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音乐》三月号 声色场
撰文/烟灰散烬
如今,“同性恋”不再是禁忌与隐晦的话题,正日渐游离边缘的状态,与主流文化无比接近。从1919年第一部同性恋题材电影《与众不同》在柏林上映,到2006年华裔导演李安在各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的《断臂山》,许多导演不断用影像来诠释他们眼中的同性恋世界,尝试用自己的观念来扭转世人的偏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的动人之处,其中,包括了电影配乐。这样一种欲说还休、平常人很难理解的感情,除了用对白来加以诠释,很多时候,还需要用配乐来抒发一些微妙的情绪,如此一来,这些电影配乐跟别的电影相比,往往多出了一层隐晦的含义。但其实,剥离同志电影的标签,音乐的本真都是一样的——能够打动人就足够了。
《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以乡谣清音驱走阴霾
从威尼斯影展到金球奖到奥斯卡,李安的这部新作一路高奏凯歌,把一些重要奖项一一收入囊中,这亦是他继《卧虎藏龙》之后,又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作品,继《喜宴》之后再度涉足同性恋题材。而这一回,讲述的是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绵长而真挚的爱情。时间,婚姻,世俗的一切,甚至是死亡,都没有把他们分开,就像被Jack收藏在衣柜里的那两件相互套合的旧衬衣,早已超越了一切,合二为一。李安说,他想讲的,只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与性取向无关。“彼此相爱的人,在忍受中继续生活着,相爱着,创作着。世界最大,不过是你我之间的事。”仅此而已。
为本片担纲原创配乐的,是阿根廷音乐鬼才Gustavo Santaolalla,原声碟之中,共收录了他创作的7首配乐作品。Gustavo Santaolalla曾经是墨西哥摇滚大团Café Tacuba的制作人,在1998年曾经出版过一张个人演奏专辑《Ronroco》。近年开始给一些导演主理配乐,在《惊爆内幕》、《21克》、《爱情是狗娘》以及《摩托车日记》等片中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作品。
在本片,Gustavo Santaolalla一洗过去华丽繁复的拉丁音乐风格,以清新的吉他和弦,筑起了一个与大山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的纯净世界,两个男子,在这些轻松简约的乐声中,相遇,相爱,缠绕一生。
至于碟内收录的多首人声作品,演唱者大多是乡村民谣界大有来头的人物,他们合力以清新的乐音驱走故事中的阴霾。由美国老牌乡村民谣女歌手Emmylou Harris演绎的电影主题曲《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在不久前刚夺得金球奖“最佳电影原创歌曲奖”,散发淡淡凄怨的女声,为这段感情作出了有力的诠释;而负责歌曲创作的Santaolalla和Bernie Taupin还有其他合作,分别是由新生代民谣男歌手Teddy Thompson所演唱的《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以及Jackie Greene的《I Will Never Let You Go》,一首青涩而深情,一首温柔而执着,皆是Jack与Ennis爱情的注脚。另外,Teddy Thompson还跟加拿大创作才子Rufus Wainwright翻唱了60年代乡村乐巨星Roger Miller的名作《King of the Road》,但水准并不及他个人独唱的那首作品。碟内还出现了民谣歌手Mary McBride、Steve Earle等人的身影,虽然并非主角,但同样保持了一定的水准。至于另一位乡村乐常青树Willie Nelson翻唱Bob Dylan编曲的民谣《He Was A Friend Of Mine》,是碟内另一首颇有分量的作品,看完本片,再回到这首作品,你会发现,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不良教育》(Bad Education):与影像天造地设的弦音
佩德罗•阿莫多瓦是西班牙电影界的“国宝级”导演,从1980年的处女作《佩比、露西、伯姆和其它姑娘们》(Pepi, Luci, Bom and the Other Girls)到2004年的这部《不良教育》,大部分都在全球范围取得不俗的评价。
阿莫多瓦的电影主题总是离不开“死亡”。形形色色的死亡,在多角度的呈现中,显得动人心魄。除此以外,他的电影总是笼罩着一层暧昧难辨的独特气质,蛊惑着人一步步进入,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近作也毫不例外,越过同性恋这一层戏,他更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人性正负两极的思考与所谓教会信仰和教条的讽刺与反思。在他以电影胶片所构成的世界里面,没有绝对的善类,也没有绝对的邪类,邪恶与善的交锋一直潜藏在人的意识里面,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互相更替互相侵蚀难分难解,真相混淆,最终,邪恶与善殊途同归。
主理电影配乐的,是自1995年的一部《我的秘密之花》(The Flower of My Secret)就开始跟阿莫多瓦合作的老搭档——西班牙电影配乐家Alberto Iglesias。Alberto Iglesias的电影配乐总是与阿莫多瓦的电影氛围十分熨贴,却又总是亦步亦趋地区隔开来。最惯用的手法,是弦乐与小号的交织,不失浪漫与抒情,但更多的是压抑与沉重。难得的是,他为不同电影主理的配乐,从来都不会轻易让人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哪怕所运用的手法如出一辙。
Alberto Iglesias所编配的音乐,与阿莫多瓦的影像如同肉体与肉体之间的镶嵌,天造地设。本片原声碟收录了26轨音乐,除了几首挪用过来的插曲以外,基本出自Alberto Iglesias之手,影片的基调趋于阴暗。欺骗,死亡,童年阴影等命题在低回错荡的弦乐与女声合音中此起彼伏,始终找不到靠依;Nat King Cole的名曲《Quizas, Quizas, Quizas》在重新编曲与演唱后有了另外一种况味,而由清澈的童声所演绎的《Moon River》以及压轴的童声清唱《Jardinero》则是全碟的高光点,像出现在阴天里的亮光,在瞬间,把晦涩之气一洗而空。
《花园》:彼岸的声响恍如幻听
“性如海一般宽广,异性恋并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罢了。”说这句话的人,是英国导演德里克•加曼(Derek Jarman)。从他1975年拍摄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塞巴斯蒂安》(sebastine)到1994年2月19日死于爱滋病,这段时间,他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他才华横溢,集画家、诗人、独立制片人、导演等于一身,在这些领域里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性取向毫不避讳,作为同性恋权利活动家,为同性恋者寻求合法利益和公理的过程中,显得桀骜不驯,因而,成为许多保守人士猛烈评击的对象。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带着浓浓的个人气质。他总是用十分简陋的摄影机,拍出唯美而极致的影像。这部完成于1990的《花园》(The Garden)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一部。
《花园》跟加曼的其它作品一样,都不那么强调故事情节,甚至变本加厉,只是一味地呈现美不胜收的画面和极致的人物造型。当然,还有全片一直作为声音背景、暗暗流涌的音乐。
“我带领大家走一段没有方向、不确定,没有美好结果的旅程。灯灭之时,我将独自带着强大的力量和明确的目的开始寻找。”这是影片最初的旁白。画面从这开始出现繁复而华丽的影像。骤然变换的光束。从天花板淌流下来的水滴。大风。摇曳的芒草。层层叠叠的海浪。水的波光。焯跃的火光。流动的云彩。艳丽妖冶的花簇。高举火把、赤裸上身的男女、手心带血的白袍男子、温柔地亲吻与拥抱的绝色少年,一众围坐在桌边手执高脚杯用手指轻抚杯口做着轮回的动作、戴头巾的老妇人……
如梦如幻的意境,抽象而充满隐喻。对白很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直不间断的音乐。配乐人是Simon Fisher Turner,曾经为加曼的多部影片(包括遗作《blue》)担任配乐。很难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为本片所作的配乐,皆因每一段音乐同样异常抽象,要是单纯从技术上分析而抽离其中氲氤不散的独特气味亦是失之偏颇的。总的来说,音乐的调子清冷而疏离,在隐隐约约、稀薄而绵长的电子声效和各种声音采样的笼罩中,时或出现一些管弦乐器的声响,逐渐上升然后下坠。有些时候,需要凝神静气,方能觉察到声音的存在,恍如幻听。在一些主要的段落里,出现大提琴的呜咽,低调而凄美。没有一般影片惯常使用的、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碎裂的片段,却恰恰与影片的气质有着天衣无缝的吻合。
“这一年的冬天没有来临,而季节已经更迭……”,加曼的《花园》其实是他的一个梦。只是这个梦,做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醒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