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230|回复: 2

[交流] 【转】三地书也是三地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4 13: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吴祚来

一本书后面就是一个时代

10年的时间,《凤凰周刊》对两岸三地出版的文化书籍进行述评,共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后面,就是一本书;一本书后面,是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时代。一篇书评文章,就是一片碎花布,数百片碎花布拼起来,两岸三地就被缝合了起来,我们隐约能看到一幅生动而完整的历史图像。

那些人与故事,都在历史中,是书籍使它们复活;那些书与书中的故事在出版社与书店里,是书评使它们传播。感谢凤凰书评,我们借着它的翅膀可以飞越很远,见到更广。

书评可能是导购,会促使你去购买或阅读一本书;书评更是导读,使你即刻能看到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书评还是导游,让你与作者一起,游历一个人的心灵历程,游历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由于历史原因,两岸三地有了太多的政治隔膜与历史谜团,所以大量的历史文化书籍,不自觉地充任了解密的使者,挖掘一口井,让我们看到,埋藏在历史黄土下面,那些美妙的、丑恶的、神秘的真相。

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品,我们不仅通过历史来认知,使自己获得历史的定位,历史还是一种消遣品,满足我们某种对隐秘未知的爱好与追寻。古代的历史,我们通过典籍与考古发掘获得认知,而帝王们的历史,因其所处时代史家难以真实书写,我们无法识其真实面目。而一个朝代又绵延数百年,所以威权覆盖与扭曲,变成历史真相,我们有时看到更多的是盛世华章,是帝王威仪与皇恩浩荡。现当代政治与文化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个人威权不可能覆盖三十年以上,历史真相不过被腌制了一番,所以,历史真正的味道,人们依然可以识得品得,人们看到即便是不完全的真相,仍不免徒有伤怀与感叹。

伤疤与苦难,我们仍然要揭示出来,人类或民族,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摔下。所以历史真相不能覆盖,覆盖就是犯罪,就是让一个民族没有光明的未来。

凤凰是一只从远古飞来的神鸟,一只能带来吉祥与幸福的神鸟。凤凰不同于龙,龙有可怖的形象,伴着风雨雷鸣,甚至会发怒为恶。凤凰鸟却是一只和平的鸟,即使是鸣叫的时候,也被称之为凤凰“和鸣”。凤凰卫视、《凤凰周刊》、凤凰网络,在两岸三地发出和鸣,和谐而动听的鸣唱,通过它的视角与高度,我们得以看到,我们寻常看不见的那些风物景致。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揭示与揭密,三地人在真相面前,逐渐形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情感取向,并从而达致共同的价值追求。

改观认知有时就是改变习惯,有时甚至是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社会人格。所以,追求真相,揭示历史,是不容易的。一些人寄生在错误的历史观点上,获得身心安逸,如果过去事实被颠覆,会给他们身心带来一次震荡,甚至是一次精神上的灭顶之灾。于是,他们宁要迷离不实的历史,而不愿意直面真相。

因为属地原因,凤凰似乎有着某一种文化特权,它是一个透气与透光孔,也许是担心人们一下子不能接受全部的历史事实,所以,凤凰就承担着一项使命,就是一点点打开历史缝隙,使真相增量,对历史的宽容度增加,使历史文化成为启蒙的另一种力量。其实三地不仅在地理上,包括两岸三地港澳台,还有另一种三地:政界、知识界与民间社会,这三大阶层,也要在改革进程中,通过认识历史来认识自己的力量,认识社会现状,认清未来之路,大陆各个阶层,也需要形成共识,重建新的价值体系。所以凤凰肩负的,是对双重三地的文化责任与社会责任。

人们解构与解密历史,其实是化解内心的积虑与假像,历史的假像累积多了,必然会影响现实生活,一旦真实的光照进历史,一部分人可能目不忍视,更多的人则感到欣慰。人们不再迷信表象的历史,不再二元对立地思维,人们通过对文化更深更广地阅读,从而使历史立体起来,多面起来,宽容与理性的思维,也就逐渐确立。

自由的人格与自由的社会,必然建立在真实的土地上。

这些书评专栏也是“三代书”

看,那些逝去的时代,还有那些往日的故事又都回到了我们眼前。

1990年代初,一次图书出版新闻发布会上,我通过朋友居然请来了李德生将军,北京的将军很多,出席活动也多,本不足为奇,但对我来说,却有他人意想不到的感动。当时李将军已是近八十岁的人了,他不知道与他擦身而过的年轻人,在小学生时代与他的某种“政治关系”:1970年代小学校里,居然贴满“打倒军阀李德生及其走狗宋佩璋”的大字报。李德生、宋佩璋与我们那些小朋友们有什么关系呢?但它形成了我们小学时代的一份深刻的记忆,而二十多年后,小学生成为已毕业的研究生,见到了当年要打倒的将军。

其实我没有经历真正的文革,那些被斗的地主、被打倒的老师、被大字报炮轰的各类人物,都是过眼烟云,1970年代开始上小学,文革已是尾声了。但文革形成的理念与文风,却深深浸染了一代人,甚至二三代人。现在,人们开始有了勇气,直面真正的历史真相,一个民族只有直面历史灾难,将悲剧变成教材,才能征服自己的精神病症,重获健康,重新出发。

“三地书”开篇第一书,介绍的就是中国文革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书写者聂元梓,她的回忆录与徐景贤的回忆录,放在一起评述,文革中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命运昭然于世。她揭露了别人,但很快又被另一批政治力量打倒,身陷囹圄,上海的徐景贤虽然没有聂元梓遭遇那样惨,但也多有磨难。所幸两个人物都为历史留下见证。

黄庆云的《我的文化大革命》、宋柏林的《红卫兵兴衰录》、陈益南的工人造反派的纪实《青春无痕》、巫宁坤的《一滴泪:从肃反到文革的回忆》,还有章诒和先生对其父辈及演艺界的回忆、戴晴对张东荪时代的记录、林彪事件中“黄吴叶李邱”之一吴法宪的回忆,都使文革、反右、林彪事件鲜活起来,不远的历史截断面,纹理清晰,甚至还依稀渗出丝丝血液。这些书都在香港或其他海外出版社出版,我们只能透过书评,窥其一角。但有专家一句点评,往往就能拨云见日,露出历史真容。

书评人是我们的读书领路人。这个专栏里所集结的书评,不仅是三地书,也是三代书,民国时代、大陆的文革时代(台湾的蒋时代),还有改革开放时代(台湾解严时代)。而香港澳门,则在两岸的三个时代边缘,独自发展着,既是中间商,又是调解传话人,不能说的话在香港说,不能做的事在香港做,不能出的书,当然还能在香港出版。

这部书评当然对香港不惜笔墨篇幅,从标题可以看到,香港被比较全面地描述,请看这一系列篇名:《上个世纪的香港》、《香港日治时期的教育》、《香港三十世代,该你们了》、《国际化皮囊,本土化视野》、《香港是个大商场》、《这一代香港人的成就与失误》、《香港,中年危机》、《香港曾经的文化图景》、《英国让香港怀念?》、《香港故事不易说》、《“后香港”与“新新中国”》、《香港故事四世同堂》、《香港大陆化?五十年不变下的改变》、《市场VS政府,香港的实践》、《香港回归十年的经济发展轨迹》等。香港大老周寿臣、何东,著名学者李欧梵,歌星影星顾媚、香港最后一个政治贵族罗德臣也在相关书评里,被人们一记起。

世俗社会里,香港的演艺明星与电影电视连续剧,更具影响力,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到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黄飞鸿》、《霍元甲》,无不风行大陆,还有数不胜数一箩筐的香港歌星。这些在本文集里,并没有多大篇幅去书写,因为他们可能无关严肃的话题,甚至无关文化历史,但他们影响了新生代的大陆年轻人。香港娱乐文化的背后,严肃的文化并行发展着,许多事态与灾难发生之时,我们都看到香港人一腔热血与豪情地帮扶大陆,凤凰栖于香江,证明香港是一棵高高的梧桐树。

共同阅读一个民族自由、民主、光明的未来

台湾是什么,台湾只是一个岛,香港与澳门,也只是一个岛。我们小学课本上曾写,祖国宝岛台湾,台湾人民被蒋介石反动派统治着,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长大了要解放台湾人民。而香港、澳门,则是英、葡殖民地,我们要进行收回。当我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那里的导游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一样,祖国大陆在××党统治之下,人民水深火热,他们长大了,要反攻大陆,解救百姓于苦难。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思维是一致的,还说明,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都在替对方着想,都愿意对同胞的命运有所担当。

我是五年前去台湾的,当时参加的是一个媒体考察团,早上从北京出发,辗转香港,到了晚上,才到台北。一下飞机,就有当地媒体朋友热情接待,接待晚餐吃的什么,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就是回到老家吃的那些东西,譬如各种小咸菜,还有红薯粥,没有大鱼大肉。他们说,为什么如此安排,因为大家旅途劳顿,所以让大家吃些家常饭菜,易于消化休息。他们没有将我们当客人,而是当家人招待。从语言到行为,完全没有隔膜,反而有多年前的故友又相见的感受。只是他们身上更多的儒雅,更多的随意,亲切的样子也更自然。

我曾开玩笑说,台湾是民国博物馆,他们是“民国人”,或民国遗民。因为大海相隔,所以六十年前没有完成统一,也正是当时没有统一,所以它保留着民国文化形态,或者说传统文化形态没有因意识形态改变而发生变异。在大陆唱苏联歌曲,唱大跃进歌曲、文革红歌的时候,他们唱《外婆的澎湖湾》,唱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唱《甜蜜蜜》,想你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台湾朋友说,老毛老蒋老邓都没统一两岸三地,但邓丽君统一了,用她的歌声。大陆改革开放,春风里首先传来的,是港台歌曲的声音,坚硬的、强大的歌声,遭遇甜蜜温柔的声音,大陆人获得情感的慰,情感的启蒙先于思想的启蒙。港台飘来的歌声与欧美歌曲不同,因为港台与大陆同根同源同语言,情感心理一致,所以更具浸染力与征服力。

接着,才是经济与经营管理的启蒙,与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启蒙。港台的政治形态与行政管理方式,也通过媒体,特别是凤凰卫视与《凤凰周刊》这样的纵横三地的媒体,得以传播。我们看到了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的种种乱像,特别是那些平日里文质彬彬的君子们,在严肃的会议上,大打出手,使大陆许多对民主自由颇多疑虑的人士,有了笑料谈资。原来,民主自由就是这个样子,西方人的政治理念原来并不适应中国人,看看台湾就知道了,所谓民选的陈水扁如此贪腐,台湾地方贿选也是层出不穷,更为恶劣的事件是陈水扁竞选过程中,遭到枪击。如果因民主自由而带来动荡,那么还要这西式民主自由做什么?这是一些人的疑问。

台湾是一面镜子,台湾是试验田,我们通过镜子来修正自己,我们通过试验田,来收获教训与经验。

台湾也像正在拍摄过程中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一路旁观着,议论着,感慨着。陈水扁搞台独了,吕秀莲被求婚了,马英九败北了,马英九又胜选了,陈水扁贪腐被起诉了,国民党垮台了,国民党又执掌台湾了。一台由华人主演的民主大戏,自由而激烈地在岛上展开。原来民主与自由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样的混乱,但却并无大碍与大害。我们进入台湾之时,才发现,电视里面的政客们,互骂恶斗不已,但民间社会,却大相异趣。从台北到台南,从闹市到乡野,可以说波澜不惊、民风淳朴,连街道上的警车,也没有写警车二字,而是写着:社区巡望。警察是来看家护院的,不敢惊扰百姓。新的政治形态,开始走向理性与法治,走向博弈与对话,尽管也偶尔有搏斗现象发生,但已远离血腥,数选票总比数人头,要符合文明准则,符合现代政治要义。

跌跌撞撞地,台湾走过来了,声音嘈杂地,香港也走过来了。台湾的民主试验获得初步成功,香港的普选计划也得到了中央政府认同。政治不仅仅是斗争,也是对话、交流、互谅、和解、妥协与互相尊重与认同。

台湾对大陆来说,过去人们只关注其统一的价值,国家统一了人民就幸福了,但我们有理由反思反右与文革,反思大跃进与合作社,会发现如果五十年代台湾被统一,可能也会遭到无妄之灾。所以,统一是一个过程。一个形成共识、促进文明民主的过程。我们看到,欧洲经济统一了,政治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价值观念基本统一,同根同文的两岸,首先在文化与经济上形成某种统一性,这种统一并不是互相弱化自己的特色,而是同根共生,合作共赢,协力发展。

三地书,是文化碎片,被《凤凰周刊》连缀在一起,形成特殊的文化风景。两岸三地,春与秋相连,山与海相会,血脉与声息相连,统一是美好的愿景,和平是最大的心愿,通过三地书,我们也共同阅读一个民族自由、民主、光明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4: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词:历史的真相。
发表于 2010-12-17 0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坐个沙发,等我明天空了细看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1-21 17:11 , Processed in 0.04572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