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117|回复: 3

[原创] 一个想法可以改变一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1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非死不可」为Facebook国内用名,又名「404,该页无法显示」

《盗梦空间》里,柯布对齐藤说:“寄生在你体内的什么东西最顽强,是细菌、是病毒?还是蛔虫呢?……一个想法,既顽强又有感染力,一旦有一个想法占据了你的大脑,你就很难再想摆脱它了……”



      几乎可以断言,在21世纪,一个“想法”的优劣将直接导致其产物——某件物品或某种行为的价值高低。“想法”变得如此之重要,以至于21世纪第1个10年结束时,两部全球大热的电影:《盗梦空间》和《社交网络》几乎不约而同地,从虚拟和真实两个维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想法”能给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巨变。



      假设确实存在着现代和后现代这样一种区分,现代性的社会呈现出世俗化、同质化、单一化和机械化等特征,它们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中,同样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影响。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逐渐趋同,一种既成的“想法”会不断地被复制,新的“想法”很难萌发、成形、接受和传播。而后现代更多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差异化的特点,在这里,“不同”才能“存在”,“差异”方可“融合”。从机械复制的禁锢中走出来,寻求个体差异化的存在,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差异化的甚至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想法”(idea)。



      因此,区别于窃取物资、技术,或者破坏、损毁等“技术含量很低”的手段,盗取他人的“想法”,又或者给他人植入一个于自身有利的“想法”,成了《盗梦空间》这部电影里,以柯布为头目的盗梦团队的核心工作。在《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面对的两起诉讼中,他与温克莱沃斯兄弟产生纠纷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社交网站的“想法”是谁先想出来的这点上。在《盗梦空间》里,一个“想法”能让一家大企业瓦解,一个“想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盗梦空间》里虚构的色彩让你对“想法”的威力仍抱有怀疑态度的话,《社交网络》所表现的恰是一个真实发生在我们所处时代的事件,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亲眼目睹一个“想法”是怎样将全世界5亿人连接在一起,而拥有这个“想法”的人又是怎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的。



      后现代社会在创造多元的同时,也要承担去中心、去二元对立所带来的副作用:混乱、不稳定和模糊,而“想法”、尤其是未成型的“想法”同样显现出这样的特征。《盗梦空间》里柯布为梅尔植入的想法,模糊了梅尔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最终梅尔自杀了。《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的「非死不可」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哈佛关系网」在“想法”上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也有可供我们考虑的某种可能性。扎克伯格的聪明之处在于,将不成熟的“想法”用自己的计算机才华使其成为一串代码、一个页面、一个网站,而一个“想法”一旦成形就会变得像自生的一样,你很难确定它的血缘。最终当「非死不可」迅速成为全世界热门后,这个“想法”自然而然就是马克•扎克伯格的了。温克莱沃斯兄弟一直纠结于要不要起诉扎克伯格,黔驴技穷拿出了连哈佛校长都一笑置之的《哈佛大学学生手册》,也正是由于“想法”的不确定性,你很难界定孰先孰后,孰父孰子。而扎克伯格胜在——“你说我盗用了你们的想法,但是你去找,我的网站里有哪一行代码是和你一样的。”这句话直接秒杀温克莱沃斯兄弟。



      由此不难看出,“想法”并不是“白日梦”的马甲,它的萌发、成形以及最终产生价值,仍然仰仗于另外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盗梦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图腾,才能不断提醒自己是在现实和梦中。在另一部电影里,我们则不必纠结于扎克伯格「非死不可」的“想法”来自何处这样的问题,而是要看到这个人身上的才干,这也再次证明了那句老话:“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想法”也只会萌发于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身上,而只要你准备充足,一个“想法”便可改变一切。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好的“想法”就意味着一个机会,所以你有什么好点子的时候,先掂量自己有没有能力使其成真,有则赶紧抢先为之,无则创造条件为之。“想法”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了就要抓住,可千万别学温克莱沃斯兄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马克•扎克伯格坐拥5亿用户笑傲江湖。﹝完﹞
发表于 2011-1-13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想法”的认识,我一直有个影像化的解读:
就像你站在电梯口,墙上的面板有向上的箭头和向下的箭头,
你选择按下一个,电梯门就会不久后在你面前打开。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想上楼还是下楼,
而是你伸手去按带箭头的按钮。有了这个动作,才会有循序与递进。
这就是所谓的“执行(Execute)”

差异化或者“独一无二”的想法即使是存在的,也必定需要被一种普适性所包裹,否则,这样的想法是找不到养料生存发展的,会因为它“独一无二”的属性而缺乏现实中可依托的载体。载体乃学术之源,因此才能将“想法”的内核包裹进文学、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不管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一个想法不足以改变一切,还得看它是如何执行、如何包裹或运用的。如同武林“盖世神功”,闭关修炼只是其中的一出,真功夫还是要靠出关打拼的,电影因为是命题作文,有篇幅限制,所以看了挑剪,就会觉得这人闭关出来就成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nyLau 于 2011-1-13 21:09 发表
差异化或者“独一无二”的想法即使是存在的,也必定需要被一种普适性所包裹,否则,这样的想法是找不到养料生存发展的,会因为它“独一无二”的属性而缺乏现实中可依托的载体。


我所说的差异化并不排斥普适性,如果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说两个事物相似程度可以很高,但是必有一面足以区分彼此。当然必须看到有某些追求差异而走向极端的现象,但它们并不能否定差异化确实是存在。在差异化和普适性上应该有一个平衡点,假若失去平衡无非是毫无亮点和过于独特以至怪异到无法让人接受。

原帖由 TonyLau 于 2011-1-13 21:09 发表
如同武林“盖世神功”,闭关修炼只是其中的一出,真功夫还是要靠出关打拼的,电影因为是命题作文,有篇幅限制,所以看了挑剪,就会觉得这人闭关出来就成仙了。  


所以最后,我把话收回来,“想法”固然是重要,就如同中药中的药引,单它一味毫无作用,但放入特定的组合中便能引发连锁反应,又如“画龙点睛”,只有眼睛连龙都不都是,只有在龙身上点睛,才能活灵活现。这也是个相互的关系。

原帖由 TonyLau 于 2011-1-13 21:09 发表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想上楼还是下楼,
而是你伸手去按带箭头的按钮。有了这个动作,才会有循序与递进。
这就是所谓的“执行(Execute)  


这段,关于“执行”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不赞同的是前面部分,问题的关键肯定是你想上楼还是下楼。你的执行贯彻你的意志,你不可能想上楼却摁了向下的按钮。另外就如同《盗梦空间》里所表现的一样,给你一个象征:陀螺转会停,你就是在现实中;陀螺转而不倒,你就是在梦境里。但假如给你的是相反的指示,你该怎样区分呢?你会不会像梅尔一样困惑?

电梯的上下箭头也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想法的物化形式,即向下的箭头就是下行,向上的箭头就是上行。相信老大坐电梯,总不会是闭着眼睛摁电梯的上下按钮的,你肯定先看箭头看箭头所指的意义于你心中的意志是否一致,才会摁下去。

——————————————————————————————

综上:“想法”决定你的境界,而“执行”则决定你的高度。 本帖最后由 任天真 于 2011-1-13 21:38 编辑

发表于 2011-1-13 21: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样讨论才有乐趣
原帖由 任天真 于 2011-1-13 21:36 发表
问题的关键肯定是你想上楼还是下楼。你的执行贯彻你的意志,你不可能想上楼却摁了向下的按钮。 ...

我想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应该不低吧。当然不仅是指的坐电梯这档事,大家说呢?

意志的贯彻不是单线程的,在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中,它经常会被中途绑架的。
而按下按钮这个事件代表思考过后的一种最终选择,而不是自然惯性地选择。
原帖由 任天真 于 2011-1-13 21:36 发表
就如同《盗梦空间》里所表现的一样,给你一个象征:陀螺转会停,你就是在现实中;陀螺转而不倒,你就是在梦境里。但假如给你的是相反的指示,你该怎样区分呢?你会不会像梅尔一样困惑? ...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人性的特征之一。
原帖由 任天真 于 2011-1-13 21:36 发表
相信老大坐电梯,总不会是闭着眼睛摁电梯的上下按钮的,你肯定先看箭头看箭头所指的意义于你心中的意志是否一致,才会摁下去。 ...

这个嘛,得看心情好不好了,心情好就闭着眼睛摁
心情不好就面无表情地按,然后连10秒钟都会觉得很长,然后接着再按。


--------------------------

综上所述,能按下正确的按钮确实是件很给力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5-1-18 16:01 , Processed in 0.05150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