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514|回复: 3

[交流] 想见断背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0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过,今天忽然在吧里看到了,分析的比较特别,个人非常喜欢转过来给大家看看.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1162090#trackback转载

<应该是蓝祖蔚(台湾一位影评)写的>
熬了两个星期,终於交出了这篇文章,谨向远在美国的李安致敬,也做为自己的鸡年封笔之作。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李安的《断背山》,颠覆了美国西部电影的传统,也颠覆了美国影评的解剖与书写模式。



因为《断背山》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像境界,描写了中国人含蓄却澎湃的的暗流爱情,明明是一部探索华人灵魂的电影,却借寓了美洲山林,却托付白种人的肉身来践履。



传统的电影分析要从象徵、叙事和观点来解构一部电影,但是这些技法一旦遇上了李安的《断背山》却突然不管用了,只因为李安深悟「无招胜有招」的至高武功心法,每一个传统用来解剖电影的手法,在《断背山》前都突然不知该如何下刀了。



先从象徵谈起。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断背山!」这是李安导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点禅机,然而内含的梦土、避难所、乌托邦、桃花源的意境和旨趣,却又不是那麼鲜明,《断背山》中的断背山即是片名,也是主角的魂魄所系,山影山形何等重要,但它就是存在,就是静静屹立眼前,不像传统电影那般刻意去打造「奇峰一见惊魂魄」般的壮观意像撞击。触目是有朗朗睛空,清风明月、密林烟树的意像,入眼的却不是雄峻伟大的山势,你很难在「奇观」上做文章。



这样的景色选材,其实不是美学上的大跃进,而是回归传统画论的内敛隐约美学,一切就像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畅论自己的山水画理论时所说的:「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断背山》存在人的心中,而非眼前的奇景,它不是要你「看见」,而是要诉诸你内心的「想见」;它不会像《大河恋》或《轻声细语》的好莱坞传统美学那样,先让你撞见奇山好水,心生慕羡与爱叹之情後,历经人世扰攘,终究再回到梦中净土洗涤伤口。



断背山的华美与圣洁,不在山色,而在人心。对智利牧羊人与美国农庄主人而言,断背山只是座放牧营生的山头,羊群走过,营火烧过;对恩尼斯与杰克而言,却是他们魂梦依止的唯一净土。是的,一切只因为他们爱过。



传统的分析手法会告诉你,他们只能在人烟罕的至山上相爱,因为他们的爱是禁忌的爱,是见不得人的爱,是只能偷偷摸摸进行的爱,孤绝是寂寞的,孤绝却「安全」的环境因而释放了他们的心灵,解放了他们桎梏的情欲……就像他们都要靠异性恋的婚姻与子女来包藏最底层的性向,都必需借用世俗的假面来压抑翻滚的情潮。然而层次仅限於此的创作手法就未免太落俗套了,李安的成就就在於他超越了这个传统境界。



不求你「看见」,却让你能够「想见」,就是李安电影艺术技法在《断背山》中的大跃进。不但「断背山」如此,同志梦魇亦是如此。



恩尼斯的童年曾经目睹同志牛仔被私刑整死的惨状,老套的心理分析式做法就是恩尼斯会在夜半时分被这个噩梦惊醒,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以示「父权主流」的强大阴影。然而,李安只让它出现一次,而且是在营火边不动声色地吃著豆子时短暂的意像回述。存在就好,不需指点,更无需强化,观众自能心领神会,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致意,不但低估了观众,更低眨了电影意境。至於,杰克是死在换胎意外上?还是被人以轮胎私刑殴死?他的妻子有「说法」,恩尼斯则是有「意像」,点到为止,各取所需的人生诠释,更是意在言外的开放空间了。



然而,李安除了追求类似「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的冷静艺境外,戏剧张力的营酿则是在清冷人生中,添加炉薪,点燃红焰的手段。



恩尼斯与杰克睽违四年後的重逢,先是一秒钟的世俗拍肩,继而一楞,继而相拥相吻,从「见」、「停」到「动」,三秒钟不到的节奏旋律,说完了爱情的焦燥与急切;然而,李安再迅速切入恩尼斯妻子Michell Williams的门後窥见,她的错愕、尴尬、不解与瑟缩则是一并浓缩在她枯坐在木桌旁的身影中了。



这类瞬间爆发或急速冻藏的身心矛盾,先後以各种不同情貌现身,你可以在国庆烟火下的争辩、洗碗槽旁的吐槽摊牌和感恩节的餐桌上,翁婿争夺开关电视的主权事件中,都看到了高密度的压缩与解放力道。  



不过,李安念兹在兹的还是意境。  



就像原著小说家安妮.普露在这篇只有三十页的小说中所写的一段最纯情,却是意像最鲜明的文字:「在那个遥远夏日的断背山上,最令杰克忆想、渴望,却也最无法理解的感觉是:恩尼斯从身後靠近他,抱住他,以沈默的拥抱满足了某种彼此共享而无关性爱的饥渴。」爱情中,性是必要的宣洩管道,然而,不多言语,不费唇舌,只想留住今生今世的相依偎与相黏缠,却才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回想曲。





李安一再运用了中长景的镜头,人在苍天下,人在青山间,人在野火旁,他们曾经翻滚,曾经互殴,曾经流血,曾经狂笑,最後,这一切都得藏放在心田的记忆库内,所以呢,作曲家Gustavo Santaolalla一直用几声轻弦,说著同志悲情;所以呢,Rodrigo Prieto 的镜位一直把最大的空间留给蓝天和大地…人是渺小的,他们的爱情是卑微的,在好山好水之下,他们的叹息,风听见了,雨也听见了。你和我也听见了。
发表于 2008-3-26 0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08-3-26 1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没有看过这个评论,谢谢。李安就是用温柔的述说叫大家陷入其中。
叫大家和他们两个同呼吸
发表于 2010-5-18 23: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美國親眼見證一下那景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8:17 , Processed in 0.04620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