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2333|回复: 11

[观点] 诺贝尔:争议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0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网10月9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呼吁削减世界核武库而赢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称赞奥巴马“为加强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合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视频:美国总统奥巴马获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新闻》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在今年1月份上台后,他呼吁削减核武库,并致力于重启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很少有人能像奥巴马这样引起全世界关注,让人们期望更美好的未来。”

  奥巴马获奖距他上任不到9个月的时间。尽管制订了很宏大的计划,但是他在中东局势或者伊朗核问题上仍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在阿富汗战争上面临着艰难抉择。

  上个月,奥巴马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安理会大会,史上首次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大会,并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

  奥巴马是最近十年间第三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民主党政要。前副总统戈尔2007年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小组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前总统吉米-卡特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周翔)

---------------------------------

怎么说呢?还是鼓励的性质大吧,毕竟提名截止时奥巴马才刚上任几天而已。
至于诺奖,最权威的还是科技类的吧。
和平奖,就是价值观不同的问题了,想当年大来拉马也能获奖,含金量可见一斑……
文学奖,中国作家输在起跑线上,作品翻译不过关,啥也不顶用。
发表于 2009-10-10 0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维也纳森林 的帖子

我看过一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作品,大都不合我的胃口。不过我是因为列了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书单,从而得知聂鲁达的,当我开始阅读聂鲁达我就完全沉醉了。我曾经写道,要是有一天把我扔到一个荒岛上,可以让我选三个作家的作品的话,我会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聂鲁达和苏轼。如果只能选一个人的话,我就选聂鲁达。(貌似我离题了)

如你所说,我也觉得今年的和平奖是鼓励大于奖励!当我初次听到奥巴马获奖时,我就觉得怪别扭的,看了颁奖词也觉得很勉强。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主动请缨美国做世界宪兵吗?政治理解不能,我还是选择沉默吧。

就你最后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这里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中肯和一针见血。不妨读一读。

——————  以下转载自龙吟宇的文章:《又到一年诺奖时》 ——————————

2009年度诺贝尔各奖项得主陆续浮出水面,“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膺物理学奖。

无疑,华人媒体照例要炒作一番了。

无疑,作为一个中学时深受诺奖得主传记影响,如今也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也有很多话想表达。

对诺贝尔奖本身,它在引导学术活动,褒奖学术成果,承认学者地位方面的作用,不是我在这里讨论的。因为那属于“普世”话题,是对科学研究动机的探求,我将在我的另一篇文章《科学家的生涯》中阐述。之所以把“华裔”二字用引号括上,是因为这个定语才是我在本文想分析的。

先看看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们的背景:

杨振宁,李政道: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物理学奖(我认为这一成功还应该由吴健雄女士分享)。杨李二人都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赶上了五十年代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的黄金时期,赴美深造,追随名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有此成就。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奖,而且请注意,他们当时是持中华民国护照,因此是以中国公民身份而不是以美籍华人身份获奖的,虽然后来他们都加入了美国籍。在那个中国积弱不振的年代,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中国人,大批年轻人因他们而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丁肇中:

1976年因发现“吉普赛”粒子获物理学奖。他在台湾长大,大一时因为偶然的机遇赴美读书深造。他的成果也是在高能物理领域。那个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很热门,发现基本粒子需要非常烧钱的对撞机,艰苦持久的努力,还有运气。

李远哲:

1986年因改进交叉分子束方法获化学奖。他和丁肇中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上大学,他保送进入第一流的台大,而丁肇中那年联考没考好,只被成功大学录取。李远哲在台湾的日子比较长,研究生读完才去美国,与台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以解释他现在的政治作为。

DLLM:

1989年因“推动人权”方面的努力获和平奖。那几年正值全球社会主义破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也刚刚经历TAM事件。他获这个奖项“顺理成章”。政治往往使一部分人高兴的同时,也使另一部分人不高兴。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他得这个奖项不是中国的荣耀,而是尴尬。本文不探讨政治。

朱棣文(其实更应该称他Steven Chu,因为他不懂中文):

1997年因发明用激光“冷冻”原子的方法获物理学奖。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除了中国人的基因和外表,与中国毫无关系。

崔琦:

1998年因电动力学方面的成果获得物理学奖。他出生于河南农村,但是童年即去香港读书,19岁时赴美。他基本上是受美式教育长大的。

高行健:

2000年因《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作品获得文学奖。他出生于中国,在中国接受教育,在中国工作,也曾是体制内的人,后因持不同政见逃亡欧洲。中国文坛的人大都眼红诺贝尔奖,吃不找葡萄总会抱怨葡萄酸,加上中国政府的刻意打压矮化,他获奖的积极意义几乎被人为地削减为零。

钱永健(和朱棣文一样,我们应该叫他Roger Yonchien Tsien):

2008年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化学奖。大陆媒体报道他的时候,定语除了“华裔”,还要加上“钱学森堂侄”。人家是外黄内白的香蕉人,与中国何干?去年中国媒体采访钱,大意是华裔“又”拿了诺贝尔奖,是否说明中国人很聪明?你叔叔为中国两弹做出了巨大贡献,你是否感到光荣?钱说(大意):我是美国人,在美国受的教育,在美国科研体制下工作,与中国无关。至于那位叔叔,我们全家都很遗憾他回到中国……

高锟:

2009年因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获物理学奖。出生于中国,大陆解放前夕全家移民台湾,在香港读中学,在英国读大学,在美国做研究。

看到以上资料,除了喜欢制造话题博得销售量和点击率的媒体,中国有什么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我相信,在202X年,203X年,204X年,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在大陆接受大学教育,然后考CUSPEA和GRE出去的那些人,也到了出成果的年龄,也会诞生诺贝尔奖得主。可我同样相信,他们的国籍一栏,也会写着Made In USA,不是Made In China.

我长久以来有个困惑:民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非常混乱非常落后的时代,可为什么民国有那么多的大师级人物,涵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建国以后,按照官方说法,知识分子的待遇和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科研环境前所未有的优越,为什么这60年来学术界反倒万马齐喑?甚至于那些49年前处于活跃状态的大师们,49年后也变得悄无声息了?

中国现在的科研体制脱胎于苏联模式,体制僵化,整个社会缺乏科学土壤,普通民众科学素养低下......我对此一直深恶痛绝。在《野人·华南虎·科学美国人》那篇文章里我已做了初步浅显的分析。可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加深,我们的实验室几乎可以与国外同行的进展同步了,<Science>、<Nature>上发文章也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为学术皇冠上明珠的诺奖却始终与我们无缘?

是钱的问题吗?

这似乎是个合理的理由,可是这个理由在十年前还站得住脚,那时候有数据说,全中国一年的科研经费还不如麻州,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嬗变,当今中国,中国学术界,并不差钱。每年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到哪里去了?即使不能恩泽每个实验室,可是中国GCD最善于的做事方式之一,就是举全国之力扶持某几个特定项目,比如航天科技,比如奥运金牌战略。明知道我们总体实力比不过外国,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某几个拳头项目上,而这些拳头都是能为执政党脸上贴金,能鼓舞全国民心的。

能源,通信,生物工程,这些或关系国计民生或有巨大商业潜力的领域,我相信国家是没少花钱的,即使不掌握具体数据,但是看看中国高校老师们的工资水平和隐形收入,我们也能“一叶知秋”。看看高锟的家庭,他的房子,他的车,在美国的中国人达到那样生活水平的不在少数。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优惠措施,吸引出去的人回国来。那些在美国大学教书的中国教授们,如果回国来,要钱有钱,要官有官,还能得到在国外得不到的尊重甚至荣耀,为什么回来者寥寥?为什么即使回来,也大都像长江学者那样,挂个名,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国,还在中国白拿钱?再看看中国高校教师们的生活,也逐渐在赶超美国同行。可为什么,花费巨资养的这个科研队伍,却不能产出与投入相应的科研成果?

上升到哲学层级:是中国人、东方人不善于搞科学研究吗?毕竟,科学是西方的东西啊。可是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有多少?上文开列的“华裔”诺奖得主名单也已经说明了一切。

排除了天时(人种因素),地利(科研硬件条件),那就只有人和了,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体制出了问题。

首先看看居于中国学术金字塔顶端的院士制度。在中国,所谓的院士,仅仅是对一个人过去价值的肯定(王选说的,大意如此),通过院士的选举,把他的学术地位固定下来。接下来,某些(不是全部)院士一边享受副部长级待遇,频繁出席社会政治活动,一方面,已经逐渐远离学术前沿,不足以给年轻一代当导师了,甚至可以用一个文革时期的词,成为“学阀”,“反动学术权威”。这种轨迹和孑遗在“新中国”的“旧中国”大师们何其相似!我热爱和尊重那些老科学家,邹承鲁等等,还有许多人,我了解和不了解的。但我同样痛恨某些官僚化的科学家们。“学而优则仕”可谓中国的传统。我不是反对搞科学的人稍有成就就去从政,相反,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发现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完全可以去尝试新的领域,做出更大贡献,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朱棣文不也从政吗?以前的意大利总统不就是原子物理权威吗?——我所反对的是,身在学界,学术生命已经终结,却打压后辈的一些人。院士制度亟待改革,否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再看看大学教育的现状。我现在经常用“狼狈不堪,仓皇逃窜,格格不入,忿忿不平,不堪回首”来形容我的大学生涯。这里面固然有我自身的性格缺陷,但更多的,是我对我用拼搏换来的大学教育很失望。我所接触到的学生,知识贫乏得可怜,除了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其他的了解很少。我不是一个主张“功夫在诗外”的人,我主张“术业有专攻”,现代学术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才的退场和专才的登场,搞科学的人对本专业有了解有造诣就足够了。但我这里所说的情况更严重,不是学生们对其他领域不了解的问题,而是缺乏生活常识的问题。我所接触的学生(不单指理工科学生,也包括文科学生,但我这里只讨论理工科学生)都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从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都是什么人啊?教科书陈旧倒也罢了,我认为还不严重,因为大学教育也只是基础教育,虽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科书有其稳定性,不能跟风,基本的知识是不变的。问题出在教育方式上,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找往年真题研究,考试后就丢掉了——完全是为考试而学习。这样的人,即使门门一百分,年年拿奖学金,培养出来又有什么用呢?从能力角度来说,仅仅是考试机器,和学术不沾边;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很多人教育缺失,人格不完整,不会为人处世,影响发展。我和一些人打交道时经常感到恐慌:“这就是我未来的同行?我怎么和这样的人扯到一块去了?”就是这些人,他们还将会去科研院校当老师,再教育他们的学生也和他们一样。

最后,再看看科研领域的运作现状。大学时期我算是“实验室的耗子”,成天泡在最基层。有时候我严肃地思考我的人生,常常怀疑我选择科学道路也许已经铸成大错,感觉自己从小对科学的热情已被消耗殆尽。从事科研的人群,和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人群一样,都是由各种人组成的,无所谓高尚,虽然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人品优劣我不加讨论,因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只需要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站在一起。我所感到悲凉的,是搞科研的功利性。一个学者,他的待遇,在业内的地位和名声,都是与学术成果挂钩的,而学术成果又由他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获得的专利来证明——这都没有错。但我看到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大事我不了解,不好说,仅从我所接触到的点滴小事说起。为了发论文,我给很多杂志社投稿,看看那些杂志名录,密密麻麻林林总总,同一领域的学报杂志不下十种,连名字都难以分清,有必要那么重复建设吗?投稿过去,人家总会回绝,但门也不给你关死,暗示你需要交易——给我钱,我给你发。发文章成了学者和杂志社的交易。不单如此,发文章也成了学者内部的交易。一篇文章要发表,总要牵扯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第一作者是真正写文章的导师,第二作者是合作者,下来是实验室主任(即使他没对论文做过有价值的贡献),导师的学生,院长院领导......一直排下去,真有点狼多肉少的感觉。这一点不止是中国,国外也一样,有本小说《诺贝尔的囚徒》就是说这事儿的。再看看一篇论文的诞生过程:实验室大老板基本是不做实验的,他们成天飞来飞去开会,出国考察,或者在电脑前看看国外同行在做什么——下面自然有整个实验室的人为他工作,发论文都会署他的名字,就像蚁后养着一窝工蚁为自己工作。他们看到现在国外什么领域比较热门,就让下面的人做,然后写报告说这是多么牛的玩意儿,要钱要设备,这些钱很大一部分都落入自己腰包了。论文东拼西凑是正常的,那些因为抄袭造假身败名裂的人唯一的错就是做得太过分被抓住了。张五常说过:“学术文章有大小之分。大的不一定长,小的不一定短。大的重于泰山,不可或缺;小的轻于鸿毛,有等于无。大的凤毛麟角,小的多如海中沙。其他的学术我不大了解,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如果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章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知识什么损失也没有。”理工科亦如是。

综合上面的因素,从学术顶端到基础教育,从宏观体制到微观运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体制下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还是非常遥远的事。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尴尬,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2009年10月8日秋雨夜
本帖最后由 任天真 于 2009-10-10 09:08 编辑

发表于 2009-10-10 1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Obama is a swine
发表于 2009-10-10 1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不平衡就是奥巴马也能拿奖,,手受不了了,,,
发表于 2009-10-10 16: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现状,将来,都不能深想,确实令人堪忧,没办法,能在中国好好生活下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发表于 2009-10-10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巴马的获奖,实在很雷人......
发表于 2009-10-10 2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毛一直主张和谐社会的我泱泱大国的伟大领袖拿不到这个奖项?
发表于 2009-10-11 0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于2楼提到龙吟宇写的关于中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排除了天时(人种因素),地利(科研硬件条件),那就只有人和了,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体制出了问题”,

对于原因的溯源,我的个人看法是: 素质问题(人种因素)∠翻译问题∠社会体制问题(包含科研环境、经费等资源条件)∠基础教育理念∠人口问题

不靠谱地转换一下: 从基因抓起∠从学术水平抓起∠从体制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父母(老师、教授、官员等)抓起

我一直觉得儒家的思想过于强化父母(可衍伸为老师、教授、官本位等)的地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的一些体制存在的问题。但是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要做到“人本位”类化民主几乎是不现实的,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因为一个什么国际性权威奖项来反观社会问题,那毕竟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也是需要依托一定的国情条件才能产生的文化系统。

以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倘若我们国家的人口减半或跟欧美国家的人口一样,那我想,世界的经济、文化结构应该会发生一些根本性地转变,到那个时候再讨论人种因素才是正确与公平的。就像中国很多艺术家到国外会拿到各种奖项而在国内却无人问津一样,因为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很多领域的市场时常处于饱和状态,而媒体又实在太多,倘若不炒作,老百姓们又怎么能关注得过来呢?

另外中国自古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说法,人口基数带来觊觎、争议等问题,单是口水就能淹死人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中国基础教育的思维一直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术业专攻”的学术又从何谈起呢?不被边缘化已经是万幸了。
发表于 2009-10-11 01: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一件好事,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考量他的资格和以后的作为上也对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约束力,与“捧杀”有些许相似之处。从人性出发,倘若出现这种不满的口碑,那个人肯定是会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

这绝对是诺奖理念的一次值得鼓掌的尝试:与其等到有才华、有潜力、或者能够影响世界的人们取得成就时才授予奖项表彰,不如在他们选择道路前用奖金和声望助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 尤其是当他们其中有美国总统时;尤其当世界亟需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做出榜样时。

这简直就是一次太极推手,我觉得今年和平奖评得很高明,很能体现诺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表于 2009-10-11 07: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nyLau 于 2009-10-11 01:10 发表
我觉得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一件好事,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考量他的资格和以后的作为上也对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约束力,与“捧杀”有些许相似之处。从人性出发,倘若出现这种不满的口碑,那个人肯定是会想办 ...

斑竹的这个观点真好。我必须膜拜……
发表于 2009-10-11 13: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一则新闻评论

原帖由 TonyLau 于 2009-10-11 01:10 发表
我觉得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一件好事,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考量他的资格和以后的作为上也对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约束力,与“捧杀”有些许相似之处。从人性出发,倘若出现这种不满的口碑,那个人肯定是会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

这绝对是诺奖理念的一次值得鼓掌的尝试:与其等到有才华、有潜力、或者能够影响世界的人们取得成就时才授予奖项表彰,不如在他们选择道路前用奖金和声望助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 尤其是当他们其中有美国总统时;尤其当世界亟需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做出榜样时。

这简直就是一次太极推手,我觉得今年和平奖评得很高明,很能体现诺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引发种种质疑与猜测
欧洲人给奥巴马设下陷阱?


中国青年报驻美国记者 杨丽明 华盛顿10月10日电

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0月9日这条重大新闻在美国电视、网络等即时媒体报道中滚动了一天。几乎所有人都和奥巴马本人一样愕然。支持者认为这是一个神话,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非常“体贴”地没有在美国时间半夜惊醒奥巴马。只是在9日清晨,白宫发言人吉布斯通过媒体报道看到了这一“重大新闻”,并经过核实后报告了奥巴马。

“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

不少美国媒体与民众对奥巴马获奖大表意外、不解,甚至怀疑。

《纽约时报》网站的头条标题是:“吃惊,奥巴马因外交而获诺贝尔和平奖。”《华盛顿邮报》网站称之为“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美国共和党主席斯蒂尔说,奥巴马获奖是因“明星力量”而非有意义的成就,“不幸的是,总统的明星力量掩盖了真正孜孜不倦为和平与人权作出贡献的倡导者。”

82岁的退休教授斯普拉格说:“我要是能想出他为什么获奖就好了……我猜他们想给他个荣誉,但我想不出为什么。”

纽约的西尔韦里奥感到惊讶:“我的第一想法是,他获奖因为他是黑人。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他甚至还没完成任期呢!”

当路透社记者用电子邮件告诉奥巴马的高级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许多人对奥巴马获奖感到惊讶时,他回复道:“我们也是。”

“无核畅想”是获奖关键

诺贝尔委员会后来透露,最让委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今年4月在布拉格和今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所作演讲中关于“无核(武器)世界”的畅想。

“奥巴马为增进国际外交和民族间合作做出非凡努力,为国际政治带来了新气象”,诺贝尔委员会这样认为。

尽管这位美国总统上台不到一年,他的很多政策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但由5位评委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中有4位认为,与其说把奖颁给奥巴马是对他成绩的肯定,不如说是他们对奥巴马政府未来的“信任投票”,此举至少是为美国本届“年轻的政府”提供一些“全球性支持”。

奥巴马上台后,在削减核武器、解决核问题争端、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多伙伴世界”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的许诺和积极努力姿态,使他在世界许多地区尤其是欧洲赢得了称赞。一向反感前美国政府的欧洲盟友们普遍认为,是奥巴马把美国重新带入了主流社会。

今年7月“PEW全球态度项目”发起过一次全球民意调查,来自25个国家的2.7万被访问者中,支持奥巴马政府的百分比达到了两位数,据称这是自上一任总统布什执政以来美国总统在世界上民意支持率最高的一次。

也有人另有一番解读:布什政府在“9·11”恐怖袭击后大行“单边主义”之道,世界对美国政府极度的不满情绪触底后,在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强烈反弹。奥巴马获奖,无疑“给了布什一记耳光”。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说:“很多人认为这一决定过早、过于草率。但我认为我们再过3年再做出反应就为时已晚。现在是我们做出反应的时候了。”

是神话 还是笑话

或许奥巴马的传奇经历是一个不错的电影脚本。他近乎神话般地飞速崛起,成为无数美国人追捧的明星。2004年,名不见经传的奥巴马成为一名年轻的参议员。短短4年后,这位黑人就击败了在政坛根深叶茂的希拉里,再压倒政坛元老麦凯恩,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仅仅上台9个月,另一个耀眼的光环——诺贝尔和平奖居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支持者说,这个近乎神话的传奇经历,是源于奥巴马坚定的理想和毅力。他关于“无核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多伙伴世界”等一系列理念与世界和平发展息息相关,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但也有很多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这个满嘴高谈阔论的人,是一个行动的矮子:在他的努力下,“准核国家”数量不减反增,印、巴的核武器好像已经被世界遗忘,而处理朝核、伊核问题也无进展;确实是在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阿富汗呢?恐怕未来美国还要不断增兵;应对“气候变化”,美国作的承诺还不如欧洲深刻和实际,今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很可能难有实质性成果。这些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奥巴马的明星效应再次显现,诺贝尔委员会也加入了“追星”行列——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奥巴马也非常清楚,他的分量远不能与那些曾获此荣耀的总统前辈们相媲美。在他之前,1906年罗斯福总统、1919年威尔逊总统曾在任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是第三位获此奖的在任美国总统。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惊喜并接受这一荣誉的同时,也重点表达了他对获此殊荣的“谦卑”态度:“让我把这一点讲清楚:我并不把它(获奖)看作是对我成绩的肯定,而是把它看作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领导集体的一种鼓励……坦率地讲,我并不认为我能与那些杰出前辈相提并论。”

这是一个“欧洲人的陷阱”?
 
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已“名花有主”,再去争论是非对错意义不大。无论是对于奥巴马及其政府,还是对于世界而言,评估这一事件之后的效应才是正道。

从正面来说,奥巴马获奖对他的个人声望起了提升的作用,对他的支持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为他推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法案在参院通过提供了助力。当然,美国的世界形象可能也会因此得到不少改观。法国总统萨科齐认为,“美国重新回到了世界人民心中”。

但也有人质疑,奥巴马是否已在不经意间落入了欧洲人的陷阱。现在诺贝尔委员会把奥巴马供上了“神坛”,而这个“神坛”应该不像沙发那么舒服,而更像夏天的火炕。

接下来,在“反恐战略”上,奥巴马何去何从?阿富汗增兵也许已是必然,但是否会无限制地把美国拖入战争泥潭?塔利班说奥巴马手上沾满了阿富汗人的鲜血,他所做的只是把战争升了级。为了这顶“和平的桂冠”,奥巴马是否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些和平的努力呢?

还有,在核裁军问题及气候变化谈判问题上,美国是不是应该做出些具有实质意义的让步呢?现在爬得很高,稍有不慎,摔得更惨。届时这也许会成为反对者攻击和嘲笑他的另一口实。

还有人认为,欧洲人擅长谋略。奥巴马决定去奥斯陆领奖时,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陷阱。耀眼的桂冠并没有为奥巴马未来处理国际事务提供多少便利,反而给他增加了不少束缚。
发表于 2009-10-11 21: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和平奖这个奖本身就很暧昧不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2-4 01:31 , Processed in 0.03944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