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6775|回复: 31

[欧美] 逆流而上--莫里斯·皮亚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6 14: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里斯·皮亚拉:逆流而上的导演

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1925年8月21日出生,自幼喜欢绘画。在1940年末期他开始喜欢上了电影,1951年他自己购买了摄影机,开始拍摄业余电影。在他35年的电影生涯中,他只拍摄了10部电影,但是却被认为是近二十年来最能代表法国电影精神的导演之一。2003年1月11日,皮亚拉在巴黎因肾衰竭去世。


一九八七年五月七日晚,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式上,当法国导演莫里斯·皮亚拉走上奖台领取金棕榈奖时,台下响起的不是掌声和欢呼,而是一阵刺耳的口哨声和倒彩。面对观众的嘲讽和不满,莫里斯·皮亚拉非常镇静,他对台下观众说出了法国电影界二十年来最勇敢、最令人难忘的一句话:“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我也一样,我也不喜欢你们!”然后他向嘲讽和反对他的人们高高地举起了右拳。

此后整整十八年,直到今天,法国电影再也没有获得过金棕榈奖。

二○○三年一月十一日,莫里斯·皮亚拉(Maurice Pialat)安静地死于巴黎家中,《电影手册》杂志立即给他出了一期纪念专题。当时的主编查尔斯·泰松(Charles Tesson)正值妻子病危,但仍给皮亚拉撰写了长篇评论“三文鱼”,他用三文鱼来比喻皮亚拉三十多年来在电影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次年出版的《皮亚拉评传》里,作者雷米·丰塔内尔(R6mi Fontanel)这样评价皮亚拉:“皮亚拉是一个谜,一个挑战,没有一个理论看上去能在皮亚拉电影中找到他们的位置。”同年出版的《世界导演词典》里,莫里斯·皮亚拉词条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撒旦阳光下》在戛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那《关于我们的爱情》则在凯撒奖颁奖仪式上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对皮亚拉的研究迅速增多,无论如何,他都走进了世界上最伟大导演的万神殿。”在法国文化部的官方网站上,莫里斯·皮亚拉与卢米埃尔、维果、戈达尔、特吕弗等十几位著名导演一起,被选为推广法国电影文化的代表人物,皮亚拉也是这个名单中唯一主要活动在法国新电影时期(一九八○以后)的导演。如果在近二十年中找一个最确切的人证明法国电影精神仍在星火相传,这个人无疑应该是莫里斯·皮亚拉。

一九九一年,莫里斯·皮亚拉拍摄了他梦想已久的《梵高》(Van Gogh),这不仅因为皮亚拉由衷地热爱梵高,不仅因为他是个同样出色的画家,更因为皮亚拉与梵高之间有着“近似经历”。皮亚拉对艺术的执著与被世界遗忘的孤独感,总能令我想起梵高,这是个长时间徘徊在历史之外的电影人,在他真正受到公众和舆论认可时,他已在艰难的环境中度过了半生。像塔科夫斯基、基耶洛夫斯基那些著名导演一样,皮亚拉也是一位低产导演,在三十五年的电影生涯中皮亚拉只拍了十部长片,可就这十部电影让若埃尔·马尼称其为“卢米埃尔的儿子”,让米歇尔·傅东承认他是“法国新电影的父亲”。

若埃尔·马尼说:“一部皮亚拉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部关于皮亚拉的电影。”皮亚拉的电影总是给人以一种不太亲切的陌生感,对于他那种反潮流、反观看的美学个性,只有了解皮亚拉这个人,才能更好地感受他的电影。皮亚拉不断追求电影的人生遭遇,几乎是一部浓缩的法国新电影史。

莫里斯·皮亚拉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法国奥维尔涅(Auvergne)省的小镇古尼亚(Cunihat),他出生时,卢米埃尔六十一岁,让·雷诺阿三十一岁,让·维果二十岁,而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里维特这些新浪潮导演统统都没有出生。皮亚拉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很爱这个孩子。皮亚拉曾说:“我的童年不是不幸的,我的父母很爱我,而我也能感到他们的爱。”

皮亚拉自幼喜爱画画,一九四四年,他考入大学学习建筑,以为可以借此继续绘画,但他的绘画天才遭到老师的否定,这对皮亚拉的打击很大。在毕业后一段时间,皮亚拉度过了非常艰苦、窘迫的时期。为了谋生,他做过探视医生,给洗发水做过代理商。他钟爱绘画,但他的作品不被人们承认。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皮亚拉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一九四三年,少年皮亚拉在教区的合唱团结识了米舍利娜(Micheline),两个人都是合唱团成员。一九四九年,皮亚拉与米舍利娜结婚,米舍利娜陪伴着皮亚拉渡过了这段最艰苦的岁月。

在这个时期,皮亚拉迷上了电影,他跟新浪潮一代的许多导演一样没有受过专业电影教育,拍电影完全源自对电影的爱。一九五一年,他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一架摄像机,开始尝试业余纪录片拍摄。

一九五四年,皮亚拉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结识了克洛德·贝里(Claude Berri),两个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好朋友。这是皮亚拉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场友谊,两个法国新电影史上重要人物的命运被改变了。

一九六○年,皮亚拉离开米舍利娜,与科莱特(Colette)在一起。科莱特是继米舍利娜之后对皮亚拉最重要的女人。两个人一起渡过了分分合合的六年时光,这也是皮亚拉电影走向成熟的六年。在这个时期,皮亚拉拍摄了短片《真爱存在》并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短片奖。当他在土耳其拍纪录片时,科莱特一直陪着他并且负责录音工作。两个人彼此相爱,但最终科莱特拒绝了皮亚拉的求婚,嫁给了一个商人,这使皮亚拉一度陷入无尽的痛苦。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皮亚拉写出了缠绵伤感的自传体小说《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更让他拍出了同名影片《我们不会白头偕老》(Nous ne vieillirons pas ensemble,一九七二)。

这部电影是皮亚拉电影中最具个人色彩的一部。如果不了解皮亚拉这段爱情经历,很难深入理解影片的人物和叙事。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结尾时,卡特琳娜一个人在海水中游泳的镜头,就是皮亚拉第一次认识科莱特的地方——威尼斯丽都岛。晃动的海水,清冷的色调,在这个感伤而优美的结尾段落里,皮亚拉一个字也没有说,实际上这是皮亚拉对科莱特“最难忘的回忆”。皮亚拉想说的话都写在那部小说结尾处:“我整个人浸没在黑暗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像往日那样入眠。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另一番景象。我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将柯莱特从记忆中抹去,但我深知,真爱永在却可遇而不可求……”除此之外,为了纪念这段爱情,皮亚拉还将他后来创建的独立电影公司命名为“丽都”(Films Lido)。在成为一个坚定的美学实践者之前,皮亚拉首先是一个敏感、有亲合力和情感丰富的人。

一九六八年春天,法国二十世纪最风云动荡的春天,莫里斯·皮亚拉拍摄了他的长片处女作《赤裸童年》。该片源于皮亚拉给法国社会援助部门拍摄的一个儿童纪录片。克洛德·贝里的妹妹阿莱特·朗曼(Arlette Langmann)读了剧本后,支持皮亚拉把它拍成剧情长片。贝里也支持他并把剧本给特吕弗看,特吕弗当时也听说了这个跟自己经历相似但比自己年长的导演,看过剧本非常喜欢并决定支持皮亚拉。于是,贝里和特吕弗联合制片、阿莱特撰写脚本和剪辑,皮亚拉开始了他“采集美学”的电影实践。拍第一步电影时,皮亚拉已四十三岁。

《赤裸童年》促成了皮亚拉与阿莱特的合作,当时她只有二十岁。她一直给皮亚拉做剧本和剪辑工作,成为“皮亚拉部落”第一个忠实伙伴。在三十五年的电影生涯中,皮亚拉相继指导过伊莎贝拉·于贝尔(Isabelle Huppert)和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等法国新演员,也是他在一九八三年发现了桑德琳娜·鲍奈尔(Sandrine Bonnaire)这个出色的演员并让她走进了电影界。曾与皮亚拉合作过的两个重要男演员是西里尔·科拉尔(Cyril Collard)和杰拉尔·德帕迪约(G6rard Depardieu)。英年早逝的西里尔·科拉尔是全才,小说、音乐、摄影、表演和导演,在拍摄《关于我们的爱情》时被皮亚拉发现。但科拉尔的命运应验了影片中皮亚拉送给这一代人富有启示色彩的那句台词——“你们就是悲哀!”科拉尔为放肆的私生活付出了代价,在一九九二年自导自演了自传体电影《狂野之野》(Les Nuits fauves)之后死于艾滋病,成为法国电影界最悲哀、也最有警世意义的传奇。而德帕迪约是皮亚拉最喜欢的男演员,他主演过四部皮亚拉电影,包括获得金棕榈的《撒旦阳光下》。皮亚拉临终前,是德帕迪约陪在他的身边,德帕迪约跟皮亚拉聊到了他跟儿子吉尧姆(Guillaume)之间的矛盾,皮亚拉听他讲完后只说了一句话:“你不应该那样对待孩子!”这是皮亚拉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皮亚拉的个性,他生前曾在法国电影界数敌无数,包括与克洛德·贝里的绝裂,但在生活中和电影里,皮亚拉对新一代电影人却仁慈得像个父亲,而他的电影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代人最珍贵的遗产。

当代法国导演中很少有人敢于否定和拒绝新浪潮,皮亚拉就是一个如此罕见的导演。“皮亚拉的作品是在逆境中成熟的。他一直不停地反复展现那些被新浪潮所排斥的东西,以返回到最初,回到雷诺阿,而从不考虑新浪潮曾经做过的,更远离新浪潮曾经提倡的。皮亚拉的电影建立在两种姿态上:对在他眼中的被新浪潮神圣化的‘影迷电影’的仇视,和将自己热爱的电影嫁接到另一个身体上——他自己的身体上。”在这个意义上,皮亚拉电影成为与新浪潮一代相平行的、上迄卢米埃尔、雷诺阿、布莱松、让·奥斯塔什这条美学线索上的人物。皮亚拉前后期的电影风格变化不大,总体上讲,“真实”的概念在皮亚拉美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梵高》中有这样一场戏:梵高给玛格丽特画完弹钢琴的肖像后,玛格丽特非常不满意,认为梵高画得根本不像她,说梵高随便乱画。梵高与玛格丽特对“真实”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难以调和,这正如皮亚拉与他的反对者对“真实”的理解是不同的,皮亚拉没有让梵高做争辩、解说和表白,因为在这种真实观的冲突中做调停是徒劳的。

一部皮亚拉电影总给人感觉“很真实”,但他又始终否认这属于所谓“现实主义”。“如果非要给我做的事下个定义……那么,现在发生的和昨天发生的都不是现实主义。在拍电影时,时间是不存在的,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只有我们拍摄的‘这个时间’。应该尽可能地靠近这个瞬间的真实。……对我来说,这或许就是一部电影的音乐?事实上,这个音乐与所谓的现实主义没有任何关系。那不再是生活中的激动、情感和感觉,因为电影不可能真实地还原它们,而是一些感觉存在而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这使他的电影建立在一个独特的电影本体论之上:电影不能“还原”生活的真实,“拍摄的现在时间”既不可能还原“发生的时间”,也不可能再现“现在的时间”。这种来自于纪录片美学的电影观在本质上构成了对电影传统叙事的蔑视、破坏和背离。当我们看一部皮亚拉电影,那些场景、调度和段落之间,完全不是以叙事法则建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必要逻辑”,皮亚拉式的段落都被取消了“叙事功能”,他不信任电影叙事的真实性,生活之真实不是由一个又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建立的。

在传统电影观念上看,《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是一部“无头无尾”的爱情故事,影片没有交代让和卡特琳娜的前史,也没有明确的结局,仅仅是在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甚至在叙事上没有前后承接关系。两个人刚刚吵架,分手,下一个段落又和好如初。如果以好莱坞经典剧情片的画面分析,我们会在皮亚拉电影中找出有许多“无效画面”,甚至在符号学的“意义聚合体”(le paradigme)上找不到被提供的集合,看上去像一个导演拍摄的源初样片(没有经过剪辑的毛片)。因此,泰松才认为皮亚拉与新浪潮那种追求“个人化的写实叙事”有区别(尤其是特吕弗、夏布洛尔和侯麦)。皮亚拉以拒绝叙事的个人化、拒绝画面语言的个人化来建立他的“个人化风格”,这就是丰塔内尔所说的“不可控的形式”。

现实和生活是善变的,世界不一定以历史-叙事的因果律建立,但艺术家能够通过瞬间捕捉其真实。许多导演都对时间、叙事和真实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塔科夫斯基在《镜子》中用大量诗化的慢镜和长镜创造的主观时间和主观真实,戈达尔在《电影史》(L'Histoire du cin6ma,一九九五/一九九九)中运用历史影像文本、作者纪录画面以及文字语言字符在画面上同时反复交错创造的知识学的文本真实,皮亚拉的方式来自卢米埃尔,世上最早的电影对待真实的方式:通过“采集”生活的真实瞬间以不断地“逼进真实”(la proximit6 du r6el),这些“被攫取的生活瞬间”构成了皮亚拉式叙事的基本段落,这些瞬间不效忠于叙事,而服务于对真实的不断靠近,更为残酷的是,皮亚拉让这种真实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自身,他的真实都来源于他自己、朋友、演员和所有剧组人员的真实经历,他要让人们在他的电影中,像世纪初的人看卢米埃尔的电影那样,看见自己的真实。

从某种角度讲,绘画也是一种“攫取”和“采集”瞬间的艺术,画家把他观察到的生活瞬间以色彩、油墨和线条的方式凝固在画框上。当我第一次看《梵高》时感到很失望,影片没给我提供预想和期待的梵高,他的孤独、痛苦、窘迫、对绘画的固执和激情,甚至对世界的失望,这些情绪都消失了,哪怕像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那种对画面进行美术化渲染(色彩、构图和光影对比)都没有。这部电影平实、平白,没有剧烈的冲突。直到我慢慢理解了皮亚拉,才感到这部影片的细腻与震撼。皮亚拉要展现的就是梵高临死前的一些生活片段,一些瞬间,对于皮亚拉来说,建立这些真实的生活瞬间要比迎合人们对梵高先入为主的期待更重要。在眼前展开的是那些“非叙事性”的梵高瞬间:梵高从楼上走下来,站在吧台上喝了一杯茶,然后背上画架转身离开;在农民收工的乡村路上,梵高背着画架走在人群中;农民拦住他,请他给他的儿子画画,在他的家门前,他给了梵高一个土豆;在医生家做客时,梵高偷偷捏了一下房东女儿的屁股,并挨了一个嘴巴?在这些段落的前后,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真实场景中的一个人(影片全部用实景拍摄,包括梵高真实住过的酒店、画画的麦田等等),看到的不是梵高的“事迹”,而是他的样子、表情和姿态。梵高在一幅幅肖像画中描绘出那些人的神态、表情甚至灵魂,那皮亚拉也正是以这种梵高的方式拍摄了《梵高》。

皮亚拉性格暴躁,喜怒无常。为了捍卫自己的电影观,他养成了了许多固执、甚至不可理解的习惯。对于皮亚拉来说,捍卫这些规则就等于捍卫电影,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他从不让步,皮亚拉将这比喻成“卡住生活的喉咙”,他也因此树敌无数。这是个无法让人理解的人。

皮亚拉始终要求实景拍摄,而且百分之百的实景,即小说或剧本中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季节和当天的时间。拍摄《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时,他一定要带剧组到他与科莱特去过的那些地方拍摄,那些街道、酒吧和公园,包括旅店的具体房间,他甚至在米舍利娜家里拍摄了曾在那里发生的几场戏,这些条件无疑是非常苛刻的。皮亚拉不用“非生活光源”,如果没有光,演员就在全黑的背景里表演(《撒旦阳光下》中多尼桑与撒旦见面的那场戏是个例外),从不给画面加色,从不用剪辑手段改变时间顺序(比如不用闪回),很少用配乐,除了生活中真实的音乐外很少出现配乐(一般在开始和结尾时配乐,《为了我们的爱》中间出现一小段配乐)。

对于这些拍摄方式,皮亚拉有自己的解释:拍摄本身就是体验和建立真实的过程,拍摄的瞬间即包含着现实中那些不可控的偶然因素,“一部影片的拍摄就是我们尝试攫取现实的瞬间。在拍摄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事情,否则这部电影就是失败的。”

这导致每次拍摄都像一场战斗。制片、编剧、演员,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皮亚拉的敌人,丰塔内尔说,“皮亚拉没有经历过一次平静而顺利的拍摄”,人们根本不能理解他。在拍摄《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时,男主演让·亚纳(Jean Yanne)不同意皮亚拉对让这个角色的处理,他不愿意扮演一个懦弱、时而凶悍和自私的角色,而拒绝在镜头前演流泪的戏。影片拍摄三周,制片人和演员就联合在一起针对皮亚拉,甚至动了换导演的念头。在拍摄《关于我们的爱情》时,桑德琳娜·鲍奈尔(饰演女儿苏珊)和艾弗利娜·凯尔(饰演母亲贝蒂)之间发生了摩擦,而皮亚拉偏袒年轻的桑德琳娜,这导致在拍其中一个母女争吵的戏时,凯尔突然煽了桑德琳娜一个耳光,这在剧本中是没有的,凯尔成了这段戏的临时导演,然后她栽倒在床上哭泣。皮亚拉没有叫停,而是让这一幕继续演完。凯尔要求退出拍摄,最后还是被皮亚拉挽留了。可是由于对皮亚拉不满,凯尔又在皮亚拉临时加入的家庭宴会那场戏上煽了皮亚拉(饰演爸爸罗热)一个耳光。

皮亚拉就这样在拍摄的过程中攫取了许多“瞬间”,这来自于无数的争吵、误解和敌视,而恰恰这些瞬间成为皮亚拉电影中最珍贵的东西。让·亚纳在拍摄时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会因这样一个让他反感的角色而获得一九七二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关于我们的爱情》中,凯尔与桑德琳娜争吵和皮亚拉最后出现在宴会上的两场戏都成为公认的经典段落。

法国电影学者兼编剧帕斯卡尔·鲍尼泽尔(Pascal Bonitzer)曾这样评价皮亚拉:“一部皮亚拉的电影并非真的在叙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足够‘无力’以至于在其行程中可以改变它的故事。他描述的是一个摧毁的过程,一个灾难式的变形。从起初,就有灾难。”借用鲍尼泽尔的“摧毁”与“灾难”来概括“皮亚拉式人物”是确切的。皮亚拉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充满着强烈的不可调和的精神冲突的人物,这些人陷入电影中和现实中(演员自己与角色之间),徘徊于一些不可把握的、难以描述的瞬间和偶然之中(剧本与拍摄过程之间),在剧情建构的精神两难中(在剧情的内在冲突中)。《我们不会白头偕老》中两个彼此相爱却不能厮守的人,《关于我们的爱情》中那个在家庭与独立之间挣扎的女孩,《撒旦阳光下》中那个承受苦修的肉身之痛给信徒排忧解难的教士,这些人物与皮亚拉那种“逼近生活”“攫取瞬间”的美学一起,对法国电影和社会现实同时构成了一种“启示”。

在《关于我们的爱情》中,最后一场给苏珊送行的家庭宴会,本来父亲罗热是不应该出现的,但皮亚拉临时决定让这个父亲突然回来,并跟他的孩子们在餐桌上有一番交谈。这个父亲的角色是皮亚拉自己扮演,皮亚拉在《关于我们的爱情》和《撒旦阳光下》两部自己的电影中出演角色,这种出演与希区柯克式的“签名”不同,在我看来,这是皮亚拉对法国电影及当下社会中两个突出问题——青年问题和信仰问题——所做的面对面的劝诱与表白,只有了解皮亚拉在法国电影中的处境,更切近法国的社会现实,才能感受到皮亚拉的坦诚、珍贵与直接,才能理解为什么他在《关于我们的爱情》中,对孩子们引用梵高那句话:“悲哀总是存在的”,“你们就是悲哀!”,才能明白为什么他化身成教会长老(le doyen),对迷惑于上帝和撒旦之间而痛苦的多尼桑神父赋予那么多同情。

皮亚拉,一个电影人,在坚持自己的美学与个性的同时,从不放弃对“现实”投入关怀、同情,他是个顽固的、易怒的和不妥协的导演,也是一个宽仁的、坦诚的独白者,这就是他“从起初就存在的灾难”。

临终时,皮亚拉有好多计划没有实现,他成名晚却结束的早,是“没有童年和晚年的导演”。时代在渐渐消化皮亚拉的遗产,在他生命的最后瞬间,他已不能写字,不能说话,许多曾与皮亚拉结怨的人前来探望他,对他说着冰释前嫌的话。即便如此,这些人中也没有皮亚拉自认“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克洛德·贝里。皮亚拉死后,法国电影界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得以更多地了解这个孑孑独行的导演。皮亚拉生前最反对电影的“学院主义”(l’acad6misme),而最能代表法国学院风格的著名电影学府FEMIS学校二○○五年全国联考(le concour de FEMIS)的影片分析就是皮亚拉的《梵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4: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皮亚拉的十部电影作品(按时间顺序)



1、《赤裸童年》(1967年)

一个十岁顽童实在调皮捣蛋太离谱,连他自己的母亲都不得不把他送进儿童管教院。那里的工作人员受不了他,把他送给一个家庭领养。那家人家岂是他的对手,打算放弃他,结果他淹死了他家的猫咪作为报复。后来他被送给一对老年夫妇,而其中的老奶奶对他格外亲。在这个环境里,他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最后还是因为从桥上往汽车上砸东西而被逮捕。
特吕弗参与本片监制,因此跟《四百击》的比较更不可避免。然而本片更多是从成人的眼光来审视顽童现象。固然,顽童的调皮和成人的抛弃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但成人的关怀往往把儿童当作宠物。影片启用非职业演员,效果惊人。



2、《我们不会白头偕老》(1972年)

有妇之夫让爱上年轻漂亮而单纯的女性卡特琳,从此开始了一段缠绵的爱情,由于让脾气暴躁,而且也一直无法决定是和妻子离婚还是和卡特琳分手,两人的感情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最后不愿再过大龄女青年的卡特琳离让而去,和他人订了婚,这时让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卡特琳,然而结局又难以挽回。
影片根据导演自己早年所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因为将复杂纠缠而又残酷善变的男女关系非常直白真实地剖析出来,故很能得到当时年轻人的认同,叫好又叫座,主演的扬恩还得到戛纳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奖。



3、《张口结舌》(1973年)

一个患有癌症的女人缓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而陪伴在她身边的却不是丈夫和不谙世事的儿子。



4、《毕业生》(1978年)

一大群工人阶层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是来自波兰的十八九岁的学生。他们即将毕业,面临着不可知的未来。他们会努力工作渡过难关,还是找到光明出路,结婚生子,或者是在巴黎职场上驰骋拼搏?



5、《情人奴奴》(1979年)

已婚妇人奈丽在巴黎喧嚣的迪斯科遇见奴奴,一名穿着皮甲克的魅力男青年。她无法抗拒路路的好色本性就跟着他回家去。原来奴奴在床上的工夫一点也不比他在舞场的表演逊色。于是影片由此展开他俩随心所欲的关系……
作为导演最突出的性别话题电影,本片是一部有关赤裸性爱以及真实韵事的杰作。获得1980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1981年法国恺撒奖三项提名。


本帖最后由 Isabella 于 2006-9-16 14:47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4: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6、《关于我们的爱情》(1984年)

苏珊是一个16岁少女,因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到外面到处勾搭,找了很多男朋友。她的乱交行为引起全家不满,包括她那神经质的母亲和乖戾的哥哥。孤僻的父亲虽然理解她,但后来离家出走,跟另一个女人跑了。而苏珊自己也草草出嫁,移民美国。
本片把一个青少年的困惑放在家庭的框架里,从人伦的角度寻找原因。父亲一角由导演亲自扮演。影片用很微观的手法反映家庭环境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影片获凯撒大奖。



7、《警察》(1985年)

文俊(德帕迪约饰)是个警察,他的同事蒹好友林拔是个厉害的辩护律师,毫不费时就能替他的当事人开脱。一次文俊以贩毒罪拘捕了林拔的当事人及其男友西门,在盘问其间,文俊被年轻美丽的娜亚深深吸引。西门被判入狱,但娜亚得临时获释。她返回黑帮跟那些毒品折家[契哥]一起。但娜亚(苏菲玛素饰)劫去他们数百萭元,因而被追杀,连林拔也遭黑帮首领亨尼恐吓。娜亚还有最后皇牌─文俊。只要她愿意、文俊可以做任何事情保护她。但娜亚会放弃她的自由,离开她的罪恶世界吗?她可以跟一个警察一起生活吗?
影片以黑帮片桥段开场,半道转成爱情片,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男女角色之间。



8、《撒旦阳光下》(1987年)

1926年,在阿尔多瓦的一个小村庄里,16岁的穆谢特杀死了她的情人,尽管所有的人都认为死者是自杀身亡,但是少女感觉有必要将自己的罪行向村里的神甫多尼桑忏悔。多尼桑神甫尽管有老神甫莫努·赛格莱的热心指导,但他一直对自己的天职表示怀疑。他被当地人看作圣人,但他却认为自己看到了撒旦,他与穆谢特之间发生了怪异而不洁的关系,他想迫使穆谢特自杀。但此后不久,老神甫发现多尼桑在忏悔亭中死去……

女主角摩婕是一个叛逆、开放、大胆几乎人进可夫的女性,她未婚而怀孕,开枪杀人,甚至试探神职人员。男主角多全森神父是一位律己严修的苦行僧,他净室自省、自我鞭打,努力摆脱尘世的烦恼。
撒旦总是带着诱惑的面具,而上帝却总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皈依谁是所有有着欲望的人的难题。信仰不是念经,甚至不是苦修,他是一种心境:平和而安详。永远有一个点推向皈依的最初,世间没有多少无缘无故的事件。突发事件像程序里的瑕疵,让未来的进程动荡不安。
《在撒旦的阳光下》过于晦涩和思辩,神秘主义色彩过于强烈,牧师多尼桑穿越乡野的镜头其实十分笨拙,寻路和迷茫的主题在长长的行走里有些乏味,生命中上帝和撒旦永远如影随形,多尼桑在暗夜里和撒旦的邂逅其实是心灵之神的退却,自己的软肋被击中而已,我们都带着撒旦的暗记来到世界,是对神的信仰让生命百毒不侵。导演莫里斯·皮亚拉特模糊了存在的边界,在超现实主义的话语里让思想长出了翅膀,所以电影就成为了自我和上帝/撒旦的对话,我们看这部电影仿佛在是个老者给我们灌输宗教哲学。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部好电影,充满理性的思辩和对神的质疑,但是,他的理性让大多数人敬而远之,成为一块供人瞻仰却积满灰尘的牌位。一句题外话,原作者贝尔纳诺斯在发表这小说后也因为车祸撞成残废,仿佛泄漏天机的惩罚..



9、《凡高》(1991)

在1890年的春末,梵高搬到了临近巴黎的Auvers-sur-Oise村的一个小客栈,同时受到加歇医生的照料。70天之后梵高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梵高如何作画。他的兄弟蒂欧、妻子约安娜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重游故地。梵高精力充沛、表现出非凡魅力。他把注意力放到加歇的女儿玛格利特、一个巴黎妓女凯茜和约安娜的身上……
总体来说,这里的梵高成了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甚至有幽默感的艺术家,影片暗示他可能死于自杀,原因不是没有得到社会的接受,而是对自己鲁莽的忏悔。作为一家之言,本片的诠释无可厚非,但它对于天才的内心并没有什么揭示。影片有着一流的摄影,主角的表演炉火纯青,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男主角奖。本片也是法国名导皮亚莱特晚期最出色的代表作品。



10、《难为了老爸》(1994)

导演皮亚莱特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构思了一部很有意味的电影,他的儿子安东也在片中扮演大鼻子的四岁儿子。本片是他与大鼻子的又一次合作,风格一如导演的过往作品,以朴拙而敏捷尖锐的速写笔触,描写一个初为人父者的复杂心情以及面对生命之谜的惶惑。片中的大鼻子与发妻离婚,独自抚养儿子,但却有无数个女朋友,但他总是纠缠不清,无法摆脱。
影片以新生儿童对未知世界的热切渴望,对应成人世界对于婚姻、爱情、道德存在的危机和欺骗性,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和困惑,有一定的新意,但演员的演出令人失望,对白像是即兴之作,大鼻子的魅力似乎不足以挽救这部水准空泛之作。



皮亚拉电影提名及获奖记录:
                       
戛纳电影节 Cannes
1991        提名                Van Gogh (1991) 梵高
1987        获奖                Under Satan's Sun  (1987) 撒旦阳光下
1980        提名                Loulou (1980) 情人奴奴
1972                        We Won't Grow Old Together  (1972) 我们不会白头偕老
柏林国际电影节 Berlin
1984        提名                To Our Loves (1983) 关于我们的爱情
法国恺撒奖 CAF
1992        提名        最佳影片 (Best Film (Meilleur film))        Van Gogh (1991) 梵高
1988                最佳影片 (Best Film (Meilleur film))        Under Satan's Sun  (1987) 撒旦阳光下
1984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Meilleur rlisateur))        To Our Loves (1983) 关于我们的爱情
1981                最佳影片 (Best Film (Meilleur film))        Loulou (1980) 情人奴奴


本帖最后由 Isabella 于 2006-9-16 14:48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6-9-16 16: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来坐个沙发

不过好像都没看过嘛,看来法国电影实在看得太少啦

偶是被美国大片毒害的一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7: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janny,没关系,这些电影我也没有看过,虽然以前就知道,但是买不到碟。
听说今年皮亚拉的电影出了完整的套装,我在找。

美国电影的商业化简直做的太完美了,所以我们都是一直跟着好莱坞走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法国电影实在不错,好像只有法国的电影看不到太多好莱坞的影子,比较有自己的风格。值得多看看。

这可能和法国人的性格有关系吧,他们比较坚持自己的东西。
就像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就是英语和法语,我们去申奥也要用英语和法语来发言,世界上最多人在说的语言是中文,可是中文就从来没有这种地位,中国人也没有争取过。
再看看中国的电影,也都因为中国一些电影人的盲目媚外,很多成了怪胎了。
发表于 2006-9-16 18: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滴,不过法国电影有的怪怪地,不是很懂,还有意大利电影也是的,说不出的感觉。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意大利电影,叫《心灵之钥》,看介绍得了好多奖项才去看的,结果看了以后觉得不怎么样嘛,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审片水平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18: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nny1010 于 2006-9-16 18:37 发表
是滴,不过法国电影有的怪怪地,不是很懂,还有意大利电影也是的,说不出的感觉。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意大利电影,叫《心灵之钥》,看介绍得了好多奖项才去看的,结果看了以后觉得不怎么样嘛,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 ...


呵呵,人各有审美和喜好,不会是你的水平有问题,可能是那部电影不适合你吧。
看惯了美国电影再看欧洲的确实会觉得有点怪,可是也挺有意思。

前一阵看俄罗斯的电影,才发现他们现在也不是以前我们熟悉的那种风格了,有些让人看不懂。
他们那个大热的《守夜人》和《守日人》,《守夜人》我还勉强能看懂,那个《守日人》还真是不懂
发表于 2006-9-16 21: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的法国电影也不多,但是我非常喜欢法国电影,喜欢法国人的浪漫,更喜欢法国电影里那一点点忧伤,和几乎写实的手法,谢谢版主了,我喜欢的电影几本有两类要不就是爆米花,要不就是阳春白雪,我属于兼容并蓄的那类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22: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萧蔷 于 2006-9-16 21:20 发表
我看过的法国电影也不多,但是我非常喜欢法国电影,喜欢法国人的浪漫,更喜欢法国电影里那一点点忧伤,和几乎写实的手法,谢谢版主了,我喜欢的电影几本有两类要不就是爆米花,要不就是阳春白雪,我属于兼容并蓄的 ...


不用客气。喜欢就好。

我想我们都是看过法国电影的,别的没有看过,《虎口脱险》一定看过的,法国人的幽默和浪漫在那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经典。
后来我买了一套路易德非奈斯主演的《警察的故事》,也都非常有意思,很法国的喜剧。

上大一的时候看了一部《苦月亮》,记得当时看完觉得这电影很怪,可能那就是法国电影除了幽默之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最近这些年看的法国电影就是经典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天使艾美丽》、《你丫闭嘴》、《暴力街区》、《Taxi》系列、《帝企鹅日记》、《情人》、《暗流》1/2、《双龙间谍》、《非常人犯》、《捍卫天骑》、《夺命蜂巢》、《第五元素》、《原罪》、《浓情巧克力》、《玛戈皇后》、《第九道门》等,这里面有爆米花,也有阳春白雪,但是都有着清晰的法国印记。
现在还有很多合拍片,所以有时候也记不清哪些是法国的了。《达芬奇的密码》应该也是属于合拍片的吧,应该有法国一份,但是那个电影已经好莱坞化了。

法国的影人苏菲玛索、茱莉叶比诺什、让雷诺、奥黛丽·塔图都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还有一个男演员,大鼻子的那个,演过《绿卡》,我忘了叫什么了,也很出名的。

前一阵淘了张碟《绘画还是做爱》还没有时间看,但是只看封面,最起码是个色彩很漂亮的电影。还有《天堂此时》、《93号航班》也还没有看,应该也是很有特色的电影。

还有一些法国电影是想看的,但是没有淘到碟,说说名字,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皮亚拉的这一套我在找。
还有:《男人之心》、《守望者》、《情定日落桥》、《看看我,听听我》、《日出前让爱终结》(就是《重庆森林》里面金城武提到的那部电影)、《追忆似水年华》、《新桥恋人》等。

法国电影总是充满着幽默的元素,这可能和法国人天生的浪漫分不开。法国电影的情色镜头也都拍的挺唯美。
现在还有一个国家的电影有一点这种感觉,就是韩国。韩国的电影也是随时会让你发笑,但是笑后会让你思考,让你流泪。

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做做各国电影的专题,看看谁喜欢哪个国家的,对哪个国家的电影比较有感觉,可以都来发一发。
发表于 2006-9-17 1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bella上面说的法国电影我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吕克.贝松的我到是基本都看过,很喜欢他的电影,不过《第五元素》是读书的时候看的,不大喜欢。

非常喜欢《浓情朱古力》,记得那部片子是和妈妈一起看的,以前妈妈不大喜欢喜欢看只有字幕而没有配音的片子,自那以后就开始喜欢上了,后来经常和我一起看碟。记得那个时候是读大学的暑假里,每天晚上陪着妈妈散步,一直走到租碟片的店里换两张碟片,回家看了第二天继续,那个时候的日子真美啊!

法国电影我还很喜欢一部叫《两小无猜》,真正浪漫得一塌糊涂。好像还是这个坛子里ricky介绍的呢,反正是很好看啦,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是ricky介绍过的,也去找找看看。

可是法国电影好像很难淘到啊
发表于 2006-9-17 13: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bella一说,偶还真看过一些不错的法国电影,比如《情迷朱古力》、《你丫闭嘴》、《第五元素》、《原罪》(汗,以前一直以为它算是好莱坞的,看来米国电影害人不浅,哈哈),《帝企鹅日记》、《情人》、《日出前让爱终结》等,还记得看过罗曼.波兰斯基的《苦月亮》,看完也觉得它有点怪,有的地方不太能理解。
也非常喜欢朱丽叶.比诺什、让.雷诺、苏菲.玛索和奥黛丽.塔图。bella说的那个大鼻子是“大鼻子情圣”吧,就是演《你丫闭嘴》那个,我也挺喜欢他的。我觉得法国演员可塑性比较强,正剧喜剧都能够得心应手,骨子里天生就有喜剧细胞。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4: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出前让爱终结》好看不?简单说说,我一直想看,还没有看到呢。

《原罪》我也以为是美国的呢,连《第五元素》我开始都以为是美国的呢

当年看完《苦月亮》我还郁闷了一阵呢,因为那是刚上大学在学校看的,当时我就想大学里面看的电影就是这样的吗?太怪异了啊,大学生活好古怪其实后来想想那电影根本没什么啊,而且和大学生活更扯不上关系了,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些想法

我也是觉得法国演员都非常有特色,法国导演也是,可能法国观众也是吧,所以才能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法国电影。
发表于 2006-9-17 17: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abella 于 2006-9-17 14:45 发表
《日出前让爱终结》好看不?简单说说,我一直想看,还没有看到呢。

《原罪》我也以为是美国的呢,连《第五元素》我开始都以为是美国的呢

当年看完《苦月亮》我还郁闷了一阵呢,因为那是刚上大学在学校看的 ...


《日出前让爱终结》还算比较好看,不过但现在让我说也说不完整,看得有点久了。
不过等那天有时间让偶发个帖子上来哈,8过bella可8要心急呦,偶想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时间永远不够,唉,
P.S 又来了,说完自己先倒塌~~~~~~~~~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xy 于 2006-9-17 17:19 发表


《日出前让爱终结》还算比较好看,不过但现在让我说也说不完整,看得有点久了。
不过等那天有时间让偶发个帖子上来哈,8过bella可8要心急呦,偶想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时间永远不够,唉,
P.S 又来了, ...


表倒表倒,扶起来。慢慢发,不着急哈。
偶现在也是觉得时间老也不够呢,除了少睡觉好像没有别的办法了。

刚才还有人说我呢,今年有两部电影都和我有关,一部就是《Isabella》,另一部就是《黑眼圈》。偶也倒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22 12:34 , Processed in 0.04302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