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894|回复: 14

[交流] 《梅兰芳》十假如,揭露绝密被删剧情---by:木雕禅师---转自腾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3 13: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还没有看到《梅兰芳》,但是看到这个影评就勾起了观影的欲望,大家一起共享

《梅兰芳》十假如,揭露绝密被删剧情
木雕禅师
很有意思,80多年前,梅兰芳大师和杨小楼合作编演的了《霸王别姬》一剧,是梅兰芳将古代历史用戏剧形式反映在舞台上的一出成功的经典剧目,该剧也成为广大观众百看不厌的好戏。而1993年陈凯歌捧回了金棕榈的电影又叫《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成就陈凯歌,成就了张国荣,成为一部当代中国编年史的经典作品。当陈凯歌携《梅兰芳》翻身杀回,陈凯歌塑造的梅兰芳又是怎样的呢?黎明是否如张国荣出神入化?阿娇戏份是否该删除?电影能否达到霸王水准……


三看《梅兰芳》,不得不承认《梅兰芳》是一部真正的电影,无论导演或编剧、无论表演或摄影、无论美术或音乐等等方面,都算近年来中国综合水准最高的电影之一。虽然说这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可更多的电影实质是抢钱工具,粗制滥造、不堪入目。《梅兰芳》起码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心态稳定,重新归来。可以这么说,《梅兰芳》前半部分所营造出来的历史恢宏感,艺术与时代的冲突,人性光芒的闪耀,都大有让人惊呼重见《霸王别姬》之感,可惜在电影的后半段平铺直叙的剧情以及主题让本片落于平凡。某些方面来说,《梅》片因为很明显的内外原因的影响又有遗憾,那么我们来设想下,假如把这些内因外因都考虑下,电影是不是更精彩?
1,   假如张国荣主演会不会更好?
张国荣在《霸王别姬》的表演是最引人注目,狂放时不羁与决绝,柔情时深刻与痛苦,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痴情戏子,正如他师兄所言“不疯魔不成活”,他对师兄眷恋、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的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他的表演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甚至可以说是完美的。而《霸王别姬》在个人角色描述和历史轨迹发展的线索上成功缝合,强烈的历史控诉与历史反思的文化立场,被陈凯歌及演员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政治使命感,一起溶化于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之中。那么,张国荣就适合演绎“梅兰芳”么?


“如果张国荣还在世,他会是梅兰芳的不二人选吗?”很多媒体都问过陈凯歌这个问题。陈凯歌曾说过多次:“第一,这是不能假设的;第二,我觉得不会。我觉得他不合适,他演程蝶衣是因为我觉得他合适。”说张国荣不适合演梅兰芳,并不是否定他是一个好演员。
“梅兰芳”也是个很难演的角色,导演的用意是让观众走到梅兰芳身边去,感受一个更鲜活、更真切的“梅兰芳”。不同虚构人物程蝶衣的是,梅兰芳在台上柔美、台下坚毅;梅兰芳拥有爱国志士的高尚灵魂,也有凡夫俗子的真情实感,程蝶衣走向了神坛,而梅兰芳是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在艺术与民族大义面前,他更看重的是后者。再伟大的演员都有他表演的局限,能有几个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可以把自我完全抛开?张国荣演技再好,也不见得比黎明更适合演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


舞台上的梅兰芳,实话说对于京剧我是门外汉,但余少群和黎明替身的舞台表演已经足够让我惊艳,黛玉葬花游龙戏凤里扮相清秀,顾盼流离,刀马旦里妩媚中带有英武气概,舞台下,青年梅兰芳掌攉表哥,与十三燕打雷,勇于创新等都表演的光彩照人,也难怪大家惊呼重见《霸王别姬》之感。而后边大半截,黎明演的很认真,也看得出下了很大功夫。只可惜有型无神,看得人难过,在他身上怎么都看不出演一代名旦的风采。一个几十年艺术浸润的京剧大家,举手投足眼神表情怎么会那么木讷呆板?因此在角色艺术性格的控制上,黎明的表演过于拘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梅兰芳很平凡低调,或许黎明就是被这个艺术大家的低调“纸枷锁”限制,失去了一些该有的艺术风范,不过不等于黎明演出没有亮点,“死别”、“生离”、“聚散”三个段落,黎明负责的后两段落着实更难演一些。“梅孟恋”里梅兰芳作为普通男人的另外一面,抗战时期蓄须明志决不妥协的坚毅都婉婉道来。外表温顺柔和,爱情前动情,动怒,伤心,礼节时鞠躬、谢幕、温文尔雅,气节前立场坚定,黎明的这些细节表达至少让我看了感觉有些惊讶。张国荣适合不疯魔不成活的蝶衣,黎明确实适合一个作为艺术家的普通男人,表演应该得到认可。


2,   假如片长短一些,分上下集是否更好?
《梅兰芳》片长两个半小时,前半部分同《霸王别姬》一样,陈凯歌再次把观众带入绚丽多彩、脱不开凡尘困扰的戏梦人生中。而后半段光芒黯然,肯定会为人所诟病,友人总说大半截总是磕磕巴巴,或许片方认为是影片时间太长,怕观众没有耐性看下去,所以就草草收笔,实际上全然不是,我还是赞成陈凯歌起初的构想,《梅兰芳》片长4小时,分为上下集上映更好。


暂且看下这删除的一个半小时有什么内容:
开头,百年前。深宫高墙内,少年亲睹因触怒太后而被命受刑的大伯。刑具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枷锁,荒诞又无比残酷。少年惊惧的双眼把一切尽收眼底,最后的画面深深刻进脑海无法抹去。接着,中国最后的王朝已经发生动摇,城头变幻大王旗(纸枷锁会深深困住梅兰芳的一生来源)。
斗戏前少年福芝芳打探消息被震惊,斗戏结束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片中痴迷梅郎的日本人田中隆一由来),邱如白同享大名,积极策划访美。
访美结束后,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演讲上,梅兰芳温和而安详地道出自己的内心:我借着戏里那些女子的勇敢,让自己跟她们一样,容忍,安详……
战火包围的北京,梅兰芳打算离区,观众却热烈地拥护,告别演出变成了抗日的誓师会。梅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演员,他已经荒谬地变成了中日战争的人质,他必须离开舞台。田中无比自信的对邱如白提出的合作要求说:什么都不应该成为梅兰芳不演戏的理由,他应该不朽,你也跟着不朽!一番话刺中了邱的心。
国人秘密举办的千龄会会场,日本人田中的突然出现激怒观众围攻。混乱局面下,梅平和真诚要求田中放下枪口,请他仅仅以一个戏迷身份好好听戏。笛声悠扬中,梅的宽容和安详,宽恕的震动使田中无法回神。


田中被梅兰芳的达摩画作所撼(梅兰芳学画,师从寒酸的老头子齐白石,盛会前不睬达官贵人,躬迎老师,想从绘画中汲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邱如白散尽钱财买画。
邱如白虽遭阻止,也前来将新的剧本交至梅手中。曾经的兄弟,二人此时相对已无言。梅彻夜阅读剧本,像三十年前一样在镜前独自起舞。不管他和邱之间发生了什么,他都原谅了,因为京剧是他们永难舍弃的最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静聆听梅蓄须明志在记者会上真诚发言的田中,亲自驾车将梅运到了医院。最后一次去梅宅探访梅兰芳后,在惊讶的邱如白面前,他亲手焚毁了当初的一纸契约(然后自杀)。


……
当然我这里只是用文字粗浅的描述了被删除的电影内容,不少朋友认为电影后边大半截总是磕磕巴巴,既然《赤壁》上下集上映都行得通,为何不让《梅兰芳》也上下集上映呢?如今影院的两个半小时版本,以来剧情并不严谨,二来片长并不适合观众观赏,影院也会少些场次安排,怎么算都不划算啊!
3,  假如导演不是陈凯歌?
假如导演不是陈凯歌?开玩笑,怎么会!
《梅兰芳》这样的传记相信并不是每个导演都玩的转的,当年《霸王别姬》初看更象一部儿女情长的普通的言情小说,而电影却给了我们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最直接的心灵冲击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感谢陈凯歌对小说的拔高和深化。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让自己的作品有种对民族特性、民族命运的思考。
张艺谋的作品,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生命意识强烈,似乎更善于表达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吴子牛重大特色是对战争的思考,严峻、粗犷的风格蕴含深沉、凝重的情感;黄建新城市关注居多,有种直面人生冷静的幽默与戏谑感;对比来对比去,田壮壮影片往往哲理的饱满,情感细腻,尤其不得不说他的《吴清源》,和《梅兰芳》相比主题上是如此相像,都是讲述一个温润如玉的精神个体,在时代变革,社会动荡时坦然处之。其他非五代的导演,也就不想了,生活经历会注入更多常人所关注不到的角度视点,陈凯歌的父母是国民党时代的传统爱国知识分子,对政府和社会的彻底失望双双去了延安,生活阅历以及和梅家渊源,他的确更适合拍摄本片,不用多费力,只要脚踏实地的展示他不凡的电影功力即可。


既然陈凯歌掌舵,那没《梅兰芳》为何开头惊艳之后的归于凡庸,外界因素太多了,上文下文均有回答。
4,假如不删除阿娇的戏,会不会更好?
阿娇一朝“艳照门”事发,《梅兰芳》戏份都被删除的只剩两秒盖头戏,那么都删除了哪些呢?一共四场,一场是梅兰芳和福芝芳拜堂结婚(盖头下可露脸的啊),一场是两个人一起去给十三燕送饭,十三燕不吃梅兰芳送的鱼,结果回看十三燕偷偷在吃,一场是梅福商量事情的对手戏,还有一场是在梅兰芳和十三燕打擂之前,福芝芳跑去十三燕那边打探情况(阿娇一脸吃惊的表情的剧照就是从这场戏来的),福芝芳站在剧场看到十三燕盛况空前的表演,完全惊呆。


这些戏是否重要?还用问么,成家立业本身对梅兰芳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当青年福芝芳这个角色没有少年时代的戏份来过渡,也让不少观众认为陈红扮演的福芝芳出场太突兀,压根没有性格转变啊!本身阿娇与陈红的过度,就是一个斯文、沉稳的爱和维护到一个彻底维护梅兰芳的角色,无论是面对孟小冬还是邱如白。遗憾的是我们看到陈红歇斯底里的发狂实在很突兀。
5,假如导演舍弃影片中一些物件的意想
或许心细的人会留意到陈凯歌很擅长用一些电影物件元素,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例如《霸王别姬》多次使用了“金鱼”这一意象。金鱼原是鲫鱼的一种,是鲫鱼的变异,正是这种变异造就了金鱼独特的美。似乎在隐喻着程蝶衣如金鱼一般所有的“变异”后的美,一种“病态”的美。又例如《花样年华》不断使用各种旗袍烘托人物心情。
《梅兰芳》里也不例外,例如片中不断出现的各类镜子,镜子也是人们最忠实的、最诚挚的朋友,它可以告诉一个真实的自己(当然不是说哈哈镜)。可以照出梅兰芳姣好的面容,可以照出梅兰芳的喜怒哀乐,可以照出梅兰芳的精神灵魂。无论是梅兰芳镜前独自起舞,还是在懵懵懂懂不知如何处理情感时候,都在它那里审视着,琢磨着。
冬皇镜子前与梅郎几次对手戏分外引人,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梅兰芳,寻找自己的灵魂,清晰了脑海的自我意识,镜子也使梅兰芳的自信心、气节确立和强化起来,人生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沉淀灵魂的全面镜,它映照出了人、社会的虚假与真实。也许,这也是导演的窥镜自视感受,竟有如此之深彻的感悟!燕十三与梅兰芳擂台战,同时出现在镜子里,一个象征没落,一个象征崛起,二人互为镜像的关系,在动荡的时代都有逃不过的宿命。另外镜子也可以造成人格分裂的感觉,究竟是镜子外的是真实,还是镜子里的是真实,就像人的外表和内心有时候不一致一样。用镜子有时候起到一种撕裂,影像另一个真实的作用。
镜子这东西,或许让梅兰芳在它面前懂得了外表美不长久,只有精神美才能留芳百世,受世人敬仰,这也许就是“梅韵兰质永流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4: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只是《梅兰芳》的一个小细节,又如时间字幕的跳跃,十三燕送人的京剧人偶,也是电影常用物件,尤其这个京剧人偶,正是《定军山》里的黄忠扮相,描述老将黄忠最后一次辉煌,定军山怒斩夏候渊(人物原型谭鑫培则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电影也是《定军山》)。十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最后一场也是《定军山》,导演隐喻因素、抒情因素的高度统一,十分感染观众。这样的细节,可惜在电影的后边比较少了。越缺少,越缺少陈凯歌独特的美学追求,越缺少他对民族特性、民族命运的思考。乎实际上陈凯歌所有的电影里都有意想,他想讲的东西太多了,历史、民族、文化、命运、人性……
6,假如配角的光芒没有那么强烈?
《梅兰芳》纵使有这般那般的遗憾,但相信没有人否定配角散发的光芒!这些配角的经典台词和形象是这个不完整的《梅兰芳》最大的看点!
十三燕传给梅兰芳的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还有给梅兰芳一生的重担:以后有了能耐,结结实实地提拔提拔咱唱戏的地位!让我再三流泪,十三燕坚持到底的精神,非常震撼人心,这个被王学圻演活的角色,必定是今年中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角色之一。当他的《定军山》与梅兰芳的《黛玉葬花》平行蒙太奇发展,一文一武,人戏不分,那个片段陈凯歌向世人展示他超强的电影功力,同时我们不能不让人感叹,一个曾经的时代已然过去。


我想本片陈凯歌自己最爱的人物就是邱如白,孙红雷那一句“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邱如白的戏痴、对梅兰芳的暧昧,对京剧国粹地位的维护,让这段感情十分微妙。也难怪孙红雷演的这么好,拿邱如白第一次和梅兰芳见面这场简单的戏来说,他就提供给了导演七套表演方式,“当时邱如白在舞台下被梅兰芳的表演所震慑,并且深深地爱上了梅兰芳的表演,但是这种爱慕情绪的表现却是相当微妙和需要分寸感的,如果稍微不注意就会让观众误解。当时导演并没有跟我说应该要怎么演,我就自己琢磨,想了七套方案。导演最后挑了一套,就是我坐在台下看到梅兰芳一亮相,用力地咽了下口水。这是相当精彩的细节,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印象深刻。”(孙红雷采访原话)。如果这么优秀的演员会失手,怎么可能!


邱如白是整个电影中在内心世界的角度讲,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电影结束是邱如白买了站票,站在那儿看梅兰芳复出的演出,他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三哥。他一心将梅兰芳造为程蝶衣一般的神,但梅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凡人。
章子怡在我看来都是本色演出,陈红当然也是(陈红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凯歌是怎么也忘不了给自己的老婆安个角色),只是一个演技卓越,一个平凡,很奇怪陈凯歌作品中的女性大多个性强势,有人说的演员严谁象谁,就黎明演谁都象黎明,对比配角的发挥来看,不无道理,如果配角的光芒没有那么强烈,电影的戏份变动又如此之大,黎明只是交了功课,那么我们还看什么啊!
7,   假如这是一部记录片,而非传记;
网上不少人都在抨击《梅兰芳》改动历史实在太匪夷所思,例如梅孟恋控制在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他们最亲密的举动也不过就是分别之际的一个拥抱和日常之中的牵手,而历史上他们确有夫妻实名,甚至孟改嫁杜月笙,还有刺梅案、赴美演出、日据时期的经历等都与历史有出入。


假如这是一部记录片,那应该支持这些观点,真实可信才是王道,而虚构一些情节在传记片里,还是容许的吧。梅兰芳和是新中国京剧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名气不仅仅在于艺术上的成就,也同样在于民族大义的意识与爱国情节。
8,   假如本片允许导演和编剧放手虚构
《霸王别姬》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又有著名编剧芦苇的加工,主人公程蝶衣的人生故事相对完整,戏剧冲突相比《梅兰芳》更为强烈。《梅兰芳》则有梅兰芳后人作为顾问,《梅兰芳》的创作更靠向传记片,梅兰芳的京剧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的高风亮节等处理,使得《梅兰芳》更加正面。程蝶衣和梅兰芳,一个张放疯魔,一个内敛有持。
其实前文说过了,《霸王别姬》的出色要感谢陈凯歌以及编剧、剧组对小说的拔高和深化。才使得《霸王别姬》突显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流露着民族特性、民族命运的思考。我相信如果本片允许导演和编剧放手虚构,《梅兰芳》里主角梅兰芳的形象不可能会性格这么单一,也许会成为一个更立体,更有血有肉的形象,不至于让黎明只诠释出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风采,而缺乏一个艺术家该有的大家风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4: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9,   假如电影没有梅家子弟顾问
《霸王别姬》上映时,梅葆玖曾经要和陈凯歌打官司,说程蝶衣影射他父亲。时事变化无常,现在携手合作。只可惜这个电影在梅家后人的干涉下,变成了多此一举的粉刷梅兰芳的神话,主角梅兰芳形象的苍白、单薄,这责任主要不在演员,剧本有责任,但我想最根本的在梅家后代的干涉,好端端给陈凯歌套上了纸枷锁。


怪不得梅葆玖说黎明“演活了父亲梅兰芳”,真亏梅葆玖说的出来,梅郎游走于乱世烽烟和滚滚红尘几十年而不倒,至今影响深远,但电影中的脸谱化,连梅兰芳和孟小冬这么点儿女情长的事情,都不愿呈现真相(真实的梅孟是结了婚的,而梅对孟是有愧的,也被改成梅跟孟只想看一场电影的精神恋爱)。
其实你一直就想做个凡人。也许你原本就是一个凡人。既然梅兰芳是凡人,何必多此一举的粉刷呢?要我说,梅家子弟如此的狭隘,陈凯歌当初不如不拍《梅兰芳》,拍孟小冬和邱如白更精彩。


10,假如上边的一切假如都成立
假如张国荣主演会不会更好?
假如片长短一些,分上下集是否更好?
假如导演不是陈凯歌?
假如不删除阿娇的戏,会不会更好?
假如导演舍弃影片中一些物件的意想
假如配角的光芒没有那么强烈?
假如这是一部记录片,而非传记;
假如本片允许导演和编剧放手虚构
假如电影没有梅家子弟顾问
……太多太多的假如了,假如上边的一切假如都成立,《梅兰芳》必定成为不亚《霸王别姬》的传世经典,正因为这样那样的外界因素影响,《梅兰芳》终究差那么一点味道,那么我想电影中有句话可以修改下回答:“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改为“谁毁了电影的纯粹,谁就毁了电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8-12-13 23: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去看了梅兰芳,再看这个评论,可以说评的很全面了,这些假如的东西,当时看完也有讨论过,不过假如也就是假如而已。

总之,这部电影看的有点累,总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从头到尾都是差了那么一点,就总也到不了位,累人。

关于张国荣,是很多人都会讨论到的话题吧,我想,即使张国荣还在,这个角色恐怕也不会是他来演,至于原因,不言自明了。
发表于 2008-12-14 14: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朋友去看了,喜欢得不得了。
发表于 2008-12-16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完《梅兰芳》回来。
我看那场的上座率还是不错的,至少有80%吧,不知道是不是跟周二半价日有关。
之前就听BELLA说坛子里有人转了影评,写的比较详细了,就直接跑上来瞧,可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说的不好,瞎说,呵呵)。

我个人最喜欢余少群演的少年梅兰芳那段,隐隐的看到了《霸王别姬》的影子,但这次跟“断臂情”绝无干系,是那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感觉:老宅子、老腔调、老事情、老念想儿……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故事,可以光影的展现在你面前,我喜欢这种魅力,一直都喜欢。

听说吧梅大师为了练眼睛的神韵,会盯着空中的飞鹰翱翔的轨迹;听说吧俄国有位大师级人物说过,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尤其是手式的动作,咱们大家的手都该剁了……我不是说黎明演的不好,只是看不出他眼神里的灵气和手上的功夫。或许让谁来演都会有人不满意,因为观众心目中的梅郎不是一个人、一部电影就可以表达清楚的。黎明毕竟不是京剧科班出身,他所演绎的只是“梅兰芳”这个人。可为什么大家关注“梅兰芳”这个人呢?难道不是因为他是那个“在台上所展示的女性,让台下的我们都自叹不如的”艺术家?如果说是电影的删减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连贯性,我倒很想看看导演加长版的样子,如果我有这种福气的话。呵呵。

电影散场时,坐在身边的观众说了句“终于结束啦”,我默然。

PS:题外话,今天也看了《叶问》,很凑巧,两部影片都涉及到了日军侵华这个历史事件,全当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吧。
发表于 2008-12-17 0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剧中的戏曲介绍

梅兰芳出场的时候唱的是《玉堂春》里的一折,玉堂春是女主角当妓女的花名,真名即苏三,里头最有名的唱段自然是“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但电影这里唱的不是“起解”,而是“会审”(后来孟小冬和梅兰芳到酒楼上,那个落魄旦角唱的才是“起解”)。玉堂春这个故事颇复杂,大致过程是公子哥儿王金龙去嫖院(这个名字不好听,但第一折原名就叫“嫖院”),和清倌人玉堂春一见钟情,就“开怀”了(开怀者开苞也),后来王金龙同学把钱花光了,被鸨儿赶出去。玉堂春还偷偷跑出来送他一程,鼓励他上京赶考。王金龙作为主角,不用说当然是落难公子中状元,但衣锦荣归后,回来妓院找苏三就找不到了——苏三从此不接客,被鸨儿强行卖给一个商人当妾。苏三刚被商人带到洪洞县(还没被OX过),商人就被大老婆毒杀,而且诬赖给苏三,然后苏三入狱。王金龙这时候当了山西巡按,知道了这事就要苏三“起解”,意思是调过去由他来审。

虽然起解这一折很有名,但其实整出戏最好玩的是“会审”——也叫三堂会审,内容是三个官儿一起审苏三,王金龙是其中之一,但王金龙没有先露脸,而是由另外两个官儿主审,这两个官儿不是好东西,明知道苏三是王大人的老相好,提审时还专门问些苏三和王金龙如何相识相爱的八卦,苏三倒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连唱带讲(电影里就是这段),直到王金龙同学面子实在挂不住了,只好亲自来相认,于是沉冤得雪,大团圆。这段里苏三的唱词原来是颇粉的(有点小情色,至少很挑逗),现在能看到的可以说是洁本了,但其实比“起解”要有意思多了。

之后袁大总统都亲自来看的是《牡丹亭》,其实不是京剧而是昆曲,词全都是汤显祖的原词,仔细听可以听出调子和京剧不同。
当时昆曲虽然式微,但当时的科班学戏,基本都还从昆曲入手,这也是梅兰芳的幼功。《霸王别姬》里的“我本是女娇娥,不是男儿郎”其实也本自昆曲《hill》,京剧虽然搬过来,但还是保留着吹腔的曲调的,当然我们在《霸王别姬》里只听到一段掐头去尾的念白而已。

梅兰芳和十三燕配的戏《汾河湾》是薛仁贵的故事,薛仁贵去投军,留下老婆柳迎春苦守寒窑十八年,后来薛仁贵荣归,夫妻重见,柳迎春居然认不出来薛仁贵,电影里的就是薛仁贵诉衷肠与柳迎春相认的唱段。开始柳迎春不敢认,后来薛仁贵唱着唱着,柳迎春才认出来是老公(这傻妞什么人嘛……)。所以邱如白说柳迎春一直死撑着不动不好,随着薛仁贵的唱词要有形体的变化,他讲得很对,但在当时的梨园界来讲,这个的更忌讳之处其实在于“抢戏”而不是改动(老规矩戏曲都是主角一人表演为主,其他人不管多大牌,都是“傍”他的——当然这是陋规,后来有所进步)。

对台的三场戏,梅兰芳这边依次是樊江关、一缕麻、黛玉葬花。
樊江关是传统戏,薛丁山的老婆樊梨花、薛丁山的妹妹薛金莲的双主角,所以又叫“姑嫂英雄”,因为有误会姑嫂还打了一架,是两个旦角之间很热闹的打戏,不过要有另一个好的旦角来配,但最有名的倒是尚小云与荀慧生两位的联袂,梅兰芳虽然也擅演,却不是他真正的独一份儿。
一缕麻这现代京戏在当时来说是创新,也很轰动但后来就基本没人再演,大意是一个小姐被包办婚姻嫁给一个傻子,后来小姐得病,傻子为了照顾她染了病然后死了,小姐病好了,发现头上一缕麻(别人给她戴上的,挂孝之意),哭了一场也自杀了的故事,很琼瑶吧?
黛玉葬花倒是梅兰芳的名段,剧本是齐如山(也就是戏里的邱如白)编的,唱词基本搬自红楼梦,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连唱带舞,不是名角绝对镇不住场。

十三燕这三场戏选的实在好。依次是四郎探母、秦琼卖马、定军山。
第一场是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说相声的那个叫郭德纲的胖子经常提到这里头有个叫小番的“嘎调”很难(嘎调的意思是音已经唱得很高的时候,再往上陡然拔高,一个不好就“嘎”了)。当然这在我们普通人来看的确很难,郭胖子也经常渲染它有多难,但在真正京剧的科班演员来说……这个是基本要求而已。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嘎调在于表现杨四郎拿到令箭之后的喜悦心情,而不是纯粹为了炫技。而在电影中,显然是为了表现头一天十三燕的意气风发。
第二出戏秦琼卖马,是讲好汉秦琼秦叔宝,因病困在小客店中,因为没钱被迫当掉双锏,最后把自己的坐骑也牵去卖,结果遇到了另一个好汉单雄信的故事。秦琼在叫店主把马牵去时那一段唱非常有名,正是唱出了好汉落魄的苍凉心境。
第三出定军山,是黄忠老将不服老,定军山阵斩魏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电影里出现的一段西皮快板则是黄忠在出阵前满怀信心地立下军令状,而对比当时台下空无一人的苍凉,更衬得廉颇老矣,英雄末路……

《游龙戏凤》又叫梅龙镇,就是正德皇帝调戏民女李凤姐的故事。据说孟小冬和梅兰芳还真合过这一出……
这本子里头全是隐晦的荤段子,各位从唱词中自己体会吧。风流就是这朵海棠花……

去美国演出的《虹霓关》倒是和史实吻合的,因为这出戏武打非常热闹外行也爱看,而且是寡妇瞧上年轻小白脸的内心情欲戏,选这出戏美国观众自然买账。故事是秦琼(嗯,又是秦琼,不过他这回不是主角)攻打虹霓关,虹霓关的守将叫做新文礼,被秦琼手下的大将王伯当一箭射死了。新文礼的老婆东方氏带孝上阵替夫报仇,结果临阵瞧上了王伯当,就把他活捉来成了亲——倒是很匪夷所思的哈。

《贵妃醉酒》在电影里是某无名演员演的,邱如白在别人演到一半的时候跳上去说他演的是“粉戏”,其实《贵妃醉酒》这戏古已有之,原先的确是粉戏。有很多挑逗的动作和唱词。但在梅兰芳的手里,它被诠释为杨贵妃因为开始失宠于唐明皇借酒消愁的戏,变成一折很好看的内心戏(真的很好看)。据说给外国人看,英文名还就叫“一个妃子的苦闷”。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20: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二位可是叫我开了眼了,不错,竟然说的我想听听京戏的念头了
发表于 2008-12-17 21: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边一片云 于 2008-12-17 20:50 发表
呵呵,楼上二位可是叫我开了眼了,不错,竟然说的我想听听京戏的念头了



没错,我觉得看完梅兰芳最大的收获,就是真的想到戏院里去听听戏了~~
发表于 2008-12-24 06: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看过的人说,比霸王别姬差得远了,黎明根本没戏装扮相,而且演技依旧很平,倒是余少群比较出彩。
发表于 2009-1-4 19: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abella 于 2008-12-13 23:34 发表
上周去看了梅兰芳,再看这个评论,可以说评的很全面了,这些假如的东西,当时看完也有讨论过,不过假如也就是假如而已。

总之,这部电影看的有点累,总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从头到尾都是差了那么一点,就总也到 ...


我觉得不是。不用想得这么复杂。我觉得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哥哥不适合梅这个角色。他适合那个出世脱俗的戏疯子,而不是俗世中被人们尊为大师的梅兰芳。
发表于 2009-4-22 15: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看了,发表下个人意见。

章子怡和陈红不做置评。
电影没有轰动,因为它被框住了,框得很死,让人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看罢感觉梅兰芳像什么?像精美至极的一个碗,被人奉为国宝,只知欣赏却忘记了他的本质,到底还是用来盛东西的一个物件而已。
可以肯定若如赤壁分成上下两集,导演会更放得开,不过也只是好一些罢了。
对于一个很多国人其实不太了解的梅兰芳,明星的加入根本是反效果。至少我只有前半段稍有入戏,后面真是看戏,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09-4-23 15: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这电影看起来很难投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1-23 12:51 , Processed in 0.05349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