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盛年。《狂恋大提琴》是她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在1997年合著的传记,其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的舞台背后的故事。这里摘录的,是姐姐希拉里眼中的妹妹,一个被扭曲了人性的天才。
电影《狂恋大提琴》又名《她比烟火寂寞》,其主角原型正是天才大提琴家杜普蕾。片子叙述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是一对有着深厚感情的姊妹。杜普蕾的姐姐是个天才笛子手,在一次邀请演出中,姐姐告诉妈妈,若妹妹不能参加,那她同样也不去。杜普蕾的确很好强,经过刻苦练习后,竟然在一次儿童乐器比赛中,同姐姐一起获了第一。当然杜普蕾拉奏的是大提琴,而姐姐吹奏的是长笛。于是,原本聚集在姐姐身上的掌声与镁光灯一下转向了妹妹。谢幕时,高傲而嫉妒的姐姐转身跑向储藏室一隅默然不作声。最后,小杜普蕾随着母亲走出比赛场,在楼梯转弯处,记者给他们留了影。发黄的照片上,唯一不笑的是姐姐。但这意外的成功固然没有到能影响姐妹俩感情的地步。
许是一个家庭仅有的精力只可能培养一位天才儿童的缘故,父母选择了小杜普蕾。若干年后,杜普蕾的名声响誉世界,而姐姐从小杜普蕾获奖的一刻起,就注定了落寞的命运。
正当姐姐混沌于工作与笛子学院时,伯乐出现了。他追随姐姐回了家,并毫不犹豫告诉她,他爱她。然后,他们便结婚。当杜普蕾知道这事后,残酷地对姐姐说,你要性生活,并不一定非得结婚。深夜里,姑娘们的卧室没有打灯,外面的星光透进来,姐姐惨白着脸回道,他让我知道我是个特别的女子。可妹妹内心的孤寂驱使她再次说出不负责任、伤害亲人的话:你,并不特别,你知道你一点都不特别……
过了没多久,杜普蕾在一次party上也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个年轻音乐家用演奏音乐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巩固了对方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于是,杜普蕾与丈夫开始同台演出。而演出档期看上去是那么紧凑,仿佛永无止尽。
一天,杜普蕾着兰色大衣,拖了大提琴箱子,投奔已在乡下定居的姐姐与姐夫。下了出租车,她便哭倒在姐姐怀中,并要求姐夫把她这个小妹妹抱进小木屋。晚上,安顿完三个孩子后,他们就围着火炉做游戏。游戏很有意思,是猜对方在想什么。当然,这对姐妹总是能心心相印。到了最后,杜普蕾在与姐姐耳语的过程中说,姐姐,我要与姐夫做爱。温馨的氛围终结在杜普蕾吐出的最后一个单词时。第二天,杜普蕾跑进小森林。她边哭边跑,边跑边把身上穿的衣服沿途丢。姐姐找着了赤身裸体的杜普蕾,她正抽搐哆嗦着,右手拿起枯树枝就狠命抽自己的左手腕。空空的天空啊,乡下那小溪、岩石、树木与积雪,所有的生命都静静等着杜普蕾喊出——其实,其实我只是想与他做一次爱……你说我们什么都可以分享的,原来都是骗人的……你不爱我。
接下来的故事该如何发展呢?错位了,一切都错位了。
终于某个晚上,姐夫去找姐姐。杜普蕾醒来后,在卧室里拉响了震撼人心的大提琴。
于是,第二天,杜普蕾如来时一样,孤傲地拖着琴箱走了。
于是,生活又重复起来,杜普蕾又加入丈夫演出活动的行列。但这时的杜普蕾好象再不能很投入地表演。甚至于,某次演出终了时,她发现自己站不起身。作为乐团指挥的丈夫惊讶地走上前去,轻声对妻子说,没有关系,我抱你。
病因被找出来了——多发性硬化症,一种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的绝症。
杜普蕾的身子跨了,可禀赋得天独厚的丈夫又怎会守着风采不再的妻。他借口工作原因搬出了家,先是一礼拜回家一趟,再是一个月。在一次电话中,杜普蕾分明听到丈夫那边传来孩子的吵闹声,于是,她知道丈夫背弃了她。
在此之前,杜普蕾曾强烈要求丈夫安排她上台演出,她在整场音乐会唯一要做的事是,敲响定音鼓。
病越来越重了,杜普蕾渐渐失去行动、听觉甚至呼吸的能力。可她始终不愿别人看到她凄惨的光景,所以她拒绝一切朋友包括家人。一次,母亲建议大女儿去看望小女儿,并拿出那张杜普蕾第一次得奖时的照片,说杜普蕾也许需要它。可电影的画面变得邪恶起来。姐姐说,是谁,那时照片上没有笑的是谁?然后,夫妻俩相视无言。这个曾默许妹妹与自己的丈夫同床的姐姐,在妹妹最为痛苦的时候也背弃了她。
终于,弥留时候到来了。杜普蕾浑身抽搐,不吃也不喝,早已说不出话来。这姐妹的情分到底是断不了的。姐姐终究去看了妹妹。她搂着她,喂她喝水,并与她回忆小时一起去海宾玩耍的事:她们跑到了海边,看到海边立着个奇怪的孤身一人的女子。小杜普蕾向前与她问好,然后,径直跑回来,拥着姐姐,道,没事,有我在(一切会好的)。至此,电影画面凌乱起来,那幼时海边立着的奇异女子转过身来,而她,就是杜普蕾。
在回家的公路上,电台广播杜普蕾去世的消息。姐姐听了,下得车来,站在空旷的森林里失声痛哭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2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