梦》有什么好处吗?这也不像我所熟悉的李少红啊。

  说老实话,这次重拍《红楼梦》,自始至终都像是一出闹剧,令人莫名其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先是搞什么“红楼选秀”,用选超女的方式为《红楼梦》选演员;继而胡玫与制片方和投资方因挑选演员发生冲突,胡玫愤而辞去导演职务;接着又有李少红临危受命,要来收拾残局。我就想不通李少红何以要趟这浑水。有人说这是“非常规操作”,姑且如此吧,但非常规如果闹到反常规,就可能会有很多麻烦。

  电视剧的生产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方面。制片人或投资人取代导演,成为一部剧的主宰。我看李少红答记者问,一再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生产者,只是根据别人的意图完成一个生产任务,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拍过很多令人向往的作品的导演,只能做来料加工的活儿。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电视剧生产实行制片人或投资人负责制,也没有什么不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这种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但好的制片人或投资人也应该懂得尊重艺术规律,其中就包括了艺术生产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从长远的角度说,这和赢利赚钱并不矛盾。因为你的产品最终能否占领市场,拼的还是产品质量。何况电视剧不是一般的商品,除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它还有艺术标准、审美标准。当然也有心存侥幸的人,以为胡闹出来的东西也能赚钱。这在目前也许不是妄谈。但我以为它一定是短命的,不能长久的。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很有点像股市,还在不断地探底,不断地考验我们的忍耐力。对此,那些投资人和制片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不知道重拍《红楼梦》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但至少把红楼选秀和重拍《红楼梦》捆绑在一起,就绝非负责任的态度。选秀与选演员是两回事,稍有常识的人都能了解这一点。特别是为一部特定作品选演员,怎么能走“群众路线”,靠投票选举呢?怎么能把一件关乎艺术创造的工作(选演员是创造艺术形象的第一步),变成全民狂欢的娱乐游戏呢?那样的话,谁又来为电视剧的艺术质量提供保证呢?实际上,近来闹得动静很大的“定妆照”事件,很难说不是制片方的又一次炒作。这种炒作或许扩大了重拍《红楼梦》的社会影响,但也一次次让广大观众感到失望。我们不知道重拍《红楼梦》究竟何时才能结束,我们也不知道在这期间还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炒作,但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再陪他们玩了,让他们自娱自乐去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 对于定妆照看不惯不要骂

转自《新京报》  作者:潘采夫

  说老实话,我对新版定妆照也看不惯,相不中。但作为一个步入中年的人,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慎用“看不惯”,因为那表示你已经老了。李敖年轻的时候,曾写《老年人与棒子》,把胡秋原等老同志骂得吐血,所以,一定要激进得像老年李敖,才不会被青年李敖之流唾骂。所以,对于定妆照,看不惯我也不骂。再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作为看着83版射雕、87版红楼,暗恋着陈晓旭和陈玉莲发育起来的一代人,我们对下一代的事情最好闭上嘴巴,这样两代人才能以和为贵。

  我看网上,给定妆照按的最大的罪名是“改动原著”,但改动原著这件事,本身也是个不靠谱的事。吴宇森因为《赤壁》被口水湮没,原因就是改动了《三国演义》,但是,吴宇森的张飞练字等桥段,可是按《三国志》拍的呢。是罗贯中老师“糟蹋”《三国志》在前,吴宇森老师拨乱反正在后,你要保卫的,究竟是哪一个原著呢?所以,改动原著是天赋人权,而保卫原著是纯属有病,是一件挺脑残的事儿。其实你保卫的只是自己的青春期,而能够让你不爽的,也许就是一个片、一部剧成为下一代经典的基本条件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重拍《红楼梦》要什么服装设计

转自《新闻午报》 作者:许石林

  新版《红楼梦》最近被曝光的人物服装造型,据说很不靠谱儿,以至于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马瑞芳都婆婆妈妈地奉献了参考意见:叶锦添在设计人物造型和服饰时,可以参考沈从文先生、启功先生的相关著作专著,还有孙温父子的《红楼梦》画册,《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头发怎么梳,衣服怎么穿,首饰怎么戴,历历分明。

  我觉得马老师说得很对。但我同时觉得马老师的好意这一回像是奶孩子奶了个狼——找错了对象,她的话注定是不被接受的,一块“奥斯卡电影服装设计奖”的牌子把自己晃晕乎了的叶锦添,怎么会接受一个学者的好意?再说,如果一切都按照学问来、按照知识弄,世界上的所谓设计师会有一大半失业——当今的设计跟胡闹很多时候是一回事儿。

  照此思路,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只要还是曹雪芹的那个《红楼梦》),就不存在所谓服装设计问题。非要说有,其服装设计就尽量按照书中的描述找出来、搞清楚、弄齐全就行了,谁要你无中生有地瞎设计?

  当然,你为了表演的需要、为了好看,可以适当地改造一下,但不能动其精髓,不能错。我不相信叶锦添不懂这个,可能是不甘心按照这个铁律办,按照这个铁律就不能显现他的所谓设计了——这是我的小人之心。

  人类的服装随着文明的进步,已经祛除了附加在服装上的文化巫魅。但是,在所谓现代主义的放逐下,新的巫魅,比如对“奥斯卡奖”、好莱坞等等盲目崇拜的新文化巫魅,无形中又在干扰人的审美判断。当今人作孽,有很多招儿,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许多根本不是问题的东西当成问题弄,这样就给新的巫魅开辟出宽大的表现空间,比如重拍《红楼梦》要什么服装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六: 新《红楼梦》能拍出悲剧精神吗

转自《南都周刊》  作者:景凯旋

  近来,重新拍摄《红楼梦》的话题又一再出现在媒体上。继胡玫辞去导演的话题之后,关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炒作又有,李少红导演要拍一部“青春成长故事”,甚至还请了8位80后的年轻人作为新版影视的编剧。这些年轻人有的本来就是影视编剧,有的是网络主编,还有的是在校大学生。这些年轻人能否改编好这部名著姑且不论,单从叶锦添设计的定妆照甫一公布,随即遭到众口非议,就可以见出《红楼梦》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读者对改编的苛刻。


  赞:导演放弃了政治阐释学

  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文学拿得出来的是诗歌,从《诗经》到唐诗,人生多少悲欢离合的际遇心情都包含在诗的世界里了。相比之下,小说的成就要小得多,好的就那么几部,《红楼梦》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今人的眼光视之,《红楼梦》好就好在,在这个缺乏对人的尊重的传统中,这部小说真正地尊重人性,而不是社会性。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谈论它的文字,说是恒河沙数也不为过。清人的笔记里就记载有诗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而“红学”这个名称更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除了清人的许多文字续作,现代人改编成戏曲的,就有越剧《红楼梦》,至今仍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掌故。二十年前,当《红楼梦》被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一时间成为举国大事,一曲凄婉的《枉凝眉》唱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而今,当年的那些青春演员已届中年,不复美丽,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已香消玉陨。当剧组演创人员在电视上与公众再度见面时,竟也充满了这部小说的感伤氛围。好像一部《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关于时间流逝的说不尽的悲剧。

  近来,重新拍摄《红楼梦》的话题又一再出现在媒体上。继胡玫辞去导演的话题之后,关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炒作又有,李少红导演要拍一部“青春成长故事”,甚至还请了8位80后的年轻人作为新版影视的编剧。这些年轻人有的本来就是影视编剧,有的是网络主编,还有的是在校大学生。这些年轻人能否改编好这部名著姑且不论,单从叶锦添设计的定妆照甫一公布,随即遭到众口非议,就可以见出《红楼梦》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读者对改编的苛刻。批评方的主要观点是,电视剧《红楼梦》不是一部戏曲片,而是一部生活片。87版的人物化妆固然有点老土,但新版想要走古典加时尚的昆曲造型路子,搞什么额妆、红眼妆,剧中人物像极了穿奇装异服的时尚青年,未免过于夸张和做作。

  仅仅一个定妆照就已经引起偌大非议,并招来网民的恶搞,说成是“和谐团结盛世的大家族”。一部“青春成长故事”会是一部什么故事?拍摄方当然不敢冒失去很大一部分文学观众的风险,于是坚持称会“绝对尊重原著”。据报道说,这些年轻编剧“凑在一起在认真而愉悦的环境中编写《红楼梦》,一次次地被红学家提意见,一次次地修改”。或许正是因为愉悦的心境,在他们眼里,87版缺少了浪漫主义色彩,没有拍出亦真亦幻的感觉,而新版会更有青春气息和浪漫色彩。从采访编剧的报道看,他们是要写出像《指环王》、《黑暗帝国》那样的魔幻味道,表现人物的青春期反叛,就像一个编剧说的,“那些孩子大人不在就无法无天了,这么闹腾了,整个的伦理秩序乱了,才导致最后的悲剧。”

  就我个人来说,新版《红楼梦》将遵照高鹗的续作,这样的处理我很赞同。有趣的是,虽然至今很少有人敢声称曹雪芹没有才华,但似乎人人都认为自己比高鹗要高明。高鹗的问题在于脸谱化和戏剧化,但其续作至少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鲁迅曾说:“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这是执中之言。当年王国维将小说视作是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所举例子便全是出自高鹗的续作。而87版《红楼梦》将结局改编成一个社会悲剧,让贾宝玉最后被关进风雪交加的狱神庙,穷愁潦倒,胡子拉碴,演绎的是四大家族为纲的政治阐释学,患的是泛政治化的强迫症,让人倒掉胃口。

  虽说这结局也有一点脂砚斋批注的根据,但拿一个批注当原著内容,也是新红学的迷途。难道专家们就没想到这样的可能,原著没有完成,没准正是原作者对后半部分的构思,最后又不满意了呢?新版《红楼梦》采用高鹗续作,至少避免了大厦倾覆是来自直接的外部原因,而回到“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心惊和延缓。

  弹:青年编剧安知悲剧精神

  西谚有曰,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中国人,就有一千个《红楼梦》。也不知这是《红楼梦》的幸抑不幸?晚清的索隐派将它诠释成一部政治秘史,或是写贵族纳兰明珠家事,或是写清世祖与董小宛的情事,或是蔡元培所说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具有反清复明的意图,都是凭借了古代小说影射的传统,极尽猜谜的能事,直到近年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秦可卿,也还是回到这条猜谜的路子上,在一个大众时代,迎合了大众的集体窥视癖。索隐派在当代的复活,不能不说是与大众的文化心理有关,如果说偷窥是出于欲望的压抑,那么宫闱秘事或仇清悼明的解读,便是公众政治欲望压抑的表现。晚清人如此,当代人也不例外。

  这种解读自然会受到学院派的抨击,正宗的红学是考证。自从半个多世纪以前,胡适以实证的方法,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此后俞平伯、周汝昌等学者又将这考证方法发扬光大,形成当今学术主流的新红学,《红楼梦》从此便成了曹雪芹的自叙传,是作者写自己耳闻目见的繁华旧梦。知人论世,本来就是中国文学的批评传统,何况还冠上了科学研究的头衔。然而,《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脂砚斋又是谁?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还不能就成为千古定论。即使作者是曹雪芹,小说毕竟仍然是小说,余英时先生批评新红学未能分清现实与虚构的区别,将小说全当曹雪芹个人经历读,在索隐派、考证派和阶级斗争论的红学研究里,《红楼梦》从来没有真正取得小说的地位,的确是一针见血之论。

  迄今从文学上谈论《红楼梦》最为深刻的,依我看还是鲁迅、王国维和余英时三人。鲁迅称此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又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王国维将《红楼梦》看成是一部存在的悲剧,这悲剧不是政治的、民族的,历史的,而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悲剧,人人皆无所逃于其间。余英时将《红楼梦》的世界划分成两个世界,而大观园纯粹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与混浊现实的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主题,并最终被现实世界的黑暗所吞没。

  即使今天,如何看待这部小说,仍然是见仁见智,这也是不断会有人要改编原著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对于新版《红楼梦》能否忠实于原著,我个人并不十分看好。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虽说都是些少男少女,但作者下笔时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哪里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哪里就是青春期反叛可以概括得了的。要是这样简单的话,《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不会透着如此悲凉的气氛了。感觉这些年轻编剧们的想法就是玄幻小说加动漫故事,要搞出一台大众文化的青春嘉年华狂欢。如同他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大概其中也是“没有昨天”(王蒙语),只有他们特别看重的“独立人格”。

  惑:经典改编的两难

  按照本质主义的文学理念,大众文化的感受力就是王国维说的“眩惑”。这个词译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相对于“优美”与“壮美”的消弭欲望,“眩惑”是生活之欲的复归,是轻松的消遣和娱乐。它属于低级的审美,因而不能以价值作标准。今天自然无须排斥大众文化的品位了,套用秦晖先生的一篇演讲题目,就是:文化无优劣,文学有高下。文学如果没有高下,文学史便无法以大传统(精英文化)为主建立起来,李白、杜甫便会湮没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文化如果要分优劣,文化史便会留下小传统(大众文化)的空白,荷兰人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便会毫无意义。

  看来一部作品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乃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方式,具有不同的侧重标准。文学可以是自言自语,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文化则只能是公众的互动交流,有着公众趣味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明清以来,说书人面对芸芸大众,娓娓讲述的是可欲的人性,而不是太多的道德诉求。鲁迅曾有言,《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段话如今常用来作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例子,其实说的就是大众的不同文化趣味。所以,当年有人要把《红楼梦》改编成一部社会家庭问题剧,鲁迅便表示“自然也无所不可”,对世俗的解读抱持一种同情的理解,尽管他自己并不这么看。

  一般来说,艺术品总是包含着不可还原的要素,当人们通过影视将一部名著还原时,它本身其实已经是属于大众文化产品的范畴了。对苛刻的文学读者而言,改编的作品往往赶不上原著,其原因盖在于此。那些80后编剧批评旧版《红楼梦》不够青春和浪漫,也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当年的编导依然游移于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还带有那个时代的教化特征。

  当今之世,文学告退,文化方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大众的兴起,娱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常规现象,以致今天的任何审美经验都得考虑到它。大众文化的特征就是对艺术品的复制与消费,以及不那么强调价值和意义。从新版《红楼梦》的制作流程来看,也是十分注重前期炒作,导演的更换,定妆照的公布,都是在为一件即将推出的市场商品做广告,即使对于网民的恶搞,剧组的反应其实也是窃喜的成分为多。争议越大,票房价值才会越高。李少红导演声称要让剧中人物“远离世俗”,这样的市场宣传其实恰恰是在吸引世俗的目光。

  高雅文学的创作以作者为中心,商品文化却是以受众为中心,大众的趣味便是多元,是价值的减持。一部《红楼梦》,精英主义要追寻意义,公众只要看爱情故事。但如果说鲁迅们还没有跨入后现代的门坎,不知道文化乃是众声喧哗,而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更是错写了一部文学史,说不定哪一天李白、杜甫就会被逐出文学殿堂,也未免有点言之过早。所以我私心仍然希望,《红楼梦》到底是一部生命的写实,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如果编导们心中只有盛世喜乐,不想看到促使大厦将倾的世道肮脏,可以将电视剧写得有现代性,但至少不要太玄幻性;可以写青春的反叛和热闹,但也应表现青春的无助和幻灭。如此,新版《红楼梦》或许能演绎成一部青春剧。青春的编剧,青春的演员,以及“青春成长的故事”,也能够打发人们的时光,忘却日常生活的烦恼。

  《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替疯跛道人的《好了歌》作注,其中有云:“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一百余年后,在遥远的泰西,法国现代诗人兰波也写下这样一句名言:“生活在他方。”

  所有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还会这样走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七: “额妆”,审美观的标新立异

转自《新闻午报》  作者:吴为忠

  最近,在报上看到叶锦添就“红楼”造型遭非议的回应:想让我改?死心吧!做学问最讲究严谨,艺术家最富有想象力。新拍《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经典名著,单凭想象力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大胆想象应该建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这是对原著的一种尊重。

  据百度进行的一项关于《红楼梦》新造型的调查显示,8000多投票者中有超过6000人选择了“差劲,很难看”。对于遭到观众普遍质疑的“额妆”头饰造型,导演李少红称“额妆”造型的目的是为与世俗文化拉开差距,钗黛等主演采用额装只是贵族小姐的妆容,其他人物由于分属不同阶级和等级,造型也各不相同。

  对此专业性很强的观点,我特地请教了红学专家陈诏先生,他专门写过一本《〈红楼梦〉群芳图》,书中的插图由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所绘,此书曾在台湾再版,可见两岸学者对此书中的人物造型的认同度。当我把这一话题提给他的时候,他笑着说,导演李少红的观点是没有丝毫学术根据的。他还给我举了老版《红楼梦》的例子,当年王扶林(blog)的专家班底有多达十几个人,几乎囊括了全国著名的“红学家”,其中的人物造型就得到了专家的指导,从播出的效果来看,观众也是充分认同的。

  对于“额妆”,他认为这是来自于戏曲艺术,因为当时的戏曲由男性扮演女性,所以,梅兰芳创造了“古装头”这一旦行中的发式,俗称“包头”,其中包括贴片子、勒网子、梳头、上头面,这为男性塑造女性,掩盖了生理上与女性的差异,更趋真实和美观,而这种“额妆”并不是生活中古代女子的形象。正在公映的影片《赤壁》中的小乔,也是叶锦添设计的,并没有使用“额妆”,尽管反映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唯美主义的造型,使扮演小乔的林志玲赞美有加。

  平心而论,观众对“额妆”的不满来自于感性的审美直观,专家从理性审美的角度发表的见解,倒是很值得新版《红楼梦》参考的意见。婀娜多姿的红楼美少女成了人见人厌的丑小鸭,这种审美观上的标新立异,颠覆了观众心目中《红楼梦》的美好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八: 对新版《红楼梦》不妨宽松一些

转自《深圳商报》  作者:萧葱

  声称尊重原著却又大胆创新的《红楼梦》美术指导叶锦添和导演李少红就定妆照引起的轩然大波接受了《青年周末》采访。叶锦添说“艺术不可能民主”,李少红表示《红楼梦》本身的丰富性使“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他们表示,在这道菜还没煮好之前,下定论为时过早。

  近一段时间,国内几乎各家媒体的娱乐版都在连篇累牍地刊登着李少红拍摄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剧照,缘何媒体对于一部普通的电视剧如此上心?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红楼梦》这部名著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金陵十二钗的描述,都有着自己对红楼人物的造型理解。因是之故,新版《红楼梦》的人物定妆照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

  既然《红楼梦》的定妆照公诸于众,那么随之而来的,不是褒就是贬,这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里,原本没有什么奇怪的。但看罢网上几乎一边倒的针对定妆照的帖子,在为网友们较真的精神叫好的同时,不禁多少有些失望,失望的原因并不在于网友们的挑剔,而在于,网友们抓住一些定妆细节上的问题无限放大,甚至有极端者,要呼吁政府干预,这显然是过了。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看过《红楼梦》原著的,恐怕不下亿人,如果非要一一按照每个读者的要求去塑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那么恐怕就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民间大杂烩;如果按照这一模式去拍摄新版《红楼梦》,恐怕所有的人物都得是“四不象”。这也是叶锦添在回应记者提问时,所声称的艺术不可能民主的真意。

  这方面,有例为证。当年张纪中拍摄电视剧《笑傲江湖》前,一听说由李亚鹏去演令狐冲,当时网络的江湖也是义愤填膺,情绪激动者,狠不得把张纪中与李亚鹏一同灭了,但《笑傲江湖》的成功播出最终却证明,至少这一回,张纪中没有糟尽金庸大侠的作品。

  之所以扯出张纪中的《笑傲江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艺术创作需要制作方的“艺术不需要民主”的独立精神,同时更需要坊间对艺术创作持一份宽容的心态,不要动辄就上纲上线,更不要试图找国家机构来摆平自己看不惯的艺术创作。果如是的话,那就不是扶植艺术创作,而是在彻底毁掉自由的艺术创作精神。网友们尽可以拿着定妆照的缺陷予以批评,但不必上升到唯我独尊非我不可的地步,那不是探讨问题,而是在行使强权,这显然是不妥当的。相信李少红、叶锦添也不会视网友的意见而不见,在创新的同时,也会考虑到网友们指出的硬伤的。艺术创作有个宽松的环境不易,大家还是细心呵护自由的创作氛围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九: 红楼人物造型用不着兴师动众

转自《东方早报》  作者:老卡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人物造型引起争议,“红粉”难以接受,通过网络讽刺挖苦。有一位网名“晴儿”的海外华人“实在忍不下去了”,“打了广播电视协会、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市文化局便民热线,除了没人接或者接不通的电话,都说要找广电总局受理。”

  广电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答应帮助联系领导,传递意见,这是尽其职责,比那些任你怎么找也没人理睬的地方好多了。但是接下来她说,领导“很重视,并希望您能帮助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汇总之后向总局相关的领导和中宣部领导写报告反映海外华人的意见”。看来这位领导认为,政府部门出面干预一下电视剧的人物造型,并不是什么荒谬的事情,而应该以“海外华人的意见”来推动一下。

  政府以什么理由来干预呢?广电总局可以说,李少红剧组玷污了传统经典,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你看,不仅网民闹得凶,海外华人都投诉来了。“海外华人”这四个字,似乎天然地与“爱国”、“传统文化”等意义站在一起,一言九鼎。这位晴儿女士就没有告诉国人,在她所在的海外,政府会怎样干预电视剧人物造型?

  政府当然有责任保护传统文化,但是《红楼梦》不像北京城里的一段城墙,拆了就没了。不管有多少人胡编乱改,它的真身还在那里,只要政府不禁,喜欢的人随时可以找来阅读。假设政府应该保护这些“受害者”,那么怎样来保护呢?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造型审定委员会,以后凡是涉及经典著作、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的造型,都要先由这个委员会审定通过,才能开拍?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 《红楼梦》被糟蹋的终极原因

转自《南方日报》  作者:袁忠

  新版《红楼梦》剧组6月份公布了成年宝玉和少年宝玉、黛玉、宝钗等各类人物的定妆照,还公布了第二批“红楼梦中人”的入选名单,一时间,非议纷纷,这主要集中在人物的妆扮上。人们提出几张定妆照色调阴冷,人物服装舞台感太强,脱离生活。黛玉和宝钗化妆太精致,脸上的粉像倩女幽魂一样惨白,几乎都是戏曲舞台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戏子。在新浪网发起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网友小调查”中,参与调查的网友有88.87%对此次曝光的剧照做出了这样的两个基本评价:一是舞台感太强。人物穿起这些服饰唱戏还说得过去,演电视剧太不真实;二是妖气过重。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讽刺,希望不要将《红楼梦》拍成青楼梦,不要将《红楼梦》的拍摄变成烂尾楼,不要将《红楼梦》变成神鬼出没的《聊斋志异》,出现了“《红楼梦》求求你别折腾了”这样的呼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观众的眼睛越来越雪亮,他们指出的问题常常是一针见血的。但不是化妆,不是场景,也不是剧情,而是电视剧的内在格调,主要表现是演员们的不和谐气质,这才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致命内伤。

  同一题材有多次重拍的现象,如《泰坦尼克号》有三个版本,《金刚》更是多达几十个版本,古典名著的重拍也没有办法阻止,但需要更加慎重,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1987版的《红楼梦》作为经典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其实,它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演员海选先河。想当年,剧组花了两年时间在数万人中选出了一百多个人,把他们两度送进培训班,让他们静下心来研读原著,通过表演小品、定妆、试镜等繁复的考察过程后才作定夺,王立平一曲《枉凝眉》就花费了四年时间,20年后的国人从上到下哪有那个耐性与认真劲。

  早就有人说过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选秀热闹了,不等于重拍的《红楼梦》艺术品位就高了。除了给承办选秀活动的电视台增加高收视率外,对重拍的电视剧,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选秀表面上看是对现代社会对于草根话语权的尊重,给大众提供了狂欢的机会,但在当代这个消费时代,本质上依然是大众传媒商业化目的下的经济效应。

  外在工作的浮躁,各方利益追逐的博弈,注定了新版《红楼梦》的危机。如果说这个方面还有一丝可能转变的机会,那演员们在《红楼梦》所要求的那种精神气质方面就完全没有改变的可能了,试问剧中那几个演员要么生活艳照满天飞,要么在杂志上展露着性感喷火的写真人体,能看出娇羞、淡雅、青涩的少男少女真情意吗?大观园里面的贵族气质更是无从谈起!

  1987版的演员当时也都只是20岁上下,能够封闭在园子读书、拍戏,没有现在这么多物质诱惑,对角色的理解会更真,原著读得多,才更了解风花雪月背后的深刻,习惯于打情骂俏、为了一夜成名而临时翻翻《红楼梦》的艺术院校的演员们,也许连其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都搞不清。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细节作佐证,很有说服力,说的是在选秀时有一组选手面对评委给出的“抿嘴笑”的题目,虽然都知道要低头、吃果子用手挡着嘴,但就是没有一个选手会“抿嘴笑”。连“抿嘴笑”都不能做出,又如何相信她们能够妥当的诠释娇嗔、含羞、伤春等等情感状态。气质是骨子里的,不是装出来也不是做出来的。就像王宝强,你要他去演“新新人类”的都市青年,估计不中。

  虽有翻拍的影视作品取得成功,但也有大量的失败例子。就同样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来说,旧版《西游记》拍摄条件是很困难的,但观众仍然十分喜爱,反复重播,后来各种新版《西游记》高科技的东西不少,但基本上算是失败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那些个孙猴子都没有六小龄童那种人性与猴性的完美结合的自然。

  1987版《红楼梦》当然不是没有毛病的,但那样的拍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些选秀演员去拍现代都市剧也许个个都是好手,但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拍《红楼梦》,对他们自己和名著都是伤害。经典名著是一种民族情结,内心最深的精神依托,新版《红楼梦》让历史很受伤,所以会引发众怒。但这不是导演的能力,也不是演员的水平,而是这个时代的闹剧,或者说是悲剧。唉,可怜的曹雪芹同志!
发表于 2008-8-18 15: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不久看到所谓的定装照开始的时候确实狠狠地雷了一把。有一点不容置疑,看到演员们的便装照,基本上都是俊男靓女。但是对这曝光的一组造型大部分都有些失望。我希望真的像剧组所说,那些所谓的定装照是早已淘汰的试装照。我希望是这样的。很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很主观,很不官方。

少年宝玉:也许是我原著看得不够细致,我在原著中未体会出宝玉成长的过程,所以有个少年宝玉出现,我的脑中没有什么概念。针对演员来讲,小演员确实水灵,挺可爱的,只是觉着灵气太多了,少了一些宝玉的痴傻。很期待他的表现,也许会比我想的好。

宝玉:第一眼看到宝玉,觉着很帅,因此很不理智的,很感性的觉着这个宝玉真不错,帅气又可爱。装束也不错,感觉还不错。也是得看表现了。

黛玉:“妈呀!这个大娘真健硕”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毫不夸张。体弱多病的林妹妹不晓得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变得身强体健。相当丰满阿!根本找不到林妹妹的感觉。据说,后来剧组安排她饰演凤姐,哎,我还是不满意。

宝钗:直接忽略,我不大关注,演员装扮貌似还不错,我比较喜欢。

湘云:厄厄厄,这个就是满口“爱哥哥”的傻湘云么?至少出嫁前的湘云还是憨憨傻傻的吧?

元迎探惜:元春,有些过于豪华了吧,宫里的日子看来过得还不错。总体还比较喜欢。
迎春探春,这俩姐妹忘记是哪个个,绝对家境困难,那衣服破破烂烂的;另外一个很是喜欢,感觉很不错。
惜春:还不错,有点出家人的气质。

晴雯:原著中我对晴雯情有独钟。心比天高,貌美如花,又有头脑,审视喜欢。只是命不好,无奈遭人妒嫉。这次貌似晴雯的演员是李少红导演亲自点的。服装、演员我都很喜欢,很喜欢,我感觉是我心目中的晴雯。

妙玉:原著中我喜欢的另一角色。看到楼上谋篇评论指责尼姑怎能头戴红花。这一点我一点也不在意。我觉着这造型,演员挺符合妙玉的气质的。

凤姐:哎!!!!哎!!!!哎!!!!!!
做作,我给她的两字。比原著更加做作,厉害阿!就三个字,不喜欢。

贾琏:好俊俏,很风流。

袭人:我只想说,宝玉,你亏大了!!!苦命的宝玉......

其他演员基本不抱态度,略。

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李少红导演,我相信她。期待早日上市!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5: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侧面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国观众对大张旗鼓的炒作和宣传的反感。新版《红楼梦》既然要大肆向大众宣传,自然要接受大众的评论和观点,更何况这部文学名著早已经拥有一大批忠实读者和专业的研究学者,哪能说宣传完了就自己去闭关修炼了。
个人觉得这是新版《红楼梦》宣传策略上的失败,将自己还未最终成型的作品置于数亿人的品头论足下,徒增舆论压力,更要面对吃力创新不讨好的结果。
试想张艺谋的奥运开幕式如果一开始也走这么一个过程,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有很多并不相通。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发表于 2008-8-19 06: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几句来

一、关于海选

事情总是物极必反的,超女成功,快男成功,并不代表着所有选秀活动都一定会成功。而红楼梦的海选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
红楼梦这部作品,单单从字数上看,就可以算是大部头了,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虽说是白话文,但是里面的很多内容,包括词曲、习俗、礼仪、器皿等等,还是需要好好学习和理解的。看过的人都知道,没有耐心,很难看完这部作品,而不静下心来,很难喜欢这部作品。而能有耐心并且能静下心来,看完并且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对于这部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
我们可能并不能因此推断出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推论的,就是喜欢红楼梦的人起码在面对和谈论红楼梦的时候,是有性格和行为习惯上的共同点的----认真,安静,用心。
这样的一个群体,不会抵触对于红楼梦的再创作,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自己的黛玉存在,但是每个人也都希望看到这些纸上生动的形象真正鲜活起来。他们(或者说是我们)所害怕的,是再创作的不用心,因为这是很喜欢的作品,是用了很多时间去读完,是花了很多心思一读再读才有了些许体会和见解的作品,自然的就会想去保护她,不求锦上添花,只求不被破坏。
红楼海选,看似风风火火,赚的盘满钵满,即使后来怨声载道,也可以说:我们在商业上策划的很成功。
其实就算是从商业的角度讲,他们也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义清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让更多的人通过新版电视剧,开始关注红楼梦,去阅读红楼梦”。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很是可笑。我想制片方可以做个调查,在中国有观看名著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习惯的人群中,没有看过或者说一点都不了解红楼梦的人占多大的比例。将这些人定为红楼梦主要的观看人群,要么就是他们的失策,要么就是他们先天底气不足。
真正会从一开始就关注,并且会支持到最后的人,绝大部分是那些已经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和喜爱的人。而这样目的性极明确又极尽鼓噪之能事的海选行为,正是这个群体在面对红楼梦时所不能接受的,甚至是不耻的。
他们不需要鼓吹,他们不需要炒作,红楼梦的优秀是他们心中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需要的,是你们和他们一样用心,一样用情,一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去创作,这起码是对这部旷世名著的一种尊重。
而红楼海选在一开始就表错了态度,和这种期望选择了背道而驰。
牌桌上有句俗话:“先赢是纸,后赢是钱”。
红楼海选的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表面看起来是商业成功,但是它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可预期的后遗症,我们或许不需要试目以待就能看到。恐怕最后输的东西,比输钱要可怕的多。


二、关于编剧和改编

如果不是炒作的原因,那么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强调编剧都是80后。
这样的划分意义何在?即便年龄层的不同,会导致阅历的不同,会继续导致理解的不同,那又如何?
改编一部名著,它的编剧应该如何选择?我想首先应该是基于对这部名著的喜爱程度,试想如果是一个连看都没看过的人,他如何改编,不如直接叫杜撰更好;然后就要看导演所期望表达的方向和目标,再选择对这个方向和目标理解的比较透彻,观点比较相近的人来进行改编。这样的创作才是顺畅的,哪怕能力有限,脉络也会表现的很统一,不会散。年龄在这里重要吗?而且还竟然重要到了唯一的地步!“唯才是举”、“唯能者任之”,难道这些话都是扯淡用的!
谁都知道,这和海选一样,毫无疑问又是一个炒作,只是这个炒作更白痴,连眼前的一点利益都没收到,先赔了好多。
本来我就一直很反感那种70后80后90后之类的说法,遇到个屁大点的事,也要如此如此的划分一番,死把大家往风口浪尖上面推,巴不得随时争来吵去的才好。就和任何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一样,这样一概的用个某0后来划分,无聊不无聊啊。现在更好了,你们拼命示好,强调编剧是80后,强调这是拍给年轻人看的,那是不是其他的某0后们,就都不要看了?况且你拍的真好,也就罢了,如果拍的是个XX啥的,还说只是为了80后而拍,你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唉,这个炒作,何苦来。

对于编剧的年龄,除了对于白痴炒作的反感之外,我倒没有更多的想法。任何年龄层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说谁的更好或更不好,就好像这么多年下来,索隐派也好,考证派也好,没有可比性。
但是这些编剧中,竟然有人说没有看过红楼,让人不由得不倒吸一口冷气。改编名著,而从来没有看过名著。不敢说后无来者,恐怕前无古人了吧。
另有编剧表达,这次改编的新红楼要将情色功夫做足,于是,第二口冷气。
红楼梦中确实有情色成分,而且不少,但是那些部分描写的大都隐晦和唯美,而且细读之下,你会发现,这些和事情的发展,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交代,息息相关。红楼梦是一部世间万象书,而这部书里面最着重表现的就是人性,人性自然离不开情欲在里面,但是这不是唯一,更不是重点。把这视为重点表现方面的那不是红楼梦,而是金瓶梅。
秦可卿的天香楼情事,贾宝玉的初试云雨,都是编剧说明要重点表现的对象。照此推论,为了更大幅度的迎合市场,恐怕宝玉和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的若隐若现的故事也需要深挖,坚决不能也不舍得放过了。
原著中贾宝玉一梦到太虚幻境中,醒来之后心有所想,而袭人也就脸红心跳,半推半就了。短短篇幅,将这两人所思所想,性格脾气,关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都做了交代,并没有任何露骨的描写。
确实,这里也直白的描写了,春梦一场,并非了无痕迹的。但是如果所谓的做足情色戏,就是要浪漫全面的刻画这两人如何宽衣解带,翻云覆雨,从两个不通人事的孩子长大,以至于细化到道具要选择什么样的床单,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的话,倒是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之前看过好多好多后人写的和红楼梦相关的小说,后传,前传,别传,很多都是抓住一个人物,或者一个点,就YY开去,也挺有意思的。只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千万别叫《红楼梦》了,不妨改为《红楼梦之情色篇》,然后等到合适的时候,再续拍《红楼梦之“其他”篇》,也是个路数。
改编如此鸿篇巨制的名著,很难要求大而全,但是也千万不可以偏盖全。
至于第三口冷气,编剧还没有对改编进行新的表达,就先备好了放在这里,随时准备倒吸上来。


三、关于演员和造型

记得87版红楼梦那会,我还小的很,小学生,第一遍红楼梦才似是而非的读完,好多字都不认识。当时杂志上登出主要演员的照片,后来被我信奉为大半个红学家的父亲就说,这个红楼梦一定能拍好,你看这些演员,看起来都不太漂亮,和想象的有差距,但是他们的神情,很有气质,和红楼梦相符的气质,还没开拍就完全入戏了,很好。
我那时太小,还不懂气质是什么东西。
现在想来,气质这东西没那么复杂,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书中的时代,没有现代化的一切东西,那时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天差地别,很自然,现在的人和那时的人在气质上也相去甚远。这恐怕是古装戏最难的一点了吧。
而如今21年过去了,我们和87版的人相比,离那个时代又久远了21年,巨大变化中的21年。
我很难去评价演员本身,美丑胖瘦,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何况形似和神似都是需要再创做之后才好判断的,所以目前就此评判为时过早。是惊喜是失望总要等作品交出来了再说,姑且算个悬念吧。

造型,早就雷倒一片了,我也未能幸免,同样被雷。
叶锦添的创作也好,李少红的解释也好,对于艺术家,我们应该尊重。
但是有一点我想不通,“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没错,可是人家话里面并没有说可以扭曲生活吧。红楼梦没有写明年代,但是从里面的器皿习俗考证个年代恐怕也并没有那么难。那个年代的穿着打扮是什么样子的,大概也总能有个概念,提炼也好,升华也罢,总要有个根基。
现在这样的创造难免“凭空”的嫌疑。昆曲的头饰很美,我承认。生活不生活我们不讨论,毕竟是艺术嘛,高于生活了。但是只是高于生活啊,可没有说脱离生活。
我们要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但是也请艺术家们,适当的尊重一下原作者—--曹雪芹吧,毕竟你在创作的是人家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而并非你们的原创。


四、关于对网友的一种评论

这一点,因为看到了前面转发的一些观点,想说两句。
前面有个观点认为网友的一些做法已经到了强权和压制的状态了(以1楼观点为代表,其对抵制红楼梦外其他抵制的观点表达不在此列),我承认有这种发展态势,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恐怕我们都能客观些。

现在中国的艺术创作有很多政策性因素在里面。具体是什么,我并不能总结清楚和完全,所以不说也罢,何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了解渠道。
而因此受益的作品很多很多,这次新版的红楼梦恰巧就是其中之一。
尚未开拍,便铁定上央视一套。这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政策性便利条件。而这个条件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愁广告商。巨额的拍摄资金从何而来?赞助、出资人,除此之外的呢?最早说要拍的时候,新闻就有进行说明,也是政策性的。
这样看来,这是一部不愁投入和产出的电视剧,而这个不愁的原因何在,不言自明。
如果这个电视剧真的拍成了一个垃圾,那么它为什么会有成为垃圾的先天条件,也不言自明。

在这种背景下,网友的那种做法,还算是强权政治理念下,惯于压制的表现吗?
要我看,这只是被压制的人在进行呐喊。网友的数量再多,意见再统一,依然在某些问题上沦为弱势群体。甚至集体的,自认为强有力的呼声,完全被无视,这又是什么的产物呢?
我想绝大多数网友希望看到的,绝不是那些权力和挥舞着的大棒。可是如果它本就无形的客观存在着,那该如何?

此部分效仿1楼作者表达观点的语气来结尾:我觉得在抵制新版红楼梦事件上,网友们所努力的目的,是为了在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社会时,尽可能的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如果存在误会,应当是解释为主,如果做法欠妥,应当以引导为主。避免内讧,不要在事情没有结论的时候,就急于寻找替罪羊。有条件的人要积极利用手中的笔,把民众呼声传达到更高更远或者更应该听到的地方。不同观点可以持续争辩,但是千万别急着上纲上线到强权政治的高度。从长远看,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表于 2008-8-24 0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同深受。。。

前两天因为一朋友认为刘翔是在作秀装病
我愤然与之断交:再别来找我说话!
其实当时已意识到声音不可能统一
但还是忍不住脾气以刺猬的方式来迫使我身边人与我政见一致。。。
哎。。。总是做不到包容异己
发表于 2008-8-30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

我就从没看完过。。。羞愧ing
不过那个照片,的确可以使人昏厥。
别跟我说这个红楼是什么艺术之类的,现在全民一个劲地往钱看,谁会做那种傻事?就算你说不是,看看那个恶心巴拉的海选,吐都来不及。
李少红我喜欢,可是这么个大部头,导演能控制多大的局面,就难说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5:56 , Processed in 0.05441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