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M 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新会员
搜索
查看: 1594|回复: 7

[试听] Elliott Smith--尼采·梵高·诗人·无关生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咳!死前把这坨发上来,不然又既没时间又没心情了>   <



最先爱上“Elliott” 这个名字是因了那个写下《荒原》的英国诗人,于是大三之后竟然有些盲目的觉得“艾略特”这个名字大抵总是和诗性有关的【请容许我默默感谢一下我的 English Literature Lecturer,虽然我给您起外号叫“Monster Grendel”(典出公元8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史诗《Beowulf》,猜对了,就是那部XX大片的名字)】。

Roman Candle:
影音文件影音链接

  
  不太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把Elliott Smith与Nick Drake相提并论——民谣,长发,自闭,自杀,死在华年,梵高式的一生,等等么?个人来讲,我并不觉得二者的风格有众人评论中那般相似。我以为关于Elliott,非常吸引人的是他粗狂外表下出乎意料的近乎瘦弱的声线——那种喃喃自语般的沙哑与敏感,如同漂浮在透进暗室的光柱里的灰尘颗粒一般,极具诗感。
  
  Elliott是个矛盾的过往,他的音乐比Rock更自恋。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歇斯底里,尽管他骨子里是个歇斯底里的家伙——他吸毒,他嗜酒,他在杀死自己之前大声尖叫。他的好友Wayne Coyne曾说:“He is a guy who had lost control of himself. He was needy, he was grumpy, he was everything you wouldn't want in a person”。他似乎更喜欢把一切压进内心深处,等着它们混合、沉淀、发酵,再用诗一般的体式将它们从灵魂深处呕血一样离析出来——偏执的acoustic guitar,略带恬淡清冷的钢琴,偶尔那种介于男人与孩子之间的戏谑感,以及音乐本体中最经常呈现出来的那种粗糙的Lo-Fi感,——他的自省,他的感性,他的沉思,他的追逐,他的反抗,他的逃避。
  
  
  Elliott Smith,原名Steven Paul Smith,1969年出生于美国中部的Nebraska州最大的城市Omaha。
  
  1岁以后到14岁之前Elliott一直生活在继父Charlie暴戾的阴影下。痛苦的童年在后来其很多作品里均有所体现,如“Some Song”中的那段歌词:“Charlie beat you up week after week, and when you grow up you're going to be freak”,Charlie这个名字也多次出现在后来的诸如“Flowers for Charlie”,“No Confidence Man”等作品中。
  
  9岁时Elliott开始学习钢琴。10岁开始玩acoustic guitar,并在同年以惊人的天赋创作了一首名为“Fantasy”的曲子,该曲为Elliott在当年的“Arts Festival”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上赢得大奖。
  
  14岁时Elliott搬到生父身边,不久开始尝试毒品与酒精。高中毕业前他一直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乐队演奏黑管,并且以“全美优秀学生(National Merit Scholar)”的华丽title高中毕业【我的神,在经历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毒品和酒精之后!】。此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Elliott”。
  
  关于改名的动机,很遗憾我没能找到自己认为合理的深层原因,只找到如下一些文字“……he decided to change his name to Elliott ……because he thought the name Steven sounded 'too jockish' ”。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源于他住过的波特兰有一条名叫“Elliott Avenue”的街道,还有些人认为“Elliott”这个名字可能包含自视甚高的含义……众说纷纭,不谈也罢。
  
  1991年Elliott 从麻省Hampshire College毕业——哲学与政治学(另说是哲学与法学)学士学位。Anyway哲学绝对是对他影响极深的,他的第三张个人专辑《Either/Or》的名字便以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之父S&oslash;ren Kierkegaard(齐克果)的同名著作命名,而他的案头读物则是法国哲学家Michel Foucault(福柯)的《临床医学的诞生》。大学毕业之后Elliott便靠不停地更换居住城市来放逐自己的痛苦,阿姆赫斯特、布鲁克林、洛杉矶……,希望和失望之间,在城市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中,到处都是他漂泊与行走的痕迹。关于漂泊,2000年Elliott 在《滚石》的一篇采访中说:“我喜欢四处迁移。因为,你只能活一次”。那时,和所有尚未成名的乐手一样,大学毕业后的Elliott做过各种各样其他的工作来糊口──酒吧歌手,busboy,糕点师,园艺工,甚至掘墓人。
  
  1992年他和先后遇到的朋友Neil Gust(大学同学)等人组建乐队“Heatmiser”,1993年发行专辑《Dead Air》,1994年发行《Cop and Speeder》及《the Yellow No. 5 EP》(Frontier Records&#8482;),之后签约Virgin Records&#8482; 并在1996年发行了以乐队乐队形式存在的最后一张唱片“Mic City Sons”。但是“Heatmiser”合作不很成功并最终于1996年宣告解散。解散之后乐队的成员后来都小有名气:Neil Gust另组了乐队“No.2”,Tony Lash成为唱片监制,而Sam Coomes则跟前妻组成了乐队Quas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3: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令fans庆幸的是,早在“Heatmiser”的时代Elliott 就开始了solo 生涯了。
  
  1994年Elliott 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Roman Candle》,1995年又在Kill Rick Star&#8482;发行了第二张同名个人专辑《Elliott Smith》。而Elliott 的那张《Roman Candle》自发行之时也引起了很多乐迷关注。1996年,电影制作人Jem Cohen 邀请Elliott为短片《Lucky Three: an Elliott Smith Portrait》灌制acoustic song,其中两首出现在1997年的专辑《Either/Or》中。同年(1996),Elliott 应Gus Van Sant之请为电影《Good Will Hunting》的sound track创作了那首可能是他最广为人知的“Miss Misery”,3月5日Elliott 首次在电视上露面并演奏“Miss Misery”,并于不久后亮相Oscars颁奖典礼(学院奖“Best Song”提名)。遗憾的是Oscar的偏爱是更具商业感的作品,于是那一年的的Best Song被《Titanic》的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夺走。事后Elliott 如是评价这次Oscar经历:“Oscars was a very strange show, where the set was only one song cut down to less than 2 minutes……I wouldn't want to live in that world”。当然,基于《Either/Or》的成功,Oscar提名之后Elliott 签约独立音乐大厂DreamWorks Records&#8482;,但同时他本人也因屡次强制戒毒治疗所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巨大伤害而陷入抑郁,并在不久后第一次公开表露自杀倾向(且曾加以过实施)。
  
  


“Miss Misery”:
影音文件影音链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Elliott 在DreamWorks&#8482;发行了Tom Rothrock和Rob Schnap参与制作的第四张个人专辑《OX》,这张专辑以400,000张的销量成为他短暂一生的best-selling。音乐上的被认可使Elliott变得很积极,甚至主动和人侃侃而谈并大力配合DreamWorks安排的各种events。如果说那段短暂的快乐是Elliott 最得意的时光,那么稍后的“Spin”摄影棚事件则又被媒体和公司当头泼了一气冷水(简单说就是摄影师的乱搞Elliott 觉得很小丑于是直接甩门走人> <)。
  
  2000年Elliott 再发由Rothrock, Schnapf, Brion, Waronker等大牌操刀制作的第五张专辑《Figure 8》——也就是他生前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比起前几张来,《Figure 8》的整体风格显然与“主流”亲近了许多(甚至很多人,包括我,到现在还觉得这是无奈妥协的产物),但2003年后,人们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在《Figure 8》中还是能看到很多暗示的:比如,在该张专辑的第12首“Happiness”中Elliott 反复吟唱了那段“all I used to be will pass away and then you’ll see,that all I wanted now is happiness for you and me”。更明显的迹象是,那个只有钢琴没有歌词的、听起来很诡异无形、漂移不定、脆弱不堪、颇有点神经质的,最后一首——它的名字叫做:“By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3: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Elliott 早年的那部同名专辑《Elliott Smith》中的一首“Needle in the Hay(大海捞针)”被Wes Anderson的dark comedy《The Royal Tenenbaums》用作sound track——更具暗示性的是这首歌被用在一系列表现自杀动机的情节里。
  
  2001至2002年间,鉴于Elliott极度不满公司对他个人生活的窥探与控制,他选择了以近乎隐者的方式极力淡出人们的视线,演唱会少的可怜。另一方面,他和女友Jennifer Chiba仍一直热衷于协助受虐儿童基金会(悲惨童年的印证啊!)。不幸的是这期间他仍未逃脱毒品、酒精以及种种心理与肉体因素的困扰。2002年11月,Elliott 和女友卷入被警察误袭与拘留事件,入狱(貌似只有一天?)、手臂与后背受伤等事件导致一系列events被取消,这显然极坏地影响了Elliott 的reputation。
  
  2003年,Elliott在那间著名的“山间地下室”里准备他的第六张专辑,专辑的名字就叫做《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很直白。一切似乎越来越好了,他的老板说“他很积极”,去采访他的记者说也说“只要谈到他的新专辑,他就会象一个在圣诞节前夜偷偷拆开礼物的孩子那样快乐……”。所有人都觉得Elliott 在乐观地改变着,除了他的一位密友(抱歉没能找到名字)发现Elliott 正在滑向死亡的深渊,他透露,在2003年的一次演唱会结束时Elliott 已显出严重崩溃迹象。
  
  2003年10月21日,Elliott 在家中用一把kitchen knife插入了自己的左胸,法医鉴定死亡时间为当日下午1点36分。
  
  在遗书中Elliott最后这样说道:“上帝,请原谅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3: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置疑,Elliott 是个尼采、梵高式的天才。只是他的不幸也和他们一样——他们的内核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也不曾被“控制者”们真正欣赏与认可。类似的,被Elliott 所一直景仰着的齐克果,同样用短暂的42年生命写下了涵盖哲学、神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无数作品,然而直到离世他的理论仍无法为众人接受,却在一个多世纪后他的成果被奉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与经典。正如齐克果本人所言:“远在幼年,悲哀这根刺就已经扎进我的内心。它在一日我便冷嘲热讽一日,它一经被拔除我便也死去”。天才总是背负着罪恶到这个世上,经历常人不能想象或者不愿染指的痛苦,漂泊着,追逐着,抗争着,刻骨铭心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厌恶着。为什么会厌恶?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拼命坚守着的底线为什么偏偏不能被主流容忍?!如此这般,干脆连这个堂而皇之的世界也一并抛弃了吧。。。

不管怎样,不可逆的时光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杀死自己不等于失败,扰扰生者也未必胜出。那是因为——你能否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值得人们抛开一切偏见、虚伪和一切不纯粹的动机去由衷感怀,与生死无关;你能否让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陌生人在阳光灿烂、或电闪雷鸣、或万籁俱寂的某一刻想起与你有关的某段旋律、某些意象、某一句诗,与生死无关。

Elliott 说过这样一句话:“I wouldn't want to live in that world, but it was fun to walk around on the moon for a day.”,在1998年。

2007年5月8日,Elliott的遗作被整理在一张新专辑里由Kill Rock Stars&#8482;公诸于世,名字就叫做——《NEW MOON》。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
我只是个哭泣的孩子
看,我只有洒下沉默的眼泪
……



附1——Elliott唱片发行年表:

发行日期        唱片名称        厂牌
1994年7月14日        Roman Candle                               Cavity Search Records
Domino Records

1995年7月21日        Elliott Smith                                          Kill Rock Stars,Domino Records

1997年2月25日        Either/Or                                          Kill Rock Stars,Domino Records

1998年8月25日        XO                                          DreamWorks

2000年4月18日        Figure 8                                          DreamWorks

2004年10月19日        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           Anti-Records
Domino Records

2007年5月8日        New Moon                                          Kill Rock Stars,Domino Records



【注】评论SOLO原创,部分生平译自:Wikipedia,Sweetadeline,Google。

转载请注明。

【  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新会员

×
发表于 2008-8-14 1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genor 于 2008-8-14 13:10 发表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亲爱的俺喜欢你楼上这坨!放给Elliott 再恰当不过!伟大的尼采!
发表于 2008-8-14 1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感觉这样的歌手才是真正地在做自己的音乐,享受自己的音乐.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BBMBBS

GMT+8, 2024-11-24 03:13 , Processed in 0.04824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