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5058|回复: 31

[交流] 左手情人,右手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0 17: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复看了《Maurice》,1987年的片子,那是大一的冬天无意中找到的,很忧郁的英伦风格, 充满了浓浓的英

伦忧伤的抒情诗的气氛。那是一场一个世纪前不凡的恋情,在离世孤立的剑桥校园里,面对世俗与感情,我们

是勇敢的迈出一步,还是永远的只是后悔与无奈,魂不守舍的如一副空壳不会幸福与开心?
  
     
    在那温情的校园,他们相遇,并且在不知不觉地爱上对方,或许就是这样,我们总是不能清晰的领悟自己。
     
     想想1980,同性感情还是倍受世人谴责与唾弃的时候,依旧有人冒天下人大不讳,去触碰这样的故事。

      结局是这样,或者不是结局,而是启示:世俗总让有的人无法幸福如愿的生活。

      ……(墨里斯告诉杜恩,他爱上了斯考特,并愿意与斯考特永远生活在一起)后杜恩心情


复杂地走进卧室,看到坐在梳妆台前的妻子安,他从背后抱住她,热烈地吻着她的头发,安受宠若惊地笑了一

下,她从镜子中诧异地看着杜恩,因他很少有这种亲热的举动。杜恩关上一扇百页窗,划上插销,他回过头

来,意味深长地看着安,微笑着。他走过去去关另一扇百页窗,心中突然涌起的难过使他不得不停了下来。
   

      他看着窗外,那一直珍藏在心中的往事又一次历历在目——
   

      窗外的草坪上,当年读书时代的莫利斯向他跑来,一如他第一次见到的那样——年轻,俊朗,

他向他跳着、叫着,……他的微笑,他的神情是那样地动人,那样地令他心动,令他向往……

那是他生命中最纯洁最美好也是唯一的真爱……

      安走过来,用手臂环住杜恩,问道:“你刚才在和谁讲话?”
  
      杜恩也微笑着:“我在背演讲稿。”

      就这样,——影片最终定格在杜恩透着深深失落神色的双眸里……

      我以为我不会为那些虚构的感情流泪 ,可是我还是一次一次的忍不住.....心痛得裂了一样,一次一次的要抱

紧自己,深怕会吓到沉睡的他们,深怕会让他们知道 ,我会为了这样一段感情 流泪。

       “性的海洋很广阔,异性恋不是正常,只是普通。”——德里克·贾曼

       幸福不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最终目标么?
   
      单纯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维持到永远么?即使是爱情?我宁愿相信那是个永不会苏醒的美梦, 即使主角不

是我。在爱人面前,我们都会变得敏感,无理取闹而且小心翼翼,一如孩子,可是如果只让你等待一个空头而

时刻会破灭的允诺呢?在Clive被吓坏而倒下的时候,Maurice才第一次吻了爱的人,Maurice愿意为他承担一切又

如何?对人生的失信,对一份感情的绝望不是足以把我们打败么?

当爱的人只是让我等待,我该不该相信自己?
  
       既然早知结果,又为何还要开始?
  
      心很痛。

       咬住手指,逃出宿舍,却逃不出眼泪。已经是凌晨,有谁还醒着?

       希望在远方,而心痛在眼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6-11-30 2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这些文字都是你写的吗?最近看你发的东西,总是不知道如何回复。

感情的世界可能就是这样吧,不痛不叫感情。
所以有人说过人的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天堂、地狱、人间。每个人都会在感情中到达天堂,然后都要在地狱中经受磨难,最后才能来到人间,过简单而平实的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说出“平淡就是幸福”。

希望永在,不管心有多痛,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0 23: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很希望自己一觉就不要再醒来。
              不要再醒来。
发表于 2006-12-1 1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睡个懒觉,全当休息吧~

再醒来的时候,或许一切都会好的
发表于 2006-12-1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Bella说得对,地铁不要不开心呢~也许一切都会过去.
《Maurice》还没有看过,经地铁这么一说,会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21: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06-12-1 2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客气
发表于 2006-12-2 2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MAURICE》是我最喜欢的片子啊啊啊!!!



转过来介绍一下:

转自:http://hi.baidu.com/19981/blog/item/0a16550f36c8822a6059f3e8.html

中文名称:莫里斯的情人
英文名称:maurice
别名:墨里斯 莫里斯 情难禁 墨利斯的情人 失爱 伦敦故事
版本:银狮奖.同志类
发行时间:2004年02月24日
电影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 James Ivory
电影演员:詹姆斯.威尔比 / James Wilby
     休.格兰特 / Hugh Grant
     鲁珀特.格雷夫斯 / Rupert Graves
地区:英国
首映:1987.09.15
DVD发行:2004.02.24
颜 色: 彩色
时 长: 140分钟
类 型: 文艺

『内容简介』
    影片讲述了1908年,英国,剑桥——
  两个来自贵族家庭的剑桥学生——Clive和Maurice偶然相识,心心相吸,进而产生感情。一日,Clive终于鼓起勇气对Maurice说他爱他。Maurice相当震惊,因为在当时同性恋便意味着道德沦丧、前途尽毁。

    但是当晚,Maurice悄悄爬进Clive的房间,吻了Clive一下并耳语了一句“我爱你”又轻轻离去。两个人就此沉浸于爱河之中……。然而拥有一片大好政治明天的Clive从一开始就在政治前途和对Maurice的感情之间做着抉择。最后,他选择了仕途。 

    毕业后,Maurice和Clive保持了好朋友的关系。Maurice一往情深地爱着Clive,从未改变,但Clive为了政治前途和富家小姐结了婚。万念俱灰的Maurice在Clive家里认识了Clive的家仆Scudder,一日深夜,Scudder爬窗进了Maurice的房间,和他拥在了一起……

    失落的Maurice终于重新找到了爱情。但两个人终究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份爱情怕只是路过。

    Scudder的父亲让Scudder辞掉Clive家的工作去阿根廷做事。为了Maurice,Scudder留了下来,他在他那一间小小的、简陋的船屋里,等着Maurice的到来…… , 这其实是一个爱情悲剧。

    整个故事包含着热恋、选择、背叛。Clive和Maurice之间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原本可以是非常完美的。在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英国,Clive和Maurice来自同一个阶层,有相似的背景、教育程度和爱好,如果一切顺利,他们还有相似的美好的未来。然而他们最终没有走在一起,暂且抛开英国社会反同性恋的窒息气氛不谈,只看Clive本人,他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绅士,地道到连爱情也如绅士般柏拉图。


    没错,是Clive先开口对Maurice说爱的,但他只是把爱情当作一个绅士的Good manner,他希望得到的其实是Maurice和他一样柏拉图式的回应,只是他没想到Maurice是英国绅士的“叛逆者”,Maurice爱了,就会将生命中的一切付给了这份爱,同时也希望对方一样将爱全付给他,这终究和Clive理想中的爱情相去甚远……

    影片中李斯特爵士因同性恋行为被判刑、名誉扫地对Clive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因此最终促使他放弃了对Maurice的爱情。是,社会的不宽容的确是一个方面,但如果我们大胆假设:即使他们处在一个对同性恋非常宽容甚至是认可的社会,Clive和Maurice的结果仍然会是劳燕双飞。 而Scudder和Maurice之间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原本是不可能的。还是那个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英国,Scudder和Maurice来自完全不同的阶级,几乎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很出人意料的,他们最终走在了一起,至少在电影结束时是那样。

    还是抛开社会不谈,成全这份不可能的爱情的,正是Scudder和Maurice两人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柏拉图,他们都是将灵与肉视作最崇高的凡人。两个人在这一点上何其相似:他们第一次都是爬窗进了情人的房间,他们都要性爱,他们都把对对方的爱放在最高位置,高到他们都为这份爱放弃了各自原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很难说谁对谁错,是谁背叛了谁,三个人的选择都很正常。就Maurice而言,Clive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Scudder,只是他的一个安慰;就Clive而言,Maurice背叛了社会,更影响了他的前程,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顾及自己的前程和生活又有什么不对吗?;就Scudder而言,也许他是真的爱他,也许他是为了别的。
完美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而美好的东西又是稍纵即逝,一般的事物尚且如此,对于这社会不容的同性之爱又能怎样呢?

    本片原著,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 E.M.Forster 1913写下的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Maurice》,这部小说直到作者故后才得以出版。1987年,英国唯美派电影公司Merchant-Ivory将原著小说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制作之精细、画面之醉人、演员演技之精彩,成为一座后来同志电影很难超越的珠穆朗玛峰。

【获得奖项】

《莫里斯的情人》曾获得多项大奖
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87)
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 (1987)

同样的威尼斯,异曲同工的《MAURICE》和《断背山》!~



本帖最后由 侍卫官 于 2006-12-2 21:11 编辑

发表于 2006-12-2 2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篇不错的影评:

转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2512/


昨天晚上顶着第二天还有场不大不小的考试不管,坚持把「Maurice」(莫里斯的情人)看完了。果然还是抵挡不了同志之爱的暧昧和诱惑,在「Maurice」是展现得如此纯洁美好。
  
  英国剑桥,主人公Maurice经历了不同寻常的1908年。偶遇巧合。如果不是那天Maurice没有见到该碰到的人,那么也许他将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如电影开篇那个老师对他说的那样,和女人结婚生子。然而,他遇见的却是气质非凡的Clive。相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他们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渐渐地,那种默契上升到了心心相吸,然后Clive对Maurice说“我爱你”。Maurice一开始因当时社会的道德束缚一时无法接受,等明白过来他也爱着Clive的时候,他便义无返顾地投入其中,既而到爬窗进入Clive的房间,吻他,说他也爱着他。他们拥抱,接吻。Maurice甚至为了和Clive约会翘课而被学校开始,但他并不后悔。他们之间无性,但有爱,那种Clive所坚持的柏拉图式的爱。但这种爱毕竟是被当时保守的英国所唾弃不齿的,Clive的好友因同性恋被捕而断送了大好前程。深受打击的Clive精神几乎崩溃。他突然昏倒在地,醒来便泪流满面不住地哭泣,脆弱的像个婴儿。Clive是那样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他懂得颜面,懂得这个社会接受什么,他不想被社会抛弃,他选择离开Maurice,和富家女结婚,走上一条平坦光明的仕途。而Maurice却留在了原地,他无法相信当初那个说爱他的Clive先抽身而去,自己却已经无法自拔地爱着Clive。Maurice和Clive依然以好朋友的身份相互来往其家,而Maurice的眼睛从未离开过Clive一分一秒,他忘不了他,他甚至去看心理医生以求摆脱这禁忌的欲望,但终未果。Scudder的出现,无疑给了Maurice心灵上最大程度上的填补和安慰。Scudder只是Clive家的仆人,这个身份卑微的人默默注视着痛苦挣扎的Maurice,终于在一天夜晚爬进他的房间,对他说“我知道你很需要我”。他们做爱,相互索取。也许Scudder是爱上了Maurice,原本他可以抓住这个把柄威胁Maurice就可大捞一笔,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写信给Maurice,在船屋等他,在他离开英国前千方百计地找到Maurice,为了和他告别,见了面之后却更加舍不得离开。于是Scudder最终放弃在阿根廷的工作,留在英国,Maurice的身边。那天,Maurice匆匆赶去船屋和Scudder相拥,他确确实实地抓牢了Scudder的爱,爱得抛弃彼此之间的阶级差距,任何阻隔。那天,Clive从窗口看到的景象却是那个在剑桥草坪上一副学生气的Maurice朝他傻笑着,挥动着手臂……
  
  又把故事写了一遍,回忆过程极其艰难,不是健忘,而是在脑海中的片断画面太多,无法组织,因为过于美好,生怕误了情调和氛围。故事终了,不知结局属喜属悲,至少在最后几个镜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Clive眼里Maurice回眸一笑的那个瞬间幻觉,亦真亦假。Clive深蓝色的眼睛里埋藏了太多忧伤,或许那一刻他深深地后悔了,他的Maurice从此便不再属于他了。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Maurice和Clive终究是不能在一起,因为Maurice对爱过于执着,因为Clive过于理性,两人的爱情观偏差太大。结局竟然是Maurice和Scudder在一起,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被Scudder不计回报的爱所感动,明知自己的身份不配Maurice但依然有着那双真诚的眼睛注视着Maurice。他们暂且在船屋里互相取暖,之后呢?他们如何在那个等级森严保守冷酷的英国生存?
  
  不感相信那是1987的电影作品。美丽的剑桥渗透着上世纪初的浓郁的英国气息,那里见证着Maurice和Clive的爱。
发表于 2006-12-2 2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MAURICE》,我更喜欢Maurice和Scudder这一对儿。喜欢Maurice的执着和Scudder的纯朴。

E. M.Forster写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E. M.Forster的自传体小说《MAURICE》完成于1914年,直到死后才出版此书。以下是转来的一篇介绍:http://tangyi222222.5i5j.org/rea ... ;page=e&fpage=1

E.M.Forster人生、作品及电影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通称E. M.Forster,1879~1970)是本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少年时就读肯特郡唐布利奇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促成了他对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反感。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加入了门徒社(The Apostle),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著名学者列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门徒社成员推崇哲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的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福斯特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开始形成。在此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 O. Meredith。Meredith后来成为小说《莫利斯》(Maurice,又译《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莱夫的原形。门徒社的成员毕业后大多活跃在知识界,并组成了“布鲁斯布里集团”(The Bloomsbury Group),代表着当时英国思想界的进步力量。   
    福斯特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和希腊旅行,陶醉于那里的异族文化,更加深了他对英国僵硬的社会秩序的不满。190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描写一位英国贵妇与一位意大利平民结合后两家对此的不同感受。略解福斯特心境的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影子。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向往自由,但被现实所约束。当阿伯特小姐问他为什么在感情问题上优柔寡断时,菲利普说:“阿伯特小姐,你不用为我担心。有些人生来就不是做事的。如果我说出以前有过的经历,你也许会大吃一惊。昨天与你一起去歌剧院,现在能这么自如地跟你交谈,我真想不出还有其它什么事可更令我高兴了。我注定不会跟这个世道抗争,也不会想法去改变它──当然我也没法说明这种命里的注定是好或是坏──我不会堕入情网。其他人或许会死亡,或许会堕入情网,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当我不在场的时才发生。……”
    1907年福斯特发表了《最漫长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描写一位世家子弟与一位出身卑微的乡村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后者的帮助下挣脱了毫无感情维系的婚姻,最后为拯救乡村青年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点明的男性友谊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    1908年福斯特发表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又译《窗外有蓝天》),描写一位英国贵族少女在意大利与一位年轻男子邂逅相遇,社会习俗的约束使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最后终于冲破樊篱,挣脱包办婚姻,走向自由。
  虽然福斯特在那时已颇受评论界与读者的好评,但奠定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是1910年发表的《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又译《此情可问天》)。该小说描写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品人物繁多,结构复杂,但不管是主要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叙述,还是次要人物的寥寥几笔,福斯特生动地刻划了各色人物在当时社会状况下的心态。来自上层社会的威尔克斯家庭充满了冷酷与虚伪;来自下层的巴斯特家庭为生计而奔波,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来自中产阶级的斯来吉尔姐妹虽然养尊处优,但受当时民主与自由思潮的影响较深,其中年长的玛格丽特希望理解与宽容能使周围各个阶层的人走在一起,而她的妹妹海伦则对下层平民充满了同情,并且毫不掩饰对上流社会的鄙视。海伦与列昂纳德•巴斯特发生了关系,这对来自不同阶层但同样为上流社会所不齿的男女所孕育的孩子继承了霍华德庄园,代表着英国的新生力量。在《霍华德庄园》里,主人公玛格丽特反映了福斯特的社会理想:“但求沟通……”   
    虽然福斯特的小说提倡个性自由与沟通,但此时的沟通还是基于妥协与和解,但是他1914年完成的同性恋小说《莫利斯》则第一次表明沟通与自由往往通过决裂来取得。  
    1913年,福斯特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住舍。作家是这样描述《莫利斯》的创作过程的:“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访问那座神舍时,点燃了我创作的火花。他(指卡宾特)和他的同志恋人乔治•梅里尔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的灵感。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表达的冲动。”
    “我回到我母亲养病的哈罗加特后,马上动笔写《莫利斯》。以前从来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写成的。小说大体上为三个人物,并以其中两个人的团圆告终。这一切都自然地涌出笔端,思路毫无障碍。小说于1914年完成后,我给几位小心挑选的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下,他(她)们都很喜欢。”  
  《莫利斯》以主人公莫利斯的少年时代开始,描写他如何在剑桥大学与同学克莱夫偶遇并相爱。克莱夫后来抛弃了莫利斯,与一位门当户对但毫无生气的女子结婚,走上了仕途。莫利斯被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而宗教也并没能给他任何启示。他各处求医,希望能成为“正常”人,但这一切只加深了他的痛苦。克莱夫家庄园的守猎人艾列克爱上了莫利斯,在一个寂静之夜爬入了莫利斯的房间。最后两人放弃了各自的前程,奔向绿林,永不分离。小说的结尾显然是卡宾特与的情人梅里尔的写照。当时D. H. 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被禁,加上离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不久,所以《莫利斯》公开出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相似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使《莫利斯》被称为同性恋版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无独有偶,福斯特与D. H. 劳伦斯不仅是文坛知己,私交也很好。  
    福斯特在《莫利斯》的手稿上写了这样的批语:“能发表,但值得吗?”虽然作者几易其稿,该作品也曾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内传阅,但福斯特生怕别人因此误解他的其他作品,言明《莫利斯》只能在他死后发表。1969年英国取消了对同性恋的刑事处罚,1970年福斯特去世,《莫利斯》于1971年出版。福斯特几十年来陆续创作但从未发表的同性恋短篇小说集《生命来临》(The Life to Come)也随后发行。《莫利斯》与《生命来临》的发表使一些保守的评论家跌破了眼镜,因为福斯特倡导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思想是令人无以鞭驳的,但作者对通过同性恋的正面描写来表现同样的思想时,对世俗的陈见提出了严厉的挑战,使一些人无以适从。除了把《莫利斯》归为失败之作以外,也有一些评论家索性不提这部福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莫利斯》是失败之作吗?这部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结构与其它作品相比也显得松散一些。主要人物之一、莫利斯的情人和救星艾列克在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过后才出现,但全书最大的败笔是克莱夫得了一场感冒,病愈后变成了异性恋,提出与莫利斯斩断情丝。书中没有给克莱夫的突变提供足够可信的解释,虽然我们可以用克莱夫双性恋的假想来解释,但毕竟太显唐突。(当默谦德-艾佛瑞电影公司将《莫利斯》搬上银幕时,这一情被节被改为克莱夫的剑桥同窗瑞斯利爵士因同性恋东窗事发被判刑,前程尽毁。克莱夫为防重蹈覆辙,提出与莫利斯分手,并为保持“体面”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结婚,过上了“体面”但毫无感情的夫妻生活。)从风格上讲,《莫利斯》虽然再现了福斯特典型的流畅语言,但表达很带有日记体的风格,而且明显地用了很多短句,所以没有象其它作品的显得精雕细琢。然而正是这份自然使《莫利斯》成为最真实反映作者心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莫利斯》的主题远远地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整部作品是一腔诚实而自尊的呼吁。对福斯特来说,《莫利斯》代表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此时他已不再提倡和解与妥协式的沟通,而是呈现人物与本阶级决裂。这种决裂不仅给莫利斯带来了幸福,而且为作者十年后创作《印度之行》作了思想和精神铺垫。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斯特加入了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1917年他在亚历山大港认识了英俊的电车司机默罕默德•艾尔•阿多。他们之间的恋情持续了两年,在此期间福斯特给一位密友的信中说:
    我好像正在写《莫利斯》的续集。我现在对此的了解已增进了许多。很多人在缺乏真情实的生活中度过了青春时光,实在令人悲叹。我以前对此有所知闻,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的体会。我的运气真是奇妙。     福斯特称这场充足的爱情经历使他真正成为“一位成熟的人”。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了亚历山大港回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来往。三年后阿多得肺结核去世前,福斯特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对福斯特的打击很大。  
    1921年,福斯特第二次去印度,担任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书。当后者得知福斯特的性倾向时,还对他提供了特别照顾。这次旅行使福斯特再次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丑恶。这种反感促使他写出了《印度之行》,于1924年发表。小说描写了英国小姐阿苔拉去印度与一位英国驻官订婚,认识了当地的医生阿齐兹。一次他们去山上野餐时,阿苔拉走入了一间阴森的岩洞,幻觉被阿齐兹强奸。当时印度独立风潮已经风起云涌,英方试图通过审判阿齐兹来向当地族民施压,但清醒后的阿苔拉小姐不顾英方的怂恿,最后在法庭上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觉,还以阿齐兹清白。
  《印度之行》的揭露性与批判性超越了福斯特以往对一般中产阶级所持的暧昧态度,作者通过阿苔拉小姐反映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感与对受压迫民族的同情,她最后为阿齐兹的清白辩护标志着与自己出身阶级的决裂。有趣的是,D. H. 劳伦斯对《印度之行》爱不释手。当很多读者对阿苔拉小姐的岩洞幻觉大惑不解时,劳伦斯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出那是因为阿苔拉小姐对棕色皮肤的阿齐兹情有独钟,压抑的环境使她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性幻想变相地表达了出来。而阿苔拉小姐的这种欲望正是福斯特钟情深色皮肤的印度男子的间接写照。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受欢迎和流传最广的作品。当有人问及福斯特在此之后为什么没有其它的小说发表时,作者回答说他不可能再创作自己没有真实感受的作品。早在1914年写完《莫利斯》时福斯特自己就坦言“厌倦了被允许触及的局限于男欢女爱的主题”。后来他说“我想写人们能读的小说,但我对平常人(指异性恋者)的兴趣已经殚尽了”。作者死后发表的同性恋短篇小说集《生命来临》中则反映了他对“非平常人”的兴趣。
    三十年代后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尤其对民权和自由特别关心。1928年官方禁止发行雷德克利夫•霍尔(Radclyffe Hall)的女同性恋小说《孤独之井》(The Well of Loneliness)时,福斯特与女同性恋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lf)带头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并在法庭上为霍尔声言。针对纳粹在欧洲大陆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国公民自由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呼吁大众不要盲目跟从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法西斯的扩张,不要轻信希特勒的诺言,不能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观其他民族受欺凌。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大不列颠举国陶醉于和平的幻觉中,这时福斯特写下了《我的信念》(What I Believe),喊出了“如果我要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两者之间作一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胆量背叛这样的国家”,充份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胆识。二战爆发后,福斯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BBC)上坚定地宣传人道与正义,对法西斯和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提醒人们要以防英国自身也可能成为独裁的政权。福斯特这时期的言论后来   
收录于《为民主的两个乾杯》(Two Cheers for Democracy)中。
    1930年福斯特结识了二十八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的情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1932年福斯特写道:
    快乐。
    我的快乐已经持续了两年。     这种快乐还没有结束,但我要把它在被痛苦毁灭之前记录下来。  
    快乐可以来源于人的本性,而不必象宗教人士所说的只能通过奇迹来获得。51岁至53岁的两年间,我是如此地快乐。我想提醒世人,他们的快乐也会到来。这就是唯一值得转告的信息。
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罗伯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
    福斯特文学作品与他倡导的人文主义与人道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同性恋作家依舍伍德(Isherwood)所言:“虽然他也有担心和害怕的时刻,而且从来没有对此加以掩饰,但他确实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活。福斯特的为人和他的作品是在希特勒的炮弹轰炸下唯一值得抢救的……”



本帖最后由 侍卫官 于 2006-12-2 21:06 编辑

发表于 2006-12-2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多同性恋最后都选择了结婚,这个算是一种无奈么???
发表于 2006-12-2 21: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 什么地方下呀
发表于 2006-12-2 21: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中的遗憾 于 2006-12-2 21:19 发表
在 什么地方下呀


电驴上有:http://lib.verycd.com/2005/01/28/0000036936.html

射手网上有外挂中英文字幕。

原声大碟我也下了:http://lib.verycd.com/2005/11/28/0000077001.html


本帖最后由 侍卫官 于 2006-12-2 21:29 编辑

发表于 2006-12-2 2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官官补充。
这电影偶还米有看过,去找来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06-12-3 17: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了呀,怎么没字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1-24 09:29 , Processed in 0.06634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