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杰克逊是80年代和90年代新西兰电影界颇有声望的导演,年龄不大,却留着满脸的胡须。他自小就梦想着自己能拍摄一部影片,随着编导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等影片受到世人的肯定,他也成了为数不多的赢得主流媒体尊重的恐怖片导演之一。他的早期作品以恐怖成份居多,但也不乏幽默搞笑,擅长使用电脑特技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美焕绝伦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推出,令世人震叹,使这位魔幻导演的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辉煌天地。
1983年,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处女作《阳光下的炽热》(“Roast of the Day”)。之后,杰克逊在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下,1987年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科幻喜剧片《宇宙怪客》(“Bad Taste”)。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外星人到地球来找人类的肉体,把它弄到外层空间去开快餐馆。影片情节怪异,虽然许多人可能会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但是他的这部处女作不仅十分搞笑,而且是基于通俗文化和普通习俗的一个创举。这部75分钟的小制作影片,历经三年多的拍摄,最后还是在新西兰电影委员会(New Zealand Film Commissio)的一个同情者的资助下,才得已完成。创业之艰辛,何人体会?
杰克逊接下来的一部作品是1989年自编自导的人偶片《对付弱者》(“Meet the Feebles”),并不是很成功,被人描述成是木偶片《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的恐怖版。命运与他的处女作差不多,只能算做是练手之作。1992年,杰克逊致力于创作那部事先并不看好的恐怖片《群尸玩过界》(“Braindead”,在美称之为“Dead Alive”),没曾想杰克逊将此片拍成了90年代最过瘾的黑色幽默恐怖片,成为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青人的母亲被鼠猴(Rat Monkey)咬伤后,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吃人恶魔,凶残地猎吃朋友、邻居,最后演变成了僵尸群杀,场面相当血腥。这是一部最过分、最离奇、最变态、最无人性的经典僵尸片,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影史上所有同类恐怖影片,被纽约每日新闻报(New York Daily News)称为"迄今为止最血腥的影片"。这部影片在世界各影展上先后获得了法国阿沃里亚兹电影节(Avoriaz)等16项国际电影大奖,杰克逊也因此获得了“恐怖大师”的称号,成为好莱坞十大恐怖片导演,由此受了大制片厂商的赏识。1993年,杰克逊与几位新西兰导演和制片人成立了后来在《泰坦尼克号》(“Titanic”)和《指环王》中大显身手的维塔(Weta)特技公司,他的名下还拥有温纽特影片公司(WingNut Films)和惠灵顿“三尺六”片场(Three Foot Six)。
继《罪孽天使》之后,杰克逊又回到了他恐怖喜剧的老路上。1996年,渐有名气的杰克逊被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挖去,编剧、拍摄了一部好莱坞恐怖片《恐怖幽灵》(“The Frighteners”),加拿大明星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 Fox)在剧中饰演一个灵魂侦探弗兰克,自称能与灵魂对话,在他的两个鬼魂朋友的帮助下,靠驱鬼骗钱为生。这是一部融合诡谲、惊悚和幽默于一身的黑色喜剧片,杰克逊在片中制作了500个特效镜头,展现了绝佳的电脑特效和动画技巧,视觉效果惊人,曾获1996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同年,他还推出了自己编剧和执导的影片《被遗忘的影片》(“Forgotten Silver”),这是一部关于被人们遗忘的新西兰电影制作和发明家科林·麦肯齐(Colin McKenzie)的纪录片,曾获得葡萄牙国际幻想电影节(Fantasporto)观众评选奖。随后彼得·杰克逊“销声匿迹”了几年。
1998年8月,彼得·杰克逊再次出山,却惊人地宣布他的下一个计划是执导被称为“世纪之书”的《指环王》。难怪杰克逊没了声息,原来他去改编少儿时的不解情缘----《指环王》。《指环王》三部曲:《友谊之戒》(“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双塔奇兵》(“The Two Towers”)、《国王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英国现代幻想小说泰斗、牛津大学文学教授J.R.R.托尔金(J.R.R.Tolkein)发表于50年代的经典魔幻小说,曾被译成25钟语言,风靡全球。
从筹备《指环王》开始,维塔这只大蚂蚱慢慢强壮起来,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到拍完了《指环王》,维塔的制作团队已经由40多人激增到了四、五百人;手里的电脑从当年的一台SGI增加到了4400台。彼得.杰克逊和理查德.泰勒都意识到,靠一条腿走不了多远。于是,公司重组成了两个:以制作手工、缩微模型和化装造型为主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 Ltd.)和以数码技术为主的维塔数字公司(Weta Digital Ltd.)。公司也搬到了首都威灵顿——那里距离飞机场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车程,65000平方英尺的占地面积,足够制作各种规模的电影。在这个两条腿的大蚂蚱中,彼得.杰克逊是负责输出思想的“大脑”,这些思想灵感顺着神经传递到了理查德.泰勒的“神经中枢”,泰勒象捏泥人一样做出各种模型,把奇思妙想变成真实的形象;然后,维塔从工业光魔挖来的电脑高手,当前维塔数字公司的掌门乔.莱瑞特负责让那些模型在电脑里运动起来,这样,维塔这只大蚂蚱就可以向前跃进了。原则上,这两个公司是“形影相伴、各行其职”。但若碰上象《佐罗的面具》这种只需要制作一个列车模型,或《X战警3》这种只需要后期数码合成的影片——也是会单独工作的。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维塔工作室一直保持着全部是新西兰本土成员的本色,而维塔数字公司200多人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部队。这两条腿还真是“土洋结合”呢。
Green Screens绿屏技术
“绿屏技术”对于现在的好莱坞来说,可不是什么新鲜玩艺,但是维塔公司却将《金刚》制作成“全绿屏”影片,这可不多见。演员们是在摄影棚中完成全部的拍摄工作,背景皆是绿色的针织幕布。这种全绿色的大环境会在后期制作时用CGI填色,完成当时的地理环境。与此同理的还有“蓝屏技术”,但由于它与人物接合的边缘部分显得非常粗糙,所以往往只会作为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