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写blog,写点自己擅长的吧
前两天在学校论坛上见有人转载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听完Paul Barnes的钢琴演奏会回来,趁热打铁,记录几点。
整个过程中,演奏者本人自然忙于产生音乐,而我主要就是在听音乐。从开始的新鲜,到
渐渐地走神,无聊,到产生自己的想法阶段,再到闭目欣赏,然后又被掌声惊醒回神,接
着进行上述循环,这就是一整个过程。
产生的想法很杂。
用纯正的美音讲解如何理解李斯特音乐加上随行的翻译夹杂片断演奏,我感到不常有的身
为名牌大学学生的骄傲,才意识到辛苦来到名牌大学学习,原来可以有如此多珍贵的机会
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优势的基础上再继续搭建着优势。拓展,拓展。真正
的好学校,就是一个提供多样化物品的巨型超市,而且不需要有促销员,让顾客真正感觉
到“自选”。
每个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会弹钢琴的人,可能会更注意演奏者的手势,身体协调之类的
;常听音乐(而非歌曲)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曲子本身;更优秀的鉴赏者可能达到了各
方面的综合欣赏,这里有曲子、钢琴质量、演奏者对曲子的理解和表现情况、演奏环境的
音响效果等等。而我吧,算是倾向于曲子本身的人,所以闭眼睛或者对着某处发呆着听音
乐是我常干的事,而今天有几个时刻我看着Paul,从轻柔平静骤变到相反,其姿势也随着
改变;听着不断重复变高的音阶,相应看着他重复有规律行走的手,突然觉得体力和脑力
的共同节奏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于是想到钢琴是体力活呢,还是脑力活?其实都是,并且
融合。场馆并不好,钢琴附近的声音被压抑没有充分得到张扬,我觉得这是一种可惜和不
完整,因为正如前所说,曲子、钢琴质量、演奏者对曲子的理解和表现情况、演奏环境的
音响效果,整个活动是这样搭建起来的,全部都是技术,人自身的技术,人对于物的技术
,这些技术之间没有档次之分,不能觉得搞搞场馆就是外围就是小伎俩就是锦上添花,殊
不知每一个环节都是很了不起的,只是对于音乐家,场馆是外围,而对于建筑师材料师,
曲子和演奏是外围。对于音乐而言,没有听众就没有意义;对于听众而言,直接接触的永远是音乐毛坯经过整个体系后的“耳边音乐”,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
耐暾?允嵌嗝吹闹匾??
还有的想法给跑了,不追了,做别事去。
因为发现其中很多观点和自己很相似,自己就想到了很多:
钢琴到底还是一门表演艺术,演奏者的舞台演出也是除了音乐本身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上,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女生(尤其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那种)做出一些过分夸张
手势(手腕过分的扭动)和不自然的前倾后仰,总是很看不惯
再就是音响效果,国内的演出现场往往还赶不上维也纳的转播效果,很难恭维
对于作者提出的那个循环还是很赞同的
再说演出环境,国人经常搞的满场吵闹不堪,实在无法静下心来欣赏音乐,
穆特上回到上海去演出不是还因此停下来站了2分钟,
而且演出中间不断有人迟到,迟到本身已经是很不守规矩的了
(国外正规演出到点大门就关上了,只有中场休息迟到的人才能进来),
进来了还不赶紧坐下,还要找熟人打招呼,一双高跟鞋哐啷哐啷的,简直招人讨厌.
还有就是好几次听音乐会都有家长带着莫大点的孩子来,觉得让孩子多少学点钢琴演奏技巧
实际上那些孩子多半是不自愿的,整场演出根本坐不住,一堆孩子在一起吵吵嚷嚷的
我们国人这方面的教育似乎又很缺乏,所以,我听的n场音乐会就这样被...了
在这一方面,很高兴,起码我所接触到的大学生还是做的很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